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家蘇軾和秦觀是好朋友。
有一次,秦觀出外遊玩,很長時間沒回來,蘇軾很惦記他,就寫信詢問他的情況。
不久,秦觀給蘇軾回了一封奇怪的信,只見信紙上寫了十四個字,排成一圈(如下圖):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
原來,秦觀寫的是一首迴環詩,詩中描述自己在外的生活和情趣,內容是:
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
醒時已暮賞花歸。
迴文詩,也寫作“愛情詩”“迴環詩”。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迴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迴文體”。唐代上官儀說,“詩有八對”,其七曰“迴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這種措詞方法。
充分展示並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回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蕩氣迴腸,意興盎然的美感。
迴文的形式在晉代以後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種文體中被採用。人們用這種手法造句、寫詩、填詞、度曲,便分別稱為迴文詩,迴文詞和迴文曲。雖然不乏遊戲之作,卻也頗見遣詞造句的功力。
自西晉以來,歷代詩家爭相仿效,在迴文詩的創作上各擅勝場,名領風騷。如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秦觀、高啟、湯顯祖等,均有迴文詩傳世。經過歷代詩人的開發與創新,迴文詩出現了千姿百態的形式:有連環迴文體、藏頭拆字型、疊字迴文體、借字迴文體、詩詞雙迴文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