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花自香,淡定人從容。
寄身於紅塵,棲居於歲月,食人間煙火,生活的煩惱在所難免。
明白了人生無常,當繁華落盡,內心的充盈才是一生的寶藏。
人生如果沒有高度,看到的全是問題;
生活如果沒有格局,糾纏的全是雞毛蒜皮。
世事紛擾,歲月遙迢。
想要在紛繁的人世間欣賞優美的風景,需要淡定於心,從容於行。
若心中淡定,一花一草都是風景;
若行事從容,一悲一喜都是修行。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平淡也好,尊貴也罷,都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與世界溫柔相待,與自己握手言和。
範文賞析:《淡定於心,從容於行》
淡定,是一種淡然的人生態度,是心平氣和地對待事物的態度;從容,是一種處變不驚的行為,是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應對行為。有淡定的心態,才有從容的行為。所謂淡定於心,從容於行。
這個喧囂的世間,既有排山倒海般的波瀾壯闊,令人暢快淋漓;也有描摹杏花微雨般的細膩婉約,令人柔腸寸斷。這就是生活的曼妙,可惜世人忙於生計,統統都疏忽了。
淡定來源於內心的強大。淡定就是尋找內心的安寧,該放下的放下。一個內心脆弱的人又如何能淡定?淡定是一種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是一種生活態度,淡定是一種生命的修養,淡定是一種心胸和境界,擁有淡定,是人生路上的另一種幸福。
從容是一種寬容,寬容一切,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寬容是一種理智:保持清醒的頭腦,清楚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他人;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從容,是一種智慧的沉澱,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是為人的最高境界。
人生路上,最渴望的不是嬌豔的鮮花,也不是醉人的掌聲,而是生命中的淡定與從容。淡定的心讓世間的喧囂瞬間靜止,抬頭仰望,天高雲淡,萬物欣然。淡定是一種優雅,淡定不是平庸,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智慧的不爭,是寵辱不驚,是對簡單生活的一種追求!
淡定於心,從容於行,是一種人生修養,是一種大將風度。千古風流人物,哪一個不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於千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勝不驕,敗不餒。淡定的人,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把得失看得很淡,“糞土當年萬戶侯”。所以,往往能絕處逢生,得到意外的收穫。
曾經有一個故事:一個賣豆腐的,接到一個武士的挑戰,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他請求一個禪師救他一命,禪師教他先靜下心來,不要把決鬥當作決鬥,當成做豆腐就可以了。決鬥的時刻到了,賣豆腐的不慌不忙,輕輕摘下斗笠,放在凳子上。又不急不忙,緩緩解開長袍,輕輕彈了彈袍子上的灰塵,仔細疊好,慢慢放在凳子上,然後淡定地走過去,緩緩拔出長刀,連正眼也沒看武士一眼。
突然,武士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丟棄了手中的刀。原來,武士被他的淡定從容震住了,徹底喪失了信心。如此淡定,一定是世外高人!其實,打敗我們的不是天真,也不是無邪,而是我們自己。
淡定於心,從容於行,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每一個平凡的人,人生之路大半是風雨,大半是坎坷。只有淡定從容面對,才不會覺得苦。人生本苦,有一顆不怕苦的心,才能在苦中品出甜的滋味來。自古華山一條道,在那懸崖峭壁的古道上,能瀟灑徐行的嗎?“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從容論道,道在生活中,也在自然界。
淡定從容的人,內心充盈,從不孤單。淡定從容的人,在哪裡都不悲涼,入眼皆是風景,入心皆是詩意,在平淡的生活中能發現不經意的美好,在平凡的世界裡能活得簡單快樂。人生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的高度,有趣的靈魂能淡然於草木,仁愛之心能包容一切。萬物有靈,四季輪迴,靜品春花秋月,醉賞夏雨荷風。
淡定從容的人,安於當下,喜樂清芬。人生是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創造。生活是自己的,需要自己去打造。至於外界的一切,從不會干擾前行的路,人前人後,做安靜的自己,看自己的風景,走自己的路,不言悲喜,冷暖自知,不語流年,身心無恙。做人當然得抬頭挺胸,昂首闊步。這亦是內心淡定,行動從容的外化。真正的強者不是徒有強大的外在,而是在於他有一顆堅忍的心,而在於他有一顆淡定從容的心,而在於他有一種懾人於無形的精氣神。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內心淡定的人,日日都是好日子,時時都是好時機。只要心中無事,無牽無掛,活著,便是自在的。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夏天的涼風,冬天的雪,何嘗不是自然無私的饋贈呢?只要有一顆淡定的心,從容的行動,一切都會變得美好。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空中雲捲雲舒。淡定於心,從容於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從容,淡泊寧靜,詩意地棲居,高貴地生活。
【總評賞析】
這篇富有哲理性的議論文,從多個角度論證了淡定與從容。開篇引入論題和觀點,用大量的事例證明的自己的觀點。語言優美,富有情趣,能夠吸引讀者,值得學習借鑑。
- The End -
作者 |劉老師談特殊教育
圖片| 來源於網路(若侵權聯絡刪除)
感謝您曾經來過,您的每一次點贊和評論,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作文路上,劉老師與你一同奮力前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劉老師談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