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參加了一場線下置業研討會。
會上,一位年輕朋友提問,他說自己在農村長大,大學畢業以後來到大城市打拼,沒有城市戶口,工資收入也僅僅只夠維持基本日常生活,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打拼了一輩子,為他湊了50多萬元,這筆錢在他所工作的城市,大概只能付一個首付,還是小戶型,自己還要承擔長達20~30年的房貸。
但是,如果用這筆錢在自己的老家縣城買一套房,可以買一套大戶型,而且,還可以全款,不需要承擔房貸的壓力。
可是,自己並不想回老家縣城生活,自己以及女朋友的工作也都在大城市,即便是在老家縣城買了房子,大機率的情況下也住不到。
面對選擇,這位年輕朋友非常糾結,完全不知所措。一邊是大城市的“一張床”,而且,為了這張床還要承擔房貸的壓力;另一邊是老家縣城的一套房,但是,這套房卻發揮不了它該有的作用。
關於如何選擇,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不僅僅發生在這位年輕朋友身上,而是大多數80後、90後,甚至00後,都會產生同樣的“選擇困難症”。
其實,對於年輕人來說,只要弄清楚以下這“兩個問題”,如何選擇也就一目瞭然了。
其一,房子是用來住的,年輕人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規劃,選擇在哪裡定居就是人生規劃的第一步,只要是搞清楚這一點,在哪裡買房也就不難選擇了。
舉個例子,筆者大學畢業以後,選擇了在上海打拼,但是,那個時候筆者很清楚,自己是不會定居上海的,留在上海只是為了開拓自己的眼界,體驗一線城市的生活節奏,於是,在上海打拼的第二年,筆者就在老家山東濟南買了房,為自己以後回老家做準備。
當年,和我一起留在上海打拼的還有我的舍友老周(化名),老周是山東淄博人,姐姐是上海媳婦,所以,老周的人生規劃很明確,想盡一切辦法也要留在上海,所以,老周拼命工作,努力打拼,筆者約他一起回山東他也沒有絲毫動心,最終,在筆者回濟南的第二年,也就是老周在上海打拼的第五年,成功在上海買了房子,正式定居上海。
要知道,每個人只有一次首套房的資格,所以,我們要珍惜自己的首套房資格。
如果你的目標就是留在大城市,那麼,就不要輕易浪費自己的首套房名額,因為,一旦浪費掉自己的首套房名額,以後想要在大城市買房,難度會更大。比如首付,大多數城市首套房的首付是30%,二套房的首付是60%,如果是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折算成人民幣,或許就是上百萬的差距。
當然,在制定人生規劃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不僅要考慮到自己,還要考慮到家庭。
第二,房子有不可忽略的金融屬性,買房的時候,必須要關注未來房價的變化走勢才能有效地做出決策。
現如今,房子不僅僅是用來住的,它還具備一定的金融屬性,也就是升值以及貶值。所以,我們在買房的時候,這個因素也同樣不可忽略。
我認識一個朋友,10年前就開始投資三、四、五線城市的房產,自己在北京生活,剛開始在北京沒有房產,經過10多年在小城市的投資,現如今,在北京也有了兩套房子。而且,這個朋友也不是專業的投資客,只是一個普通的白領。
所以,在選擇大城市一張床還是老家縣城一套房的時候,兩地的房價漲幅也要考慮在內。
一個城市新房銷量和二手房銷量的比例,又叫新房二手房成交比,是評判房價會不會大漲的標準。舉個例子,城市A成交了2套房子,其中,1套新房,1套二手房,那麼,新房、二手房的成交比就是1:1,即樓市達到了飽和的狀態。但是,如果二手房的成交量大於新房,那麼,新房的價格就很難繼續上漲。這個資料不難查,在各地住建局的網站中就可以查詢。
除此之外,還要關注人口的變化,經濟學家任澤平曾經講過:房地產週期變化,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土地政策全國各地變化不大,金融一定是大城市收緊,小城市相對寬鬆,但也僅是相對。所以,想要判斷一個城市房價未來的發展趨勢,人口變化是首要關注因素。
也就是說,買房的時候,要看對比的兩座城市,人口是如何變化。通常情況下,大城市的人口都是湧入的,所以,購房需求也是增加的。但是,老家縣城,也就是小城市,可就不一定了,如果是人口持續流出的,建議放棄購買老家縣城一套房,因為意味著財產貶值,如果是人口持續流入,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建議在買不起大城市或者經濟實力寬鬆的時候,可以考慮老家縣城,畢竟,人口的湧入,也就意味著購房需求的增加,房價預期的增長。
看完以後,你還糾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