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醬醬飯糰,點選上方“關注”按鈕,每天學習一篇個人精進乾貨。
如何學習那些優秀人士的思維模式呢?
或者說,那些優秀的人,通常都會具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型?
《學會成長:爆發式成長的25個思維模型》一書的作者粥左羅提到:
我們的成長速度決定了人生高度,我們可能使了很大的勁,可就是很難上升一層,主要還是自己的思維出了問題。
同一件事思維認知不同的人做,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有時候成長速度趕不上別人,不是技能、情商的問題,而是思維模式上的差異。
作者提出了25個思維模型,我會把作者書中的內容濃縮成兩篇文章,上篇先給大家分享13種思維模型,包括不同的思維差異、反思以及怎麼獲取。
你不必按照順序來閱讀這篇文章,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閱讀某種比較關心的思維模式,也是沒問題的。
全文4500字,用時2.5分鐘,先點贊收藏吧~
80%的人存在自我認知偏差。
比如:我們工作無法升職,得不到重用,第一反應就是覺得**有關係,**會怕馬屁,我不屑這麼做,我實力還是有的,只是運氣不好。
這就是認知偏差。
就好像跑步,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在同一起跑線,必須按著線跑,但到了社會不管你怎麼跑只要到了終點就行。
結果是:有的人開車、有的人坐飛機、有的只能靠兩條腿。
我們要認識到這些問題,我們就不能一味安慰自己:我體力好,他們作弊而已,我憑自己本事,不屑跟他們比。
我們很多時候努力工作努力掙錢,就是為了能跑到人生的頂端。
我們應該跟他們比,發現自己的問題,不能一直活在自我麻痺的世界裡,沾沾自喜。
達克效應認為,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我們總是很難意識到錯誤行為。
這種“虛幻”的認知偏差,往往會阻礙到一個人的成長。
為什麼要學這麼多方法論呢?
因為理論是獲取認知最快的辦法。
我們除了工作,很少有其他刻意學習的經歷,所以只能從工作實踐中得到知識和認知,這也就導致我們進步很慢。
因為只能做一份工作,只能深耕一行,那其他行業知識怎麼來呢?
只能透過大量的學習。
我們的認知基本固化,那要怎麼改變呢?
只能不斷吸收新的思維模型,碰撞自己的想法,然後撞出來不一樣的東西。
繼而改變認知偏差,實現成長。
所以,那就先靜下心看看這篇文章吧,相信會給你“恍然大悟”的靈感。
篩選思維。
先說2個關鍵詞彙:
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機會成本。
①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不知道怎麼選擇,或者覺得選擇太多更怕失望,所以大多數是碰上什麼就選什麼。
篩選思維是我們要從足夠多的備選中選擇最優解,而不是佛系選擇。
比如找工作利用篩選思維應該是:
我把目標企業都列出來,把目標崗位要求都總結出來,然後完善簡歷,尋找面試機會比如熟人推薦,不斷覆盤,從中選擇自己最想去的公司。
而不是:一張簡歷走天下,也不更新,然後把簡歷掛在網站上,等著企業電話,隨便面試兩家差不多就入職了。
千萬不要用戰術的勤奮去彌補戰略的懶惰,篩選思維就是要我們在一開始,就把方向選好。
因為任何選擇都有代價,不做選擇的結果往往都不盡人意,而且代價最高。
②機會成本。
比如我們在這家公司混了3年,失去的不是沉沒成本,因為曾經的付出在未來的工作中肯定能用到。
重要的是機會成本。
我們在這呆了3年,就失去了選擇其他公司的機會,我們在這拿6000工資的安逸,就失去了有可能拿到10000的機會。
③那怎樣構建篩選思維模式呢?
心裡定一條標準,有取捨。
比如看電影只看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買網課只買10W記錄的,換工作不僅僅看離家近工作輕鬆,而是排名發展。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不合適就是不合適,不給自己找合適的理由,真正的合適沒有半點糾結。
每次幹不幹的時候就幹,每次差不多的時候就重做。
不將就,高標準,每次都要去做讓你踮踮腳才能夠到的目標,我們才能不斷成長。
賽點思維。
簡單說就是關鍵時刻,一定要抓住。
比如我去面試這就是關鍵時刻,我一定要提前準備:
提前瞭解公司做什麼的、有什麼特點、行業排名怎樣、目標崗位要求、我突出技能是那些,然後自問自答的演練面試,準備面試的衣服、整理頭髮等等。
不要害怕被人指指點點,遇到機會無論是心理還是外在都要打起12分精神,把野心、重視寫在臉上。
我以前總覺得打扮自己是一種虛榮心,但這更是一種禮儀。
要想站得住腳,不光腦子裡有貨,外在也得拿得出手。
不是鼓勵大家過渡消費,在能力範圍內,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把自己打扮的得體,不要害怕成為特別的那一個人。
戰略思維。
比如我想做自媒體又想考cpa,又想玩手機,但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都做得到,我就要做出取捨。
首先放棄玩手機,因為純粹是消磨時間,那考證和寫作怎麼分配呢?
