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好幾篇,關於家庭影院方面的專題文章,其中涉及到自己之前購買器材的一些經歷。今天索性就來理理我個人的影院之路。
我個人在沒有自己的房子之前,是從耳機玩起來的。到了2009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後,開始走上客廳影院之路,但是hifi系統也沒落下,基本屬於雙休。
耳機系統:
玩過當年的經典TF10、索尼888LP,AKG Q701、飛利浦X2、無畏10單元定製、索尼1000x等,當然為了適配這些不同型別的耳機耳塞,前端也從國磚慢慢變成了解碼器+耳放+數播的不同配置,一路過來,目前用的最多的竟然還是無線耳塞+手機,在便利面前,這些繁瑣和音質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當然這裡還有個很重要因素就是個人更喜歡音箱的聲音。
HIFI部分:
音源:國產乾龍盛660—860,聲韻小白羊。這3臺機器都是國產的,乾龍盛的播放器主打最簡單的微控制器,只支援sd卡,說是越簡單越好,而小白羊帶我進入了網路時代。也算當年心路歷程上的一段經歷吧。就聲音來說,都還可以,小白羊的偏軟一點。但方便性好很多。
功放:聲雅a-17cs 膽結石。最早玩的箱子是惠威m200mk3,但畢竟是多媒體桌面箱,後來在麗音廣場聽了幾款價位不高的箱子,發現國產金琅悠閒2號(帶式高音),非常通透好聽,於是似懂非懂的買來個國產老牌聲雅的合併功放,也滿意了好一陣子。
解碼:ps audio wave——mytek 布魯克林1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人聽音經驗的增加,開始不太滿意國產機器的調音了,但苦於還沒到財務自由的程度,都是找一些所謂的價效比機器去嘗試。
ps audio做電處出聲,它家對電的要求比較高,雖然這臺解碼是最入門型號,依然配置了一個碩大的環牛,功率遠遠高出一臺不帶前級功能的純解碼之需求。所以,整體上這臺解碼的聲音走向是熱情奔放、大開大合、比較有力。但缺少一些細膩,考慮到價格還是價效比不錯的。
後來,腦子一熱,入了人生第一臺萬元以上的解碼。mytek 布魯克林一代。賣鐵是一家老牌專業音訊公司,所以聲音走向水平等完全可以放心,不會出大偏差。並且,這臺解碼顏值在當時一眾傻大黑的解碼裡脫穎而出,果斷購入。
音箱:金琅悠閒2號帶給我很好的體驗,但躁動的心還是要折騰,出了金琅以和聲雅功放,開始轉頭玩有源箱子(當時覺得有源箱子沒有搭配煩惱)。
先是購入了丹拿bm5 mk3,也想體驗一把大牌的風韻,結果就是功課沒做好,它和高一級bm6的高音單元差了較多,導致總覺得在高音上不夠滿意,不過D類功放模組發熱效率等方面確實很好。
對於bm5的不滿意,化作行動,連解碼一起出掉。為啥,因為我看到了丹拿新推出的XEO系列,號稱全數字化的音箱,無線連線,解碼都不要。這次吸取教訓,選擇XEO系列的旗艦XEO6。
可惜好景不長,買的沒有賣的精,即便換到xeo系列的旗艦,我研究後發現,丹拿真的會玩,它給xeo系列 配置的高音仍然不是平方高音,高音不滿意,不透,低音多,因為是有源不存在功放搭配問題。所以,這個xeo就是丹拿走快消品的玩意,要真的體驗味道,有源可以選focusHD,這才是真丹拿,但其價格高了快一倍。所以,低端丹拿就是坑爹貨,雖然xeo6價格已經不低。
再後來,我發現,我折騰了那麼多,真正能坐下來聽幾個小時音樂的機會少之又少,而且很多樂趣是在於折騰本身,一旦停止後會發現很空虛。這使得我決心將重心往影院上移,畢竟那麼多年來,我對電影的熱愛沒有斷過,況且還可以順帶著偶爾聽聽音樂搞個雙修。
過程中,我買過已經退市多年的波士頓旗艦M系列的前三箱子(石渡健大師遺作),這對m350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熱情奔放,又不失細膩,難怪當年大師常常帶著它們和馬蘭士旗艦功放到處展出。既可以影院,又可以作為聽歌利器。
