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孫子兵法》讓你想到什麼?
提到孫子兵法,你會想到什麼?
三十六計?
陰謀詭計?
奸懶讒猾?
-------
或者其他的?
許多情況下,和許多朋友聊起中國文化經典。
不免會聊到幾本書,《孫子兵法》《論語》《道德經》《鬼谷子》。
當然,幾本書中,聊的最多的還是《孫子兵法》。
那麼,《孫子兵法》到底講了個啥呢?可以不可以用幾個關鍵詞,提煉出來。
這部宣紙《孫子兵法》跟了我十多年了,鏽跡斑斑,我用塑膠布黏上他,因為他給我智慧。
今兒,就和你分享一下2010年即將出版的一本《孫子兵法與經營思維》的書稿文字。
事實上,這些文字,今天看起來,實在是很幼稚。
在我2010年寫這本未完成的書稿時,《孫子兵法》已經讀了十多年,2010年倒現在,又過去了11年了。
想說句真話,但我相信在如此浮躁的今天,很多人聽到真話,把真話當作謊話去對待,實在悲哀。
《孫子兵法》原文,到2017年,我一遍一遍的背誦,一天反覆讀誦7遍,最少也得3遍。
也就是到了2017年,根據我自己的記錄,我讀了《孫子兵法》7000多遍。
2018年,偶爾在喜馬拉雅上講講《孫子兵法》的音訊課。目前我一直受益於這部書,將來亦復如是。
回頭看看今天很多的所謂“大師”講的《孫子兵法》連基本的文字含義都解讀失誤。
例如:某著名老師,解讀孫子的:“戰勝不忒(te)”,竟然解釋成“沒什麼特別的”的意思。
真實貽笑大方也。這個“忒”表示差錯的意思。
而這位老師寫的《孫子兵法》的書籍,各個渠道宣傳,賣的還不錯,對於那些“小白”讀者,是一場悲催。
我自己讀《孫子兵法》,基本不怎麼看民國之後的人註解的《孫子兵法》。
我手裡只有幾個註解,一個時《孫子兵法十家注》,《孫子兵法十一家注》,《孫武子直解》,《王陽明批註孫子》,其他的人就算了吧。
也許我有點“傲氣”吧,更願意和高人過招,這樣讀書才夠爽。
我自己學習《孫子兵法》的一些體會,談《孫子兵法》必然少不來《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講的是鮮活的案例,《孫子兵法》講的是比較高度抽象的戰略,戰術原則,兩者可以相互參證。
例如:佛陀宣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如果純粹讀誦佛經,沒有禪宗的“當下棒喝“。
想要突然頓悟,恐怕需要百千劫,利根的再來人除外,例如- 六祖大師慧能,就是佛經點滴幾個經句,就能直超頓悟,大部分人都要“經史同參”,採用收穫。
《孫子兵法》就是一部“佛經”,《資治通鑑》就是讓你頓悟的“禪宗案例”,能悟到多少,就看個人造化了。
二《孫子兵法》應該怎麼應用?
1. 熟讀百遍
熟讀,熟讀,熟讀,不熟讀原文,學再多《孫子兵法》註解或者翻譯,都是一場災難。
2. 學而時習
熟讀後,還要每日選個兩三篇,仔細地溫習,複習之。
日本的孫正義,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張瑞敏,柳傳志,馬雲等,無疑不是《孫子兵法》的受益者。
我讀《資治通鑑》,那些頂尖大牛,張嘴閉嘴都是《孫子兵法》的原文作證自己的作戰觀點!
包括很牛漢武帝,唐太宗李世民先生,都是《孫子兵法》的重視粉絲,
當然,蔣介石,毛主席,彭德懷,林彪………!更是如此了。
3. 臨事參悟
遇到事兒,才能檢驗你的本事,例如:談判,營銷,設計戰略等等。檢驗一下你的功夫如何?
4. 反覆揣摩
《孫子兵法》不是看譯文,看明白的,恰恰是遇到事了,翻一翻《孫子兵法》突然有了方法或者靈感。
不誇張地說,《孫子兵法》在好幾個關鍵點上,陪著我走過人生低潮。
5. 融入身心
我們呼吸是否需要思考?不需要。如果學了一門功夫,還要思考一下,這說明功夫不到家。
我的意思是你要把《孫子兵法》放在床頭,書桌,廁所,書包,隨時隨地的悟一悟,要練習的像呼吸一樣自由自在。
6. 忘乎所以
《金剛經》經文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孫子兵發》讀熟悉了,不要執著於條條款款的文字,要舉一反三,活學活用為上。
三: 十一年前,寫的《孫子兵法於經營思維》書稿部分文字
(一) 《孫子兵法》企業應用原則
新中國成立以前,《孫子兵法》研究應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中經歷了原文的校勘工作、文意的解釋工作、著作真偽的辯證工作、作者其人真
考證工作,還在研究之中,沒有巨大的突破。
《孫子兵法》在應用領域上,有一些突破,諸如:用在企業經營管理、戰略定位以及體育界中,效果很好。
運用《孫子兵法》時,原則是舉一反三,不可拘泥在原文思想中生搬硬套。
諸如:十則圍之,這個關鍵詞,在軍事應用上,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集中優勢兵力原則,用以分割,包圍,消滅強大之敵。
用在企業上,用在管理上,如何轉化呢?
