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 我是大伊萬
根據新華社報道,11月4日,我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招待會上,針對美國出臺的新一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RC)》報告發表評論。汪文斌指出,美國國防部發布的這份報告同以往的類似報告一樣,罔顧事實、充滿偏見,美方借報告炒作“中國核威脅論”,純屬操弄話術、混淆視聽的把戲,國際社會對此心知肚明。
同時,汪文斌還進一步指出,事實上,美國才是全球最大的核威脅來源。根據有關國際智庫資料,截至2021年初,美國實際擁有的核彈頭數量高達5500枚。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最先進的核武庫,卻還要投入上萬億美元升級“三位一體”核力量,發展低當量核武器,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不僅如此,美國還陸續退出《中導條約》等軍控法律文書,持續推進部署全球反導系統,恢復陸基中導研發試驗並謀求在歐洲和亞太地區部署,透過美英澳核潛艇合作構建極具冷戰色彩的“小圈子”。美方此舉嚴重損害全球戰略穩定,中方敦促美方切實承擔起核裁軍特殊優先責任,以可核查、不可逆和有法律約束力的方式,進一步大幅、實質削減核武庫,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
美國核武器世界佔比(圖源:《原子科學家公報》)
既然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提到了美國的核武器現狀,提到了美國的洲際、中程彈道導彈對國際社會、世界和平的威脅,那麼,美國秉持核戰略到底是怎樣的,美軍裝備的核武器、核彈頭載具的規模、技術水平如何,美軍的中導研發計劃處於怎樣的狀態呢?今天咱們來略談一二。
美國的核戰略原則
首先說一說美國目前的核戰略,其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本世紀初,美國的核戰略進行過多次調整,基本上與蘇聯的核戰略處於針鋒相對的態度:
LGM-118型“和平衛士”陸基井射洲際彈道導彈
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基於己方核力量技術和規模優勢提出的“大規模報復戰略”;
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美蘇兩國核彈頭數量一路暴漲,都認為自己有可能實現核致勝時提出的“抵消戰略”;
又比如美蘇雙方處於戰略緩和狀態,或在蘇聯解體之後、核戰爭危險急劇下降的情況下,美國秉持的“靈活選擇”戰略。
F-35A投擲B61-12型戰術核彈
總之,從目前的情況看,一方面得益於冷戰結束的紅利,各主要軍事強國之間發生大規模核緊張態勢、進行核交換的場景基本不可能出現;另一方面,伴隨著美軍正在大量研製諸如W76-2、B-61Mod12一類的低當量核武器,毫無疑問美國正在試圖降低核門檻、甚至有可能將核武器應用於常規戰爭。因此,總的來說,目前美國的核戰略應當停留在“靈活反應”階段。
美國的核武器數量
簡單介紹完了美國目前秉持的核戰略原則,我們來盤點一下目前美國核力量的總體規模和構成。
“民兵-3”的發射井建造
當然,按照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說法,美軍現有核彈頭的總量高達5500枚,只不過,這個5500枚應當是包括了處於“部署”狀態下的和處於“儲備”狀態下的。前者被裝在陸基、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上,是隨時可以實現待命發射的核彈頭,而後者則處於“槍彈分離”的狀態,被整體甚至部分拆除後儲存在美國能源部的山體洞庫裡,需要經過特定的技術程式,才能恢復到待發狀態。
還有一部分“儲備”的核武器則實際上處於待拆解的狀態,即將被“去功能化”。根據2020年年底美軍自己公佈的資料,處於“部署”狀態的戰略、戰術彈頭總數大約為1350個左右。而處於儲備狀態下的彈頭總數大於4000個,其中包括幾百個處於待拆解狀態的核武器。以上所有核武器加在一起,數量正好五千個出頭,只不過,只有“部署”的核武器值得討論。
美國的“三位一體”核力量
那麼,美軍這1350個戰略、戰術核彈頭(戰術核彈頭暫且不算),到底是裝在哪些洲際彈道導彈載具上的呢?咱們按照“三位一體”的原則一一分析好了:
首先是由美國空軍掌握的空基核武器載具、井射洲際彈道導彈,目前,美軍具備核打擊能力的戰略轟炸機、全部的井射洲際導彈均由全球打擊司令部負責進行軍政和軍令指揮,各戰區司令部無權染指。
空基核力量
以戰略轟炸機部隊來說,目前巴克斯戴爾基地、懷特曼基地的B-52H型戰略轟炸機、B-2A型戰略轟炸機理論上均具備核打擊能力。但是,B-52H型戰略轟炸機在冷戰結束之後,開始更多地遂行常規攻擊任務,不再執行戰略核攻擊任務;而B-1B型戰略轟炸機由於目前屬於空戰司令部管轄,更多地在執行航空制海任務,也不再遂行戰略核打擊任務了。
B-2隱身轟炸機投擲B61-11型核彈
美軍目前空基核打擊平臺的“獨苗”,應該只有第8航空隊的第509聯隊,該聯隊是唯一一支裝備B-2A的聯隊,駐地在密蘇里州懷特曼,前進基地在關島安德森和印度洋迭戈加西亞,幾個基地均有核武器的儲存設施。
B-83型戰略核航彈
在配備的戰略核武器上,估計B-2A型戰略轟炸機配備了B-83型戰略核航彈,該型航彈的爆轟當量1200kt左右。在冷戰時期,被設計主要用於攻擊蘇軍戰略火箭軍的洲際導彈發射井等強固目標,目前承擔的任務尚不清楚。
陸基核力量
