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根莖類食物,就沒有不受歡迎的!
瞅瞅最近是紅薯、蓮藕、山藥、馬鈴薯都吃了個遍。
倒是許久沒在飯桌上正經吃芋頭了,這次就搞一道特別一點的!
芋仔粄是一道傳統的客家小吃,叫法各地有些出入,有稱為粄的,也有叫芋仔粄的。
外形上,粄更偏向於今天做的“元寶”形狀,而板則像是一個不規則的棋子;
但用料都一樣,小芋頭跟薯粉。
做這類食物,一般都選用小芋頭,黏性更強,做出來的粄會更糯更滑;
芋仔粄還有個別稱,叫溜溜子,等下煮完,就能曉得,取得怪形象的。
- 食材準備 -
芋仔粄:芋艿5~6個(煮熟去皮後的重量約300g) 木薯粉100g
湯:豬肉末100g 筍片60g 鮮香菇60g 雞蛋1個 鹽3g 生抽8g 蠔油8g 白胡椒粉1g 芹菜段10g
一起來看看詳細的製作步驟吧
1.香菇洗淨後切片,筍切片備用
2.芋艿用清水洗淨後,冷水下鍋煮熟(約煮了25分鐘),趁熱取出去皮壓成泥,加入木薯粉下手揉成光滑的麵糰(小心燙手哦)
3.取一小撮麵糰,搓長對摺捏一下做成生胚子備用
4.熱鍋倒油,加入豬肉末炒香,再加入香菇片、筍片翻炒出水分;加入鹽、生抽、蠔油、白胡椒粉調味;倒入500g熱水煮沸後,一邊倒入雞蛋液一邊攪拌均勻,撒上少許芹菜即可關火盛出碗中
另燒一鍋熱水,加少許鹽調味,下芋仔生胚煮到全部浮起再煮1分鐘,撈出到盛有湯的碗中拌勻即可
先前說芋仔粄的別稱為“溜溜子”,看到煮熟後的模樣,很多人應該不會再發出疑問了叭~
瞅這通體滑溜,無骨但有形的樣子,攤在碗裡卻不會軟趴趴的;
軟而不趴,是不是溜溜,但又襯得上一個子字。
這種視覺“感受”可以延續到口感上,只不過吃進嘴裡的芋仔粄,滑溜轉為軟糯。
它就像是一塊實體的“棉花糖”,入嘴未化,能真切感受到的那種柔!
配合著鹹淡適宜的湯底,夾雜著點細碎的肉末,吧唧吧唧嘴,一碗見底;
一旁的家人發出一聲喟嘆,引得我打了個飽嗝,通身舒暢~
吃到這,我算是充分理解宋時的一首歌謠:“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 天子不如我。”
凜凜冬日,有暖可溫,有人可親,做皇帝也未必有這般舒適了~
小主提示:
1.木薯粉的用量具體看芋艿的乾溼程度來增減哦,揉成一個不粘手且柔軟的麵糰即可
2.如果嫌麻煩,生胚也可直接搓成長條即可(每一個生胚的重量約8~10g哦)
3.湯也可以換成自己喜歡的配菜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