用在商戰上,又如何轉化呢?
在經營中,“十則圍之”的關鍵,在於集中所有企業優勢資源,尋找尖刀產品產品,找尋獨特賣點,切入細分市場,快速佔領佔有市場額。
例如:芬蘭的諾基亞(備註:2010年,諾基亞還是手機巨頭),可以做汽車,但是不做,只用心做手機,諾基亞成長迅速,超越摩托羅拉,成為世界手機品牌第一。
諸如,史玉柱的腦白金,史玉柱的巨人大廈倒閉後,史玉柱和朋友借款50萬,包裝了一個牌子叫腦白金,一炮打響。
如果史玉柱把50萬做分散投資,10萬開飯店,10萬做酒吧、10萬做雪糕、10萬做電腦,10萬做眼鏡,會有今天的腦白金的成功嗎?
史玉柱的成果就是把優勢資源集中在一個突破口,這也是孫子兵法中大原則,“十則圍之”的具體應用。
《孫子兵法》離現實經營管理很近,最重要的關鍵是轉化。
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什麼意思?一個學生不能把我教的東西舉一反三,不願意在教這樣的學生。成語“舉一反三”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轉化思維是很重要的。
(一) 《孫子兵法》在企業經營中應用
孫子兵法中的“微言大義”有強大影響力,很多國際大學開管理課,用《孫子兵法》做教材,新加坡開設《孫子兵法》,國內國外很多的商學院上MBA和EMBA課程時,大量的引用孫子兵法中原則和智慧來經營企業,這本書成為很多企業家案頭的競爭制勝寶典。
分別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孫子兵法企業應用的奧秘。
1.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 搞好經營,首要任務就是制定好良好的企業願景和發展使命,與眾人達成共識
孫子曰: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
思考一個重要問題,2000多年前,孫武為什麼沒把“天”放在第一位?
因為孫武不迷信,尊重人的主觀動性。
同時,孫武把戰爭看成一件很重要的大事。
所以他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武把用兵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上研究的,兵者,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廣義的就是說,用兵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正義興兵,還是為了欺負人家。
這都是戰略性的大問題,具有一定的哲學高度,是不可以不認真研究這句話的。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讓企業生存好、發展好,生存和發展是戰略任務,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底線就是盈利,沒有利潤可言,什麼都是假的。
利潤的創造不僅依靠一個環節,並不僅僅依靠一個良好的硬體,更需要人來把事情做好,人就成了關鍵。
我們經常講這個人很有道,這個道是什麼?
這個道就是智慧,就是凝聚眾人心的方法,在企業建設中,與眾人達成共識是最重要的事情。
達成共識就是需要全體成員知道公司成立目的是什麼?我們在什麼位置?我們要去哪裡?在去往的路途上每個人都充當什麼角色?需要做什麼事情?
