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深刻解讀過歷史,就會發現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比較複雜的歷史文書。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新中國成立之後就是太平盛世,其實不然。每一次對外自衛戰以及激動人心的抗美援朝,都標誌著決定著我國未來命運的走向。好在這當中有數以萬計的官兵願意鎮守疆土,為剛剛取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畫上了濃重的一筆。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志願軍裡那些犧牲在朝鮮戰爭戰場上的十位將領,你聽說過幾個呢?
1949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次年朝鮮領導人就軍事計劃一事訪華,和我國領導人舉行會談。令人沒想到的是,當時主導蘇聯戰爭大權的斯大林,同意了朝鮮對南朝鮮的軍事計劃,預計將來會有一場戰爭展開。就這樣,斯大林按照自己的預期,讓朝鮮戰爭全面爆發。美軍後來參與到這場戰爭中,將朝鮮的全部補給給切斷,朝鮮軍隊無奈只好改變形勢和局面。
眼看朝鮮人民已經潰不成軍時,美軍乘勝追擊,最後將戰場瞄準到我國東北地區。當時東北大力發展重工業革命,一旦美國部隊把這把火燒到東北,那些為新中國勝利做出過貢獻的人,他們付出的心血就白費了,其和平形勢和局面也終究毀於一旦。想到這裡,毛主席絕對不能讓這場場面再次發生。不過我國剛剛恢復局面,先前參加過戰爭的英雄還都沒有恢復過來,這時候貿然出兵對抗,很顯然基本上沒有什麼勝算。在美軍眼裡,他們這絕對會勝利。
可以不惹事,但絕對不能怕事。最後,為了應對這場朝鮮戰場,我國總共出動了190萬以上的兵力。眼看一直處於和平的美軍儲存實力,多次侵略區域性地區,我軍付出艱辛的代價才保住了北朝鮮,最後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雖然現在聽起來輕而易舉,甚至這些事情離我們都很遙遠,但一些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那一瞬間。
朝鮮戰爭的艱苦可想而知,在他國作戰路途遙遠,物資準備不充分是常有的事情。當時我國軍事力量還沒有那麼發達,上戰場多數也只是靠步兵。即使作戰條件懸殊,好在作戰計劃百密而無一疏,當中國志願軍的衝鋒號在遠處不斷響起,美軍終於投降了。事後,當美軍再次回憶起這場戰爭,其最高軍隊總指揮也覺得這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對我國軍隊感到深深的敬佩。雖然後人只記得那些載入史冊的人,但以下這些名字,你一樣不能忘記。
第一位,蔡正國。1909年他出生在江西省一個小縣城,剛到20歲的年紀,他就義無反顧的參加了革命,後來還成為了紅軍的一員,跟隨大部隊經歷過長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副軍長的身份,率領軍隊參加抗美援朝戰役。作為部隊的總指揮,蔡正國能迅速對戰爭局面做出判斷,下達正確的命令。抗美援朝進行了十多天的時間後,他命令其中一個部隊想辦法拖住美軍,隨後自己去往西線戰場,逼迫美軍撤退,正是因為蔡正國的存在,第一次殲滅敵人就取得了勝利,實屬不容易。
隨後的幾個月時間裡,蔡正國又在上級領導的安排之下,不僅殲滅了當時赫赫有名的29旅坦克軍營,攻佔漢城、白雲山都有他的身影。在他的帶領下,一些年紀輕輕剛進入到軍隊的戰士也都鼓足了勇氣和信心,同他一同抗戰。1953年,蔡正國駐守的軍隊接到命令,要求將駐紮在江南的部隊全部撤走,可正當蔡正國打算帶領部隊離開時,敵軍先他們一步趕到,對整個軍營進行轟炸。就這樣,蔡正國遇到襲擊,頭部多次被擊中,最後不治身亡。那時候的他只有44歲。毛主席在得知這件事情後,對他的遭遇感到難過,我軍又失一位大將!
