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的影響,尤其是在香港問題上喪失了干涉能力,讓英國在追隨美國對抗中國方面上表現得尤為積極。英國的某些保守派政客,在對華極端態度上已經到了杯弓蛇影的可悲地步了。但即便如此,英國人在對自身利益追求和維護上,絕不是澳大利亞所能比擬的。
據《環球時報》報道,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與英格蘭銀行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總金額為3500億人民幣,摺合400億英鎊。協議有效期為5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這有助於進一步深化中英兩國貨幣金融合作,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上一次中英兩國簽署類似貨幣互換協議的時間是在2018年。那時候正值中英關係處於“黃金時期”的環境下。而時隔3年之後,就在中英關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背景下,兩國又續簽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雖然美國方面對此非常不高興,但英國人無視華盛頓臉色,執意與中國簽下這一重要協議,就很能說明問題。
人民幣和其他國家貨幣互換,是全球貿易去美元化的一個過程。因為貨幣互換協議其實就是以一定的匯率互換一定數額的雙方貨幣量,讓兩國在進行交易結算的時候可以繞過美元,可以避免遭到美國製裁,減少因使用美元交易而增加額外中介費用等好處。
中英兩國400億英鎊互換規模,讓兩國約20%的貿易結算可以跟美元絕緣。這對美國美元霸權所形成的打擊,以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程序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狂印美鈔為主要手段的量化寬鬆政策,已經對全球各大經濟體的貨幣匯率和金融市場穩定造成嚴重的衝擊。英國人其實不傻,能夠在關鍵時刻認清現實,果斷地作出明智決定,透過深化與中國在經貿和金融等合作關係,共同抵禦美元霸權對世界經濟和金融的衝擊。
我們常講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老實”,這便是典型案例。
日前,英國媒體發表文章對該國駐華大使吳若蘭進行“拷問”,稱她“代表中國遊說英國內閣大臣”。該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聲稱,吳若蘭曾經致信參加英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內部會議的內閣成員,希望對方“有效爭地取對中國的綏靖”。
在其位謀其職,吳若蘭作為英國駐華大使,首要的任務就是在維護英國利益的情況下,給中英兩國外交和經貿等領域上的合作牽線搭橋。在英國內部反華論調喧囂塵上的時候,吳若蘭理性地提醒倫敦當局:“為什麼英國就不能採取一種更為軟化的方式對待中國,就像我們對待法國人那樣”。就因為這句話,讓吳若蘭在國內被扣上“替中國遊說內閣成員”的帽子。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對英國利益的背叛”。
吳若蘭對倫敦強硬的對華政策提出質疑,是出於對英國利益的維護。原因很簡單,在此前中英關係處於“黃金時期”的時候,英國經濟藉助中國的帶動獲得高速發展。而約翰遜政府上臺後給中英“黃金時期”畫上句號,結果,英國經濟陷於300年來最糟糕的衰退狀態,隨著新冠疫情的大爆發,英國的經濟更是一塌糊塗。
現如今,新冠疫情在英國反覆爆發,隨著能源短缺和供應鏈斷裂等危機的相繼出現,讓英國經濟深陷多重危機泥潭中無法擺脫。這雖然與中英緊張關係沒有多大的關係,但失去與中國在經貿和投資等領域上的合作,成了英國經濟擺脫多重危機的最大障礙。這就是英國挑釁中國所留下的“後遺症”。
在這樣的背景下,除非約翰遜政府眼瞎耳聾無法感受到國際形勢的變化,否則,重新啟動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就成為英國擺脫多重危機的最便捷方式。所以,別看某些英國政客還在嘴硬指責吳若蘭“對華綏靖”,約翰遜近期的對華政策卻誠實地告訴外界:重啟對華合作對英國而言,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