這些問題都需要老闆認真考慮和決策的,老闆腦子裡沒有這樣的概念,這個企業就有危險了。
2.“致人而不致於人” --- 獲得市場的主動權,避免劣勢,充分發揮優勢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劣勢,關鍵是如何避免劣勢,發揮企業優勢。
湖北武漢有位房地產大老闆,在湖北武漢做的很不錯,全部資產近千個億,武漢市房地產市場控管了十分之一,在武漢是不錯的成績了。
這位老闆對房產的優勢和劣勢瞭解深入,在錢多的時候,決定進入第三產業,服務行業。
投入20多個億,開發了一個巨大的度假村,以溫泉、客房、沐浴為主,經營範圍輻射湖南湖北地區,很遺憾的是這個企業生意沒有蒸蒸日上,反而每況愈下。
老闆很著急,於是他找到了管理團隊,經管度假村的運作。
管理團隊抵達度假村以後,做出企業診斷,分析了最主要的四個方面:
第一是度假村擁有的優勢是什麼?經過仔細的分析,看到市場是存在的。每一年在溫泉和住宿產生的消費總額達到4個多億。
按照《孫子兵法》視角看來,沒有絕對的優勢,也沒有絕對的劣勢,只有相對的優勢和劣勢,在優勢和劣勢間,唯一能做的是去發現,然後經人主觀的策劃和努力,使劣勢逐步向優勢轉化。
規模龐大,市場的宣傳力度強,這是相對優勢,如果市場不存在高階消費群體以及企業內部管理跟不上,這種相對優勢會馬上轉化為企業的劣勢,反而加劇了企業滅亡的速度。
第二是劣勢分析,經過剖析之後,看到企業唯一存在的,也是最重要的劣勢就是營銷環節的欠缺,以及內部產品線的開發。
如果看不到這些問題,導致企業經營成本的上升,對於企業的生存造成了威脅。
在做度假村市場營銷的環節中,也體驗孫子兵法的思維策略,諸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所必救”、“因間、反間”等。
在進行市場調研中,要把營銷策略建立在你完全瞭解你的對手,而不要被對手所瞭解基礎之上。
有什麼方法呢?比如說利用其中的工作人員,調查其營銷資訊、營銷思路、最新動態等等。
不瞭解自己的劣勢,坐井觀天,閉門造車的模式,這樣在市場上就是去了應變力和主動權,把企業拋入了被動的、捱打的局面。
3.“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也不是價格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老闆要不斷地招兵買馬
孫子說:“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孫子是高度重視人才的,在孫武看起來,擁有了好的人才就擁有戰爭勝利的重要籌碼。
這句話的白話文就是:“作為軍隊中最高的將領,是輔助國家安全的,保障國家發展的,將領如果思考周密,沒有缺失,國家一定是強大的,如果作為將領的思考不周密,想事情丟三落四,國家一定會虛弱,乃至滅國的”。
今天我們把國家比喻成為企業,一個企業難道不是也如此嗎?
沒有好的人才,沒有好的策略,沒有好的策劃,沒有好的思維,企業就像孫子說的國家一樣,逐漸的消亡了。
作為一個強大的團隊也是這樣,團隊的領導者想事情想的周密全面,勝利的希望就很大,如果沒什麼思考,大概團隊也面臨著萬劫不復。
如果人才很重要,孫子在選人上,又給了我們怎麼樣的建議呢?
孫子說了五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智、信、仁、勇、嚴。
五個要素先後順序代表了他們重要的順序。
智,就是看一個人員的思考、思維、思想是不是比較超前、周密。
信:就是是否能贏得民心,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道德水平是否過關,加入沒問題,這樣的人才就是我們要的。
仁:作為一個領導者,或者人才,是否具有愛心、還是一肚子壞水,想辦法壞別人,自私自利,沒有大公之心,因為這些素質和建立團隊和組織關係重大。
勇:企業領導人是都具有擔當的素質,還是有了問題趕緊逃,來了好處馬上抓,沒有責任心或者責任心缺失,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人員型別。
嚴:所謂嚴就是嚴格的要求自己,自己要以身作則,方能讓大家萬眾一心,要做到賞罰公平合理,我遇到一個老闆,生性色膽包天,最後葬送了家庭,也被年輕的女郎斷送了全程,這是得不償失的,也是不能正己的反面例子。
孔子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從”。一個人最重要的領導方式是身心領導,而不是嘴巴領導,如此才可以發揮團隊的潛力。
可見孫子兵法離我們是很近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4.“廟算者勝”---- 企業的戰略就是方向,企業戰術就是方法,一切戰略戰術都服從“廟算”
什麼是廟算呢?“廟”和“算”是兩個不同的意思,一個代表一個深刻的意思,一般人都是粗略的帶過去了,這是不對的,中國文字的妙處就是一個字包含千百意,所以叫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因為中國文字是象形字,都是道法自然法來的,每一個字都和原始自然有關係,不像美國、英國的ABCD,單純的字母,人們都說英語是世界語言,我看不一定。
中國文字主導世界經濟以後,就變成了中國漢字的天下,因為很多國家都想到中國發展,中國似乎世界人的舞臺。
中國字也是一字一太極,一個字就含有許多變化,比如說:“道”字,也可說說成道德,也可以表達為道路,還能說成兵道、佛道、悟道等等。
所以建議大家多學古文,不要追求字面意思,那樣就浪費了中國的文化傳統了。
“廟”就是在古代打仗之前,人們都很虔誠的研究如何禦敵、如何出兵、怎麼樣出謀劃策的地方。
“算”呢?就是計劃、策略、政策。
你是一個總裁,要想提高產品的銷量,你的出計劃啊,這個計劃是什麼?