第二位,胡乾秀。1916年,他出生在湖北省一個農村地區,年僅13就加入到紅軍的隊伍中。抗美援朝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他被任命為二十五軍參謀長,同志願軍戰士們一起加入戰鬥。和一些新來計程車兵不同,他的作戰經驗非常豐富。原來新中國成立之後他最大的夢想是去學習深造,但突如其來的抗美援朝戰爭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當戰鬥打響,胡乾秀將自己所在的部隊編排成4個連隊,對敵人進行反擊,守住部分營地的他本想炫耀自己的勝利,卻被美軍的空襲砸中了,就這樣胡乾秀英勇的犧牲在了那場戰爭中。
第三位,薛劍強。有關薛劍強參軍之前的經歷很少,但和前兩位戰士一樣,在炮火連天的年代裡早早地就加入到了革命的鬥爭中,不為別的為的就是一顆精忠報國的決心。他是江蘇人,為了歌頌和平,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寫下了《永久和平和幸福》一書。只不過,他的和平夢想雖然實現了,但他自己卻看不到這番強國盛世的景象。1951年,在釜谷裡一場戰鬥中,他英勇犧牲,後人將那裡以他的名字命名。
第四位,饒惠譚,湖北人。1933年,饒惠譚成功加入中國共產黨,期間作為志願軍23軍參謀長領導了蘇中戰役,打響了自己的名號。他一生經歷過的戰爭數不勝數,為抗日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不說,抗美援朝戰爭有需要,他又義無反顧的加入到這場戰爭中。1952年,他是第一個主動請命參加戰爭的人,雖然沒有和別的士兵一樣奔赴前線,但後勤保障工作一樣需要細心才能完成。可就在1953年,檢查完彈藥和糧草的情況後打算報告給軍部時,卻掉入了敵軍提前設計好的陷阱當中,最後經過半個小時的轟炸,年僅38歲的饒惠譚犧牲了。
第五位,羅春生,江西人。他加入到中國志願軍之前的經歷也寥寥無幾,經過不懈努力成為第40軍118師長之後,和無數英雄一樣湧入到朝鮮戰爭的戰場上。1952年,當緊張激烈的戰鬥打響,帶領步兵前進的羅春生秘密部署好了一系列計劃,但還是被敵方最高軍隊盯上,最後在新寺洞遭遇到了敵人的空襲,年僅36歲。
第六位,湯景仲,山東人。湯景仲所在的軍隊是118師,但由於64軍奔赴前線抗戰出了點差錯,他臨時需要立刻啟程去支援。可剛走出營地沒多遠,就遇到敵方空軍襲擊,最後策劃防禦工事的圖紙還握在手裡,就這樣犧牲了,年僅35歲。
第七位,吳國璋,安徽人。從1930年開始,他就始終奔赴在抗日第一線,主動承擔以及指揮了不少關鍵性戰役,作戰經歷特別豐富。新中國成立之後,吳國璋患上了胃病,眼看朝鮮戰爭前線戰事吃緊,又擔心手下的新兵不能完美地對戰役進行大規模的部署,於是吳國璋踏上了回國的征程,不顧及自己的身體也要參加志願軍。
由於作戰時間比較緊張,我方物資和武器都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只能是打持久戰。吳國璋領導的戰役,是我國第一次在武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還能贏得勝利的戰爭,雖然當時壓力確實是有,但手下計程車兵都跟著吳國璋學習了不少作戰經驗。打完漂亮戰的吳國璋,本踏上了回國的征途,可敵軍早已經在附近提前設下了埋伏,就這樣吳國璋中彈犧牲,比以上提到的六位都還要年輕,是朝鮮戰爭中最年輕的幹部。
第八位,蔡啟榮,河南人。和以上七位士兵一樣,他也是有身份的人,立下的軍功不在少數。
在朝鮮戰爭中,他最擅長的作戰計劃就是防守。以防守減少軍隊的最少犧牲和傷害,從而擊潰對方的心理。但我國在空軍方面是硬傷,親自奔赴前線指揮戰鬥的蔡啟榮就這樣犧牲在了敵方的空襲上。
第九位,張慶和,河北人。他參加了志願軍之後,也是立下不少功勞的。新中國成立之後,擔任空軍司令員助理,在同敵人展開激烈的鬥爭時壯烈犧牲,只有32歲的年紀。
最後一位,王珩。王珩最擅長利用大炮筒作戰,年輕時候在部隊,就擔任師長的職務。曾多次一舉殲滅敵人部隊,展開圍剿戰。只不過常年積累下來的疾病,實在讓王珩的身體支撐不住,就這樣39歲的王珩搶救無效,最後犧牲了。
抗美援朝一戰,讓我們知曉和看到了了更多可愛的臉龐。在戰爭中犧牲的確是一件令人覺得無助和遺憾的事,但用他們的鮮血鑄造起來的新中國,今後會越來越強大。以前沒聽過他們的名字不要緊,從這一刻開始,像他們一樣學習,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共和國的脊樑。銘記歷史,發奮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