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鯨科普局
編輯|藍鯨科普局
今天咱們說下澳洲頂級獵食者澳洲野犬。
袋鼠在澳洲最大的天敵有兩個,一個是人類,另一個就是“澳洲大黃”。
在國內憨厚老實的大黃,到了澳大利亞這個動物天堂之後,搖身一變就成了最為頂級的捕食者之一。這麼說吧,在澳洲除了人類和鱷魚以外,其他的動物都在它們的食譜之上,只有好吃和不好吃的區別。
關鍵是這玩意葷素都吃,別說大袋鼠小野兔了,就是當地人飼養的牛羊都會被攻擊。要是想換換口味的話,就跑到居民去附近翻翻垃圾桶,像什麼剩飯剩菜的它們也都喜歡嘗一嘗。
當然要是有人不注意的話,它們也會悄悄摸地乾點壞事,比如抓個羊啥的,畢竟這些人工養殖的小綿羊比起野外的大袋鼠小白兔來說,那逃跑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吃起來那是一點都不用費勁。
前段時間澳大利亞不是野山羊氾濫成災嗎?大量的野山羊啃食草皮瘋狂繁殖,導致了土壤沙漠化問題的加劇。於是當地就又開始保護了一下野狗,結果這一保護不要緊,野山羊的數量確實減少了,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那就是他們吃來吃去發現羊肉味道還不錯,就是野山羊那玩意挺能跑,時不時還來一個飛簷走壁,抓起來那是一個費勁,於是這些“澳洲大黃”就換了個思路,那不還有人工養殖的大綿羊嗎,這玩意它不香嗎?
於是那叫一個狗入羊群大殺四方,曾有多起野狗襲擊綿羊和牛的案例,根據當地農業部門的統計,2018年澳大利亞就有超過一萬隻綿羊被野狗吃掉,而到了2019年這一資料則是增加到了兩萬只左右。
因為野狗的問題,每年至少會給澳洲的畜牧業和農業造成超過一億美元的損失!只不過他們沒有說明的是,這些“大黃”只有在缺乏食物的時候才會攻擊綿羊,其餘大部分時間還是以野兔、袋熊和袋鼠之類的動物為食。
為此當地人還時不時地採取措施,比如把捕殺的野狗屍體掛在農場附近的大樹上,用來作為對那些心懷不軌的野狗的警告,但是所起到的作用好像並不算太明顯。
為了限制這些“澳洲大黃”前進的步伐,聰明的當地人不惜花費重金修建了一條長度超過五千公里的柵欄,用以阻止澳洲野狗前進和保護自家的牛羊。
但是好不容易柵欄修好了,新的問題又來了,北邊的野狗一時間過不來柵欄,然後他們就在那邊繁殖了起來。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北邊的袋鼠和野兔啥的數量大幅減少。
而南部地區因為沒有野狗的威脅,袋鼠和其他動物的數量則大幅上升,真的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他們經常會定期組團來捕殺野狗,目的就是想要限制一下這些“澳洲大黃”的數量,維持一下本就脆弱的生態平衡。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保護下自己的財產。
當地為了鼓勵民眾積極地參與到獵殺野狗的活動中,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獵殺的數量越多,獎勵的金額也就越高,畢竟澳洲的生態系統有多失衡,大家也都看在眼裡了。
只不過和其他入侵物種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兔子野豬小貓咪之類的都是歐洲人帶過去的,屬於入侵物種。而這些野生的“大黃”可不能算是入侵物種,他們來到這片土地的時間要遠比那些歐洲白人要早得多。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早在三千到五千年前,就有部分東南亞人越過赤道往南,一路遷居到了澳洲周邊的小島上,並且後續慢慢的有部分開始進入到澳洲大陸。
隨著他們一起的,當然少不了已經被人類給馴化好的家犬“大黃”了。和對白人入侵不同的是,當時的澳洲土著在透過交易和其他方式得到這些大黃狗之後,就把它們當成了生活上的好夥伴,在睡覺的時候用來暖被窩。在很多寒冷的夜晚都會和“大黃”睡在一起互相取暖。
只不過因為澳洲土著的部落規模小,而這些“大黃”的繁殖能力雖然一般,但是避免不了的就會有一些無主之狗流落野外,開始自力更生變成了野狗。
要知道,這些“大黃”在澳洲大陸上可跟在咱們這不一樣,雖然它們的樣貌還是和祖先一樣,看上去就和我們的“大黃”差不多,但是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
從外觀上來看的話,這些澳洲“大黃”有著一雙高挑的大長腿,這十分有助於它們在廣闊的澳洲大陸上追逐跳躍能力比較強的袋鼠,至於後來氾濫的小野兔那更是不在話下了。
還有就是它們的尾巴也比較特別,雖然看上去沒有狼的尾巴那麼大,但是依舊和咱們家養的土狗不一樣。它們可不需要搖著尾巴祈求食物,而是靠著自己的實力,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
因為需要長期在野外生存,它們更擅長挖掘和登山等,完全就是一副捕食者該有的樣子。只不過不管他們再怎麼兇,它們依舊只能算是野狗,並不能稱為狼。
還有人會說了,這東西不是跟狼狗差不多嗎,是不是因為在野外和狼雜交過了,才有瞭如今的地位呢?