考慮到我的目標是3年成為一個月收入過萬的自媒體寫作者,我更喜歡碼字,所以寫作優先於考試,那我大部分時間都要分配給碼字。
每一件事都會吸引我們去做,我們都會忍不住去做,但結果就是我們走在一條繁忙但必死無疑的路上。
所以要培養戰略思維,也就是先學會放棄,然後做優先排序。
放棄是確定我們的目標方向,防止我們已經付出很大精力了,忽然又說這不是我想要的,還得重新開始。
排序是讓我們做對目標最有效的事情,用最短的時間實現目標。
借勢思維。
比如藉助熟人推薦、選一個風口企業、買一門需要的課程、像前輩請教個問題,這都是借勢。
比如查理芒格就經常把他人的經驗為自己列“錯誤清單”來防止自己做出同樣的錯誤決定,這也是借勢。
一切能讓我們汲取營養的,都可以借勢。那怎麼做呢?
①藉助地域。
比如我在北京肯定比在農村能看到更多的東西,遇到更多的機會。
②選擇一個好公司。
比如傳統行業的工資就沒有網際網路大廠工資高,有機會就選擇風口的紅利企業。
③跟一個好領導。
也是保持競爭力最有效的辦法,好領導會把你帶進核心層,也就是領導把你看成自己人。
④交一個好圈子。
跟優秀的人玩,不跟不靠譜的人深交,不跟不上進的人混。
原動力思維。
原動力也就是內在驅動,就像餓了我要吃飯一樣,餓就是內在驅動,會逼你去找吃的,不用等著別人催你,你能用自己的辦法吃飽。
就是做任何事都能像餓了要吃飯一樣自然。
為什麼有的人早上5點起,晚上凌晨睡,第二天依舊活力滿滿,就是因為原動力驅使,對夢想的渴望太強烈。
就像尼采說的: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成本思維。
做最有價效比的交換,任何事都有成本。
比如我們寫文章,寫了一半,發現選題不好,我是繼續寫還是立刻放棄呢。
沉默成本不可怕,要做的是當機立斷的放棄。
我們總會不甘心,覺得都付出那麼多了,這會放棄很心疼。
但是你明知結果不對,繼續投入也不過是增加沉默成本,根本就不可能回本。
就像賭博,輸了就想著翻本,殊不知就是越陷越深。
比如蘋果壞了扔了可惜,還是吃吧,結果吃了就生病了,還得花醫藥費。
錢不是唯一的成本,時間決策機會心情都是成本,我們要做的是從中選擇價效比最高的。
利他思維。
社交的本質是利益交換。
比如你找朋友幫忙,事成之後,即使他不要求,我們都要表示一下,請吃飯或者買個小禮物。
比如我寫文章,一定要對你有用有啟發,你才會來看我,這個過程我給你思想的衝擊,你給我帶來收益。
長久的關係都是互有價值的,越是不圖回報的人我們越要小心。
因為她的要求可能是我們不能輕易滿足的,不然她不會委屈自己,來討好我們。
多維思維。
比如我沒你好看,我就自卑,這就是單一維度。
我沒你好看,但我能力出眾業績好,加上這個維度,我就很自信優秀。
比如我的工作比你好,工資收入高,你可能羨慕我,但這也只是單一維度比較。
我現在加上另一維度:家庭。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沒有退休金,還得靠我養。
而你呢,父母有工作、退休有工資、有醫保,未來是穩定的。
從這兩個維度看,誰好還不一定呢?