就是“算”。你的會計算,當然古代的“算計”一詞絕對不是貶義詞,使我們不會解釋,弄錯了意思,這一切都是計劃的意思,良好的政策激勵員工發憤圖強銷售產品,結果產品賣的很好,這要歸結於總裁的“廟算”本事。
以上是從小用上的說的,凡事都是有至少兩面性,既然有小用,也會有大用,好像易經小用則算個人命運,大用呢,主宰中國文化不要陷入不是左就是右的迴圈思維中。
孫子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白話的意思就是:“與敵人開戰前,之所以能夠勝利,那是因為我們的籌劃和思考非常周密,沒有打贏對方,獲得了失敗,那是因為籌劃和思考根本不周密造成的,思考周密了,條件具備了,一定能夠取得勝利,思考不周密,條件也不具備,一定會失敗,何況沒什麼計劃,沒什麼思考了”。
事實上,孫子這段話的本質在強調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企業戰略的制定和企業戰術的做法,都是依靠仔細的謀劃的,要全面分析和思考的,在獲得客觀條件和主觀能動的前提下完成的。
戰略是什麼?戰略來自於軍事中用語,戰術也是。
戰略就是綜合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考量社會需求和整個大環境的背景形成的抽象的決策,決策的依據就是對市場、企業、環境等大元素的尊重和了解。
戰略一旦被做出了以後,就決定了企業應該向哪一個方向前進,在確定了方向以後,剩下的就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讓企業快速啟動,安全啟動,這就是戰術問題。
諸如毛主席建立新中國,這是個大戰略,跟隨這個大戰略就產生了很多的戰術,比如說先打弱小之敵,再打強大之敵等等。
所以企業的戰略,一定是領導企業戰術的,而戰略戰術都依靠企業家腦海中的“廟算”本事。
但是中國的企業家,尤其是60後和70後的企業家部分人員有一個特點,就是文化素質比較低,而且不願意接受新思想、也不遠讀書學習和上課,這都是企業成長的悲哀,唯一依靠三招起家的。
第一招是膽子大。
第二招是夠義氣。
第三招是運氣好。
主觀上可能比較聰明,如果不持續學習和終生學習。
“廟算”的本領越來越小,企業也伴隨著企業家的隕落而最後隕落了。
5. “因利而制權”---- 科學合理的決策原則,就是持經達變,“經”是“不易”,“變”是“變易”。
孫子說:“因利而制權也”,因利制權就是依靠對於企業方有利的原則制定靈活的政策或者策略。
毛澤東對此是深有研究,他說到一個觀點對我影響很大,而且也是符合這個原則的,對於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分子有不同的處理辦法,有破壞破壞不大的,則不殺,有破壞破壞巨大的,則必殺,不要失去群眾的支援。
目的的只有一個就是對於政府和人民有利的事情處理起來就要因利制權,保持變化性,不可部分罪名輕重,而亂殺無辜。
在企業建設中,決策是一個老闆或者總經理經常要做的事情,諸如說春節期間員工大規模房價,一個沒有經過大腦思考的老闆,可能僅僅兼顧到員工的放假問題,忽略了公司中安全防火防盜問題,或者因為給員工漲工資,而忽略了員工考核問題等,都沒有做到因利而制權,這樣的決策無疑加大了決策背後的風險性。
亞當.斯密寫了一本奠定百年基礎的書,名字叫做《國富論》,裡面探討了分工、合作、分配等基本而普遍的經濟原則,不過裡面有一些話對於人性的剖析倒是入木三分,這些話也奠定了後來經濟學的分支《博弈論》的學術基礎,而博弈論也透過這些思想的進一步發揮,竟然造就了諾貝爾獲得者。
那麼亞當.斯密,雖然不是直接影響《博弈論》的直接人士,但是至少是個間接人物,亞當.斯密說,任何人都是在為自己的生活、幸福而努力打拼,哪怕是在路邊釘鞋的鞋匠,都是為了自己的吃喝問題而努力,而不是為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或者中國、德國進入世界五百強而努力的。
這些話的本質是人都是具有自利性質的,儒家討論的是性善論,法家討論的是性惡論,其實孔子的思想中沒有所謂的性善和性惡,最標準的語言是:“無可無不可”。
國學家梁啟超曾經對於孔子這句話大家批判,但是到最後,梁啟超老了,用一輩子的時間也不得不認可孔子的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孔子的這句話其實告訴我們,任何人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只是人本性被汙染了,有點髒了。
因此曾子說:“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則是形容詞,告訴我們不斷地修身養性,擦亮自己的德行,恢復人之本性,正如佛家追求的“明心見性”。
根據東西方的大學問家,的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我們至少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人不一定自私,也不一定利他,大多數人沒有成佛、成為聖賢之前都是自利的。
自利和自私是截然不同的,自利是一箇中性詞,自利的人明顯的標誌就是理性,所以人是理性的,一個理性的人最需要掌握的關鍵就是“因利而制權”。
根據企業和投資者根本利益做出權變的思考和決策,所以我們還是採取保險的辦法,就是去閱讀那些可靠地書籍,這也是一種因利而制權的思考過程。
洪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