對不起,這麼想您可就想錯了,首先就是澳大利亞那地方根本就沒有狼,也沒有獅子老虎大熊這類的獵食者,最強的估計也就是袋狼了。
但是袋狼這東西吧,它雖然叫狼,但本質上還是極為原始的有袋動物。跟犬科動物在生物進化上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二者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自然也就沒辦法進行結合產下後代了。
況且,這種悲慘的袋狼如今早就已經滅絕了,能留給我們的就只有標本和幾張照片,二者雖然在剛開始見面的時候,很有可能曾經互相發生過沖突,但是經過幾次交鋒下來,因為體型和戰鬥力的原因,袋狼很有可能不是這些“大黃”的對手,所以很快就敗下了陣來。
只不過澳洲的食物資源實在是太過豐富了,二者之間倒也算是相安無事。直到白人的到來又進行了滅袋狼運動以後,袋狼才算是徹底的滅絕。
所以對於澳大利亞野狗來說,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它就是當之無愧的猛獸。再加上早期被人類給馴化的過程中,已經有了消化澱粉類食物的能力,這也讓它們的食譜更加廣泛了,這也是他們有時候會到居民區附近遊蕩的原因之一。
澳洲“大黃”的適應能力那也是極強的,不管是高海拔地區還是草原甚至荒漠地區,都能看到他們身影。它們既適應獨居也有很強的團隊合作能力,並且在種群內部等級制度森嚴,領地意識也是非常的強。
除了袋鼠綿羊和牛犢之外,如今最常吃的食物還是歐洲野兔。在白人陸續的移民到澳大利亞的時候也是帶著一部分歐洲的家犬的。
雖然很大程度地保證了羊群的安全,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他們帶過去的狗狗也會被這些野犬給看上,並且很快二者之間很快就擦出了愛的火花。
只不過這並非好事,和家犬的雜交之後的野犬,對於畜牧業的威脅反而變得更大了,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繁殖能力上。
本來的“大黃”雖然強悍,但是繁殖能力並不算太強,而在和歐洲家犬結合之後,它們的繁殖能力幾乎翻倍,再加上與生俱來的攻擊行為,反而要比寵物犬要危險得多。
如今的澳大利亞保護協會已經形成,目的就是保護和繁殖這些純種野犬,並且禁止普通大眾把這些野犬作為寵物。
儘管這些野犬並沒有主動攻擊人的習慣,除非是在一些敏感的環境下,比如幼崽遭到襲擊或者因為偷吃牲畜被農場主追著打的時候,它們才會和人類進行衝突。
要是把這些澳洲野狗的小狗崽從小的時候就開始人工飼養的話,它們在長大之後和普通的家犬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並不需要再重新進行馴化的過程。
只不過在個別的時候,攻擊的慾望還是會比普通的家犬強一些。
你要說他們為啥不吃呢?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沒有考慮過,第一個問題就是當地人的選單上並沒有狗肉這一選項,一個是烹飪水平有限難以做好,加上牛羊肉之類的價格很便宜,很難去說服人們去食用狗肉。
而且就算是有人吃,那捕捉成本和運輸宰殺成本也是非常高,根本就不符合資本家們的利益。所以這條路也很難走通。
再加上因為它們常年生活在野外,身上經常會攜帶大量的細菌和病毒,一旦誤食的話將很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而且早些年他們為了控制野狗的數量,還曾經使用過大量的毒藥。但是效果都十分有限,反而毒死了不少其他的動物,因此不得不將幾乎叫停。
這麼看的話,不吃還是最好的選擇。而且疫情當下,連出口這一條路都基本被堵死了。
對此各位又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