不過,波士頓品牌的退市和停產沒落,加上我對影院的更高推求,我就隨便把前三全部換成了JBL studio 6旗艦。關於它們在影院中的表現,我後面再說。先說說hifi部分。
為了能推好它們既能音影又能hifi,我購入了nuprime 新派的9系三件套。一臺解碼dac9,二臺純後級sta9,這臺後級本來是立體聲後級,但可以橋接後變成一臺單聲道獨立後級,功率和控制力等都翻倍,對於JBL 698這種雙8寸大落地來說,必須吃飽了才能出好聲。
音源我還是用了魔改後oppo203,利用ipad軟體控制nas裡面的音樂檔案,同軸輸出到解碼dac9。這套系統,可以說是我影院的附屬物,因為後級裡面有2組輸入,hifi時,解碼平衡介面到後級,而電影時又從av功放的rca介面到後級,使用非常方便,也就是說不管在hifi還是影音模式,我這對698都是在2臺新派單聲道獨立後級的推動下。
在此模式下,就目前而言,我基本上已經沒有再去折騰hifi的想法,倒不是說這對箱子有多好(很多燒友也把studio認為是av箱),而是對我來說聽歌足夠足夠了。
在這套hifi體系下,698雖然是雙8寸,但是低頻一點都不肥,得益於阻尼係數超過400的後級,控制力的提升使得698低頻收放自如,一點不拖泥帶水,乾淨迅速,8寸的低音帶來的下潛和寬鬆度是小口徑體會不到的,我是更羨慕那些12寸箱子的老燒了。6寸的中音單元帶來厚實的人聲,偏暖一些的味道。對於號角高音最不用擔心的就是其解析力,與我之前普通單元的箱子比,這個號角高音能量感更足,覆蓋的區域更廣,在拉開箱體位置後,左右兼顧性更好,定位也較為清晰,但還有一定的侵入感,和傳統高音有區別。總體來說,698是走一條偏暖但不悶的路線。所以,它非常適合av影院和流行人聲,不足就是:聽樂器不太對味,尤其是小提琴鋼琴這類,你不能說沒有細節摩擦泛音,但就是感覺上不太對路,沒有那種華麗感和美感。絃樂和古典均是如此。如果你主要聽樂器古典這類,這jbl6系鐵定是不適合的,那些歐洲品牌的箱子會更加適合。
關於“av箱”,很多人一提到av箱,就是低素質、不hifi的代名詞,實際上真是這樣嗎?大家看到很多人喜歡那些老英國箱子味道的,如雨後、l35這類去掉高低音2頭,只突出濃郁中頻味道的人聲箱,這就hifi嗎?其實並不是,hifi是高保真的意思,箱子可以分為:唯真派和唯美派。唯真派才是真hifi,最大程度的保留原作真實的聲音,一些監*聽就是如此(我一朋友音樂學院學鋼琴的,買監*聽,看來看去就說鋼琴不是這個聲音,只有真力比較接近),但這樣的維真是我們喜歡的hifi嗎?那些用膽機推老英國風味的,不就是利用可控的失真來美化聲音,符合自己的聽音喜好嗎?這就是唯美派。
jbl 6系聽樂器古典不行,但是聽人聲流行就沒啥問題,當然影院是它主業,更沒問題。
AV部分:
雖然我折騰hifi那麼多,但影院部分從沒拉下。我在2009年就開始玩投影和影院了,當然,當年的裝置確實拉胯,不過當時組建完成後的那份喜悅之情,現在的我也很難再獲得了。
當初有個相對熱門的蓋中蓋套裝,就是jamo a102 5.1+先鋒520K功放, 低端中的低端,5個小衛星,應該是3寸同軸,對於初次接觸環繞的體驗,當年已經震撼了。不過,這個尺寸,只能解決有無,厚度氛圍這些都是談不上的,那個殘廢的8寸jamo垃圾炮就不多說了。
投影是三菱電機的hc10s 1080p,92寸的經科幕布。小衛星箱子,聽久了就越來越不滿意那種塑膠聲,但苦於財力有限,於是就從換中置箱子箱子開始(中置是出聲頻率的最高 的箱子),從jamo自帶的小中置——JBL cinema500——波士頓a225C——波士頓旗艦mcenter——jbl studio665c,可以說中置是影院的靈魂,換中置,提升最為明顯。
衛星箱:從jamo自帶的換——創新s750——蒂芬妮提procinema1000——波士頓soundwa are XL 6.5寸同軸。選這個環繞,是因為美觀能上牆,且儘可能口徑大。