而以陸基井射洲際彈道導彈來說,目前美軍全球打擊司令部下,由第20航空隊負責運作全部的洲際彈道導彈,該航空隊下屬三個主戰聯隊和多個保障聯隊。其中,負責實際運作洲際彈道導彈的,包括第90航天聯隊、第91航天聯隊以及第341航天聯隊,三個聯隊分別駐懷俄明州沃倫基地、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和蒙大拿州姆斯特朗基地。此外,還有駐新墨西哥州柯特蘭基地的第377基地聯隊和第498系統聯隊負責保障工作。
“民兵-3”的彈體構造
從具體的編制規模來看,美軍的三個航天聯隊均下轄三個導彈中隊,每個中隊編制有50個LGM-30G“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也就是各聯隊均裝備有高達150枚的“民兵-3”導彈,總裝備規模高達450枚。當然,還有一些處於儲備狀態的“民兵-3”,但這些儲備的導彈並不部署,而是作為每年抽檢發射的導彈,運輸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測試井進行發射。
“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
從“民兵-3”導彈配備的核彈頭上來看,由於“民兵-3”的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據稱在以907千克投擲構型運載核武器時,射程僅有7700千米,無法對咱們的大部分國土形成威脅,同時,也受限於New-START條約(即《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限制,因此,美空軍目前對“民兵-3”採取了兩種核彈頭部署策略。
“民兵-3”試射
大概有一半的“民兵-3”繼續沿用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進後使用的W78型核彈頭,該型核彈頭連同介面卡質量約為179千克,爆轟當量330kt,在被“民兵-3”攜帶時以三個MIRV載具(分導彈頭載具)的模式裝載,此時射程大概在8000千米左右,可以威懾俄羅斯;
W-87型核彈頭
另一半則使用了本世紀初經過SERV(“安全增強再入系統飛行器”計劃)改造後的MK-21核彈頭載具,裝載了比較先進的W87/87-1型核彈頭(後者系前者加上橙色合金套環改造),其中,後者的質量在194千克左右,單彈頭的爆轟當量約為475kt(與W88彈頭相當)。在這一裝載模式下“民兵-3”的射程可以達到11000千米以上,這個射程可以對東亞某五常國家形成一定的威脅。當然,從長遠看,“民兵-3”導彈的效能已經大大落後,估計再服役十年就要被美軍下一代井射彈GBSD替代。
海基核力量
說完了美軍的空基,陸基核力量,咱們再來看一看美軍的海基核力量。其實相比規模比較有限的空基核力量,相比打擊精度和打擊效能比較有限的美軍陸基核力量,美國海軍的海基核力量才是真正的“一次打擊”力量,這主要得益於美國海軍裝備的726型“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攜帶的UGM-133“三叉戟IID5”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良好效能:
“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全部發射筒
在導彈彈體和火箭發動機設計上,三叉戟IID5導彈三級均採用了石墨/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纏繞殼體材料,使用了潛入式噴管和碳-碳複合材料噴口,設計極其先進;
而在制導系統上,三叉戟IID5導彈使用了先進的MK6型星光制導系統,包括慣性測量裝置和電子元件,慣性測量裝置包括兩個雙軸動力調諧撓性陀螺和三個擺式積分陀螺加速度計組成,使三叉戟IID5的打擊精度達到了100米以下,具備了進行“解除核武裝”式打擊的能力;
而在彈頭與打擊能力上,MK-5型載具和W88型核彈頭的總體設計、技術水平極高,在彈頭質量僅有175千克、載具質量僅有200千克的情況下,做到了爆轟當量475kt。
“三叉戟”Ⅱ-D5導彈分導式母艙和彈頭
同時,由於美國海軍的全球存在優勢(約等於外線優勢)、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技術優勢,“三叉戟IID5”導彈可以很方便地從主要假想敵的次要戰略方向發起打擊,比如從俄羅斯南方的印度洋向北方發射以達成極高的戰術突然性。因此,美軍目前最為倚重的核打擊手段,其實是海基的潛射彈道導彈。
只不過,目前UGM-133A“三叉戟IID5”的數量也因New-START條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受到了比較大的限制:
一方面,15艘726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被限制為只能攜帶20個導彈發射井,也就是所有的726型潛艇最多能裝載300枚UGM-133型潛射彈道導彈;
另一方面,所有的“三叉戟IID5”潛射導彈最多隻能攜帶4個MIRV載具,在實際運作中則數量不定,有些“三叉戟IID5”可能攜帶有4個W76-1型核彈頭,另外一些則可能攜帶W88型彈頭,在去年美軍還試驗過使用726型攜帶更先進的W76-2型低當量核彈頭。
因此,目前美國海軍海基核打擊力量的規模還處於比較不確定的狀態,儘管明確它的主要規模,但具體到每一艘艇、每一枚潛射彈道導彈,還有許多模糊的方面。
但是,不管怎麼說,美軍以450枚陸基井射洲際彈道導彈、300枚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的規模,居然好意思攻擊其它國家是在搞“核威脅”,這大概就是真正的滑天下之大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