任何競爭都不是單一維度的,我們核心能力差不多,但我每個維度只要多一點競爭力,加起來就會有很大競爭力。
所以,盡力拓展自己的維度,比如我是資深會計,那我懂點媒體運營,我就可以在網上授課,成為技術大牛,就比只做會計收入高。
專注思維。
把一件專注做到90分,然後再去做其他事。
我們精力有限在一段時間做好一件事,就很優秀了,所以計劃看書,那減肥計劃、PPT精進、Vlog拍攝就就要停下。
比如我給自己一年時間寫作,那這一年中我要把不相干的事的都去掉,專注寫。
等寫到有了一定粉絲基數,那我就可以兼顧去做其他事了。
切忌一手抓,一件事沒做好就去做其他的,結果就是主業沒做好,副業沒起色。
書中提到沸水效應,水沒燒到100度,只要不繼續燒,水就會冷卻。但是如果燒到100度,只要維持小火不斷,就能一直沸騰。
專注就是先一股勁燒開,後續只要投入很小的精力也能維持很高的收益,我們才能更高效的去做其他事。
變數思維。
跳出現有的圈子,尋找機會。
比如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寫作者,那我眼裡看到的都是誰寫了10W 的文章,誰漲粉了。
如果我想成為一個自媒體人,那我除了寫文章,還得知道怎樣運營怎樣做推廣。
我推廣做的好,那漲粉就很快,閱讀量自然會變高。
這就是變數思維,跳出現有的圈子,從更高的維度去觀察,去找辦法。
比如之前看到的報道:
記者問發放羊娃,你放羊為了什麼啊?
掙錢,
掙錢是為了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是為了什麼呢?
生娃。
生娃為了什麼呢?
放羊。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一個放羊娃,每天上班下班掙錢買房結婚生子,一直處在一個迴圈裡,要想破局,唯有尋找突圍點。
真實思維。
我可能做得不好,目前沒有好的結果,但這不重要,要從結果找到不足,持續努力。
成長比的不是一瞬間的爆發,而是持續行動。
要給自己建立一個反饋機制,時時覆盤。好的地方繼續,不好的地方進行改進。
結果思維。
不要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我們演戲。
我每天晚睡早起學習看書,我很努力,結果是考試沒及格,那所有付出都是沒用的。
一定要注意:我們做事的手段和結果。
比如看書,我的手段是每天看半小時,結果是要吸收書中的內容,達到自我成長。
而我們很多人確把每天看半小時當做結果,也不管記沒記住,翻完就算達標。
這就是錯把手段當結果,只剩下自我感動。
比如我每天發文章,這是手段,結果是為了漲粉掙錢。
我以前覺得發完就算完成了,就是錯把手段當結果,我應該這樣改進:
如果我今天發完了,但是閱讀效果不好,漲粉不多。
那我要達成今天目標,就需要增加途徑,比如轉到微頭條增加曝光,轉發到朋友圈,吸引更多人來看,或者再寫一篇。
激勵思維。
要做一個點亮別人同時點亮自己的人。
比如我們可以誇獎、讚美同事,這樣他一定更願意配合我們。
《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一書中提到:
我們是自己最嚴厲的法官。
我們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可能比實際低20分左右,所以要發現自己的優點,點亮別人的同時也要點亮自己。
那如何點亮自己呢?
人在喜歡的事情上是會發光的。
找一張紙,把你的愛好,想做的事都寫出來,然後按投入時間畫正字,找出你投入精力最多的事。
喜歡一樣東西時,你不是真的喜歡它,而是喜歡自己被取悅了的樣子。
所以,想想你過去做過的哪些事讓你有成就感,讓你取悅了自己,讓你覺得自己特別優秀。
全文總結:
1、因為達克效應,80%的人都有認知偏差,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2、學會從理論中學習認知和知識,因為我們精力有限,不可能都從工作實踐中得來。
3、篩選思維:選擇最優解。
4、賽點思維: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5、戰略思維:定好方向。
6、借勢思維: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7、原動力思維
8、成本思維:不只是錢。
9、利他思維:社交是利益交換。
10、多維思維:拓展技能。
11、專注思維:沸水效應。
12、變數思維:跳出圈子,高維度突破。
13、真實思維:實時覆盤最佳化。
14、結果思維:不假裝努力。
15、激勵思維:發現別人和自己的優點。
未來那麼長,持續努力就一定能逆風翻盤!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看吧~
這是我【最近寫過】的個人乾貨,歡迎閱讀:
7個方法,鍛鍊你的邏輯思維,讓你說出來的話頭頭是道
想成為幽默高手,掌握這6個技巧,你的幽默感會大增
重讀《秘密》,驚人的吸引力法則: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作者介紹:
醬醬飯糰,一枚自由撰稿人,專注口才思維和個人成長乾貨分享。關注醬醬,一起向上生長!閃閃發光!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