播放器:憶捷H5——oppo203,可以說oppo203是影院升級的發動機,這是我折騰那麼多玩意最值的一件了,4200買入全新的,然後個人研究後,自己按論壇教程完成65版的越獄,同時,關於魔改,我查看了論壇很多大神的建議。做了2件事,一是不花錢的,把203內部模擬板(就是有7.1輸出的那個板子)排線拔掉(用不到),還有我的片源和音源幾乎都是nas,所以我有把203光碟機的排線和電源線拔掉了。最大程度的減少無用板件的干擾,只保留203數字板的工作即可。二是電源板,網路上比較多的有樂樂穩和老虎魚2個,樂樂穩屬於做這個時間比較長,但價格一直在漲,老虎魚也算多年在diy做飯裡做電源有一定口碑,最終選擇了老虎魚的高階(瑞士高文牛),整體效果,感覺整體更乾淨紮實些,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多一點,但沒有可聞的劣化。我覺得吧,花個1k多,買個正向的心理暗示也未嘗不可。
炮: jamo自帶炮——驕陽h12——svs sb2000,炮的提升也是帶來明顯的感受,沒有選擇sb3000是考慮到整體器材的美觀度。
投影: 三菱電機hc-10s 1080p——benq w2700,4k短焦機,當時市面上唯一的選擇,在我之前的文章裡說過,大比好要直觀的多,也就它能在我客廳的寬度內投出120寸的畫面,要是隻能投100以內,我為啥不去買電視?還要花那麼多錢買投影,對不?況且w2700整體效果還算滿意。
幕布: 經科92寸 白玻纖——120寸白玻纖。
AV功放:先鋒701,當時沒選天龍,主要看到天龍質量相對較差,hdmi板子容易壞,
先鋒相對好點,音樂味也稍好,其實並沒有,先鋒都沒國行,保修都沒,還說啥。
沒選901是覺得,反正用不到合併av的後級功能,將來要升級也是選純前級。
後級:超音dx-5,最喜歡它的幾乎不發熱,存在很低。我現在所有的箱子包含天空均在後級的推動下,av功放只用到了它的前級功能。
低管: minidsp 我自己買了那個麥克風,連線電腦用rew測試完成,消掉了好幾個谷峰,客廳共振明顯降低,低頻更為乾淨。
投影:我做了很多功課,最終我自己的結論是選“大”要優先於選“好”,受限於客廳的寬度,若選8400、886這類,在我的客廳裡投不到100寸,而當時市面上唯一一個短焦機明基w2700可以輕鬆投到120寸,最終選擇了大。事實證明,從92寸變成120寸,這個視覺衝擊大多了。畫面越大,聲音就越有融合感。要絕對畫質,我的索尼Z9F也是前2年led旗艦,畫質絕對秒殺投影,但有啥用,在大的面前,這點畫質根本不算啥。
總結:目前客廳影院的折騰之路暫告段落了,在我的感受是確實走了不少彎路,大型落地箱嘗試過後,才知道什麼是影院感,當然畢竟還是開放客廳和獨立房沒得比。但在魔都要換一套帶獨立房的,起碼是頂復了,奔著1000w去了,短期可能性不大了。
這套系統,讓我見識了JBl影院的味道,前三的統一,是的聲音整合為整面,槍聲有很高的重量感,密度很大,連續性好,得益於主箱的加強,主箱到環繞之間過渡也更為順暢,主箱照顧的範圍和距離更大。大音量不吵,低音不悶收的也比較快。整體要比之前提升不少。工作在全後級的7個喇叭,即便是control x 都不是合併av功放直推可比的。所以,建議有條件的燒友還是上後級吧,你會發現另一篇天地。
最後,我想說的是,客廳黨最終還是妥協黨,都知道7聲道遠遠好於5聲道,但對於沙發靠牆的客廳,還是選擇了5.1.2。看了杜比官網,如果要上4天空,那位置和我目前的環境對不上。
要得到家人的支援,除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之外,一定多考慮美觀和整體,我裝修時並沒有預留天空和投影的走線位,均是後期透過牆角貼白色線槽走吊頂或者陽臺落地窗的窗簾盒內側,所以基本看不到線,如果把客廳搞的黑魆魆一片加一大堆蜘蛛網一樣的線,我自己都過不了這關。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燒友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更要考慮家人的感受家居的美觀,家庭和諧比啥都重要,你說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