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中國簡史《一》
五胡亂華與南北朝
大約從一千六百多年前起,由於當時的西晉朝廷出現八王之亂,中原以漢人為主的中央政權迅速衰退,從而導致了在西北邊界的少數遊牧民族迅速壯大入侵,這就是歷史俗稱的五胡亂華,又稱永嘉之亂,也是第一次中原漢民讓少數遊牧民族統治了北方中原地區。“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遊牧民族,但事實上五胡是指西晉末年,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史上簡稱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因為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從而導致中原的漢民與他們相戰年年,這些毀滅性戰爭的後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從西晉時期人口約三千五百萬人,銳減至二千萬人左右。
東晉建立後,漢民為躲避胡人的殘暴統治,以免戰火漫及和屠殺,紛紛大量南遷。這一時期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遷入過百萬,這也就是歷史俗稱的第一次"衣冠南渡"。也就是指在原來北方的漢人繁衍之地,和泛指傳統的中國文化的鼎盛之地,其官僚、仕人、大族和啇賈、手工業者等,為避免種族滅絕,為求文明薪火相傳,開始南移淮河及長江以南,故而導致了在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民族大遷徙。遷到南方的中原大族仕人與當地的民眾和百越各族相融,形成了一種特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生活方式以及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使得江南地區的經濟得到空前的繁榮發展,"衣冠南渡"之後更是帶來了北方中原地區大量先進的文明,與江南當地文明相融合,從而形成了江南地區的文明昌盛、衣冠鼎盛、文脈聚集,文采風流,就有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還有了"流觴曲水"、"列住其次",更有了《蘭亭集序》。
而留在北方中原的漢民與那些胡人相殺相愛,此時北方也逐漸呈現出胡漢融合的趨勢,他們之間彼此通婚融合、血脈相承。少數民族湧入中原後,也開始學習漢地制度來鞏固其統治,漢化趨勢明顯。而黃河流域的漢民也受到遊牧民族風俗的影響,喜著窄袖袍服、愛飲乳食酪、尚騎馬出行,民風豪放,強調健碩之美。此時北方各族之間語言、文化、習俗的交流與融合日趨,而夷夏之分逐漸淡化。北方的胡漢融合之風也為隋唐之際的“胡風”流行奠定了基礎。經過五胡亂華後,少數遊牧民族融入漢族的人口中,不僅極大擴充套件了漢族的群體,還在更大程度上改變了漢人的文化習俗、身體素質和此後的生活方式。漢民族正是以這種包容、開放、無奈的心態,吸收各個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自身文明,不斷把本民族的文明推向更加輝煌、更加燦爛。正因為“五胡亂華”的發生,導致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為已經漸入酣睡的漢民族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所以到了隋唐時期大漢民族以朝氣蓬勃、煥然一新的面貌再一次雄視於世界東方。也從此導致了中國此後差不多二千年南北方地域差異的出現。
五胡亂華一般從公元三百一十六年西晉滅亡開始,直到公元四百三十九年鮮卑北魏統一北方中原為止,一共一百二十三年。從此便進入了南北朝相恃的時代,鮮卑人拓跋氏則建立了遊牧民族朝廷北魏,統括了北方中原最廣大的地區,都城在洛陽,史上俗稱北朝;漢人司馬氏則重新建立了侷限於淮水與長江之南的漢人朝廷東晉,都城在金陵,史上俗稱南朝。從此漢學者們開始將此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總之,歷史學家們普遍認為這是漢民族的一場巨大災難。一直到公元五百八十一年,隋文帝楊堅重新建立了統一的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大隋朝,才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約三百年之久的至暗時代。
2021.03.16於湖南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