據環球網報道,俄羅斯在近日舉行了代號為“雷霆-2021”的戰略核力量戰略演習,俄軍演練發射了數枚“亞爾斯”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亞爾斯”是“白楊”家族的最新成員,最大射程超過1萬公里,可以攜帶3枚15萬~25萬噸的核彈頭。採用超重型特種越野車進行運輸和發射,具有強大的機動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
除了俄羅斯,中國的戰略核導彈也喜歡使用公路機動,比如最新展示的東風-41導彈。然而美國軍隊卻沒有陸地機動核力量,陸基戰略彈道導彈全部部署在固定發射井中,為什麼美國不喜歡造導彈發射車?是沒有掌握關鍵技術還是覺得沒必要呢?
美國擁有著全球最強的核威懾能力,這一點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美國手握4600餘顆核彈頭,其中處於部署狀態的戰略核彈頭總數為1357枚,是隨時可以使用的。此外,美國能源部擁有大約2300枚退役核彈頭,正在緩慢銷燬中,它徹底銷燬前,它們仍具備一定的威懾能力。
除了擁有核彈頭的數量最多,美國核力量還有一個特點,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都非常強大而且均衡。陸基方面擁有著450個“民兵3”洲際導彈發射井,其中400個處於戰備狀態。空基方面主要依靠可隨時出動的10餘架B-2A隱身轟炸機和30多架B-52H戰略轟炸機,可遠距離投送核彈頭巡航導彈或者是核炸彈。
海基方面擁有14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一共搭載了215枚“三叉戟”IID5潛射戰略導彈。不難看出,美國無論是陸基、空基還是海基核力量都非常強大,這一點是其他有核國家都做不到的,一般都會根據自身實力有所側重。
有趣的是,前面說了美國核力量強大且均衡,沒有任何短板。但是卻有一個特例,在這一方面,目前美國核力量是完全空白的——那就是公路機動戰略核導彈方面,美國陸基核力量全部都是由採用井基發射的“民兵3”構成,而沒有公路機動部署核導彈。
反觀中俄兩國,在公路機動戰略核導彈方面發展得可謂是如火如荼。俄羅斯裝備有“白楊”導彈(SS-25)、“白楊M”(SS-27)、RS-24“亞爾斯”(SS-29)這幾款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其中“亞爾斯”裝備數量逐年遞增。
中國到如今已相繼擁有東風-31A、東風-31AG以及東風-41這幾款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對於中俄兩國來說,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是陸基核力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核力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為何美國和中俄兩國在發展核力量上會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裝備發展道路呢?
一般認為,陸基核力量更適合採用公路機動/鐵路機動方式部署,比起井基部署方式。前者擁有更高的機動性、隱蔽性,能夠更大機率在對手核突襲中倖存下來,並向對方發動戰略核反擊。而美國卻將所有陸基核力量“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全部採用井基部署,這會不會非常冒險呢?
其實,美國敢於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它擁有著全球最強大的核威懾能力。對於裝備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保持核反擊能力這種“備份手段”不屑一顧。而中國和俄羅斯,均因為海基、空基核力量相對比較弱小,目前還主要靠陸基核力量威懾對手。為了最大限度保持核力量,所以就大力發展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認為中俄那種多輪越野機動的洲際彈道導彈有個缺陷,就是在核打擊下的生存力不高,受到核彈爆炸衝擊波的影響非常大。所有陸基機動洲際導彈在進行戰備值班時,都不是在野外盲目的亂開車,而是有固定的巡航路線,甚至有專用道路,這些設施都很容易被衛星或其他偵察手段探測到,因此在核戰爭的時候,打擊對方處於機動中的洲際導彈發射車,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而且,陸基機動彈道導彈的發射車沒有任何加固和防護,在遭遇大規模核戰爭時,一枚45萬噸的W88核彈頭就能摧毀半徑20公里內的所有彈道導彈發射車。由於發射車的車體太高太龐大,即使距離核爆心較遠,也很容易被核爆炸的衝擊波掀翻車體。此外,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在平時訓練時,還多次發生過車體傾覆的事故。
美國並非沒有動過裝備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彈的念頭,在冷戰末期,美國相繼推出兩款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分別是“和平衛士”和“侏儒”,其中“侏儒”就是一款採用公路機動的洲際導彈。
“侏儒”屬於一款小型、單彈頭洲際彈道導彈,它的體積、重量非常小,只有“和平衛士”的五分之一左右。雖然只能搭載一枚核彈頭,但是它擁有和“和平衛士”不差上下的射程,同時圓機率誤差只有183米,精度極高,效能驚人。更為關鍵的是,它被裝載到一輛外形低矮的發射車上,可以沿著公路機動部署,生存能力更高。
美國為“侏儒”小型洲際彈道導彈研製了一種極低底盤的發射車,帶有大傾角斜面的低矮車體,封閉式的發射箱,可以有效的對抗核彈頭的衝擊波,具有很高的戰場生存力。
蘇聯的轟然解體,美國瞬間失去了最有力、最恐怖的死對頭,軍事上的強大威脅已不復存在,所以美國政府也開始全面調整軍備發展計劃,而“和平衛士”、“侏儒”兩款新型洲際導彈首當其衝,被先後下馬退役。畢竟憑藉著當時手頭上已有的核武器,美國足以對全球所有國家形成非常飽和的核威懾能力。
地井發射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特點是個頭大、體型大、載荷大、射程大,突防能力更強、毀傷威力更大,是戰略核威懾的最堅強盾牌。發射井的好處就是反應速度快,地井發射的洲際導彈既適合進行核反擊,也很適合進行戰備值班的先發打擊手段。三個國家的陸基井射都是唯一的先發制人打擊手段,只要感覺到威脅,從做出決策到發射出去,也就幾十分鐘的時間,估計都要不了20分鐘。
目前正在服役的400餘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都是在1970~1975年期間服役部署的,目前最老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快要服役50年了,已經是一位十足的“老兵”。對於這些“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來說,它們不僅需要“老兵不死”,還需要“不能凋零”,原因是目前它們的繼承者——GBSD(“民兵4”)洲際彈道導彈還沒有出生。
按照現有計劃,新一代的“民兵-4”洲際彈道導彈要到2029年~2036年才開始部署服役,屆時最年輕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都已經要61歲了。
即使到了今天,便是在今天,美國空軍也還沒有放棄服役了40多年的民兵-3洲際導彈。能夠在戰時第一時間就打掉美國全部450個“民兵3”洲際導彈發射井的國家也仍然是零。更何況美國擁有著非常強大的海基二次反擊核力量,空基核反擊能力也不容小覷,任何有上述想法的國家都會三思而不行,美國也就不需要額外發展公路機動核導彈來保證核威懾能力。
其實,DF-41導彈也可以研製一種低底盤發射車,不強調越野效能,可以充分利用我國高度發達的公路和高速體系,只在公路上機動,直接在公路上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