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他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仁君代表之一。
但是在他執政期間還是出現了濟北王和淮南王的叛亂,因此賈誼上疏,要求分割諸侯王的勢力,加強皇權,但是漢文帝沒有采納。
後來晁錯又提出了削藩的建議,漢文帝還是沒有采納。漢文帝明知道他們提的建議很好,為什麼不採納呢?主要原因有兩個。
1、漢文帝謹慎
漢文帝為人很謹慎,導致他不敢輕易做出削藩的決定,因為他擔心削藩引起更大的動亂,使得艱難取得的安穩局面毀於一旦,甚至威脅到他的帝位。
那麼漢文帝為什麼很謹慎呢?因為他的母親薄姬並不受劉邦喜愛,而且呂后掌權後,劉恆就去了封國代地,他從來就沒想過會成為皇帝。
因此當陳平和周勃擁立他為帝時,他就很謹慎,派人去調查實情,情況屬實後,他才去長安登基即位。
劉恆長期不在朝廷,而且呂后為人很兇狠,所以劉恆為了保護他自己的安全,不得不謹慎點。
二王的叛亂也是由於皇位繼承權的問題引起的,因此漢文帝不想擴大矛盾,如果採用削藩,可能導致諸王都有可能叛亂,那麼漢文帝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
漢文帝為了穩固皇位,穩定當下的局勢,就不能激怒諸侯王,且大臣們也不一定都是他的心腹,如果朝中有大臣和藩王內外勾結,漢文帝別說皇位不保,可能性命也會丟掉。考慮到這些問題,漢文帝就不敢貿然削藩了。
2、時機不成熟
漢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因此他執政的初期,漢朝經濟,社會發展並不是很好,因此,漢文帝考慮如何增強經濟實力,並沒有將削藩這件事作為重點。
而且此時匈奴對漢朝也是虎視眈眈,因此漢文帝還要加強邊防的軍事力量,所以經濟的發展是當時很重要的事情。
賈誼和晁錯的建議雖然能夠得到漢文帝的讚賞,但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漢文帝這麼做。漢文帝時期,雖然有諸侯王的叛亂,但是規模都不大,而且很快就平亂了。
漢文帝覺得這個問題並不是很大,沒必要花太多精力,把農業和經濟發展好了才是根本性的任務。
漢文帝不接受削藩,並不是不願意削藩,而是當務之急,不是削藩。如果急於削藩,會導致藩王們的聯合叛亂。
那麼很可能漢文帝制定的一系列發展政策將被擱淺,更何況還有皇位和性命不保的風險。漢文帝如此考慮也是合情合理的。
漢文帝的做法也告訴了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分主次,不能盲目地去處理一些矛盾和問題。在現代社會,我們遇到問題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後,再來處理問題。
參考文獻:
《史記·孝文字紀第十》
《漢書·劉恆紀第四》
作者介紹:
肖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透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瞭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路
往期文章連結:
南漢的荒唐難以想象,如果我們不警醒,將會影響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