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入冬了,天氣是越來越冷,大家有在家裡囤好厚衣物和暖寶寶嗎?小編已經在被窩裡塞好熱水袋啦~
宮牆
清朝宮殿內的每個院落都會有單獨的圍牆,這些圍牆既可以用來防火,又可以抵禦冬天的寒風。此外,大部分宮殿都坐北朝南,有利於依靠自然光照取暖。並且,這些宮殿大都建有厚厚的牆壁和屋頂,也可以起到較好的保暖效果。
清宮的宮殿內大多設有火炕,炕下安設了火道,它的結構與北方農村中的火炕相似。並且,宮殿內暖閣的地面也可以加熱,可以算作是早期的“地暖”。
爐坑內設有爐膛,並與殿內煙道連通,由專門負責司爐的太監蹲身在此點燃柴炭,殿內迴圈的煙道就會產生熱流,烘熱地面,殿內溫度隨之徐徐上升,以達禦寒之目的。坤寧宮東暖閣如今還保留著這種設施。殿前的爐坑口覆蓋著包著鐵板的木蓋,至今可見。
熏籠與手爐
清代的宮殿內,冬季還會陳設火爐用來取暖,稱作熏籠。熏籠的製作十分精美,分為盆和籠兩部分。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銅鎦金的,有的是掐絲琺琅的,十分華貴。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內,都可以見到當時陳設的熏籠。
除了大的熏籠,還有一種小的火爐,隨手可以提動,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用來暖手的叫手爐,它們的製作更加精美講究。當然,這種小的火爐只有皇帝、皇后及妃嬪們才能使用。手爐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爐上端設有提樑,根據主人的意願,可以由太監或宮女隨時移置到適宜之處。
到了冬天,手腳冰涼是女性的常態。在清代,使用手爐是皇家或是富貴人家才有的特權。如今,人人都能擁有一個暖寶寶!
馬首是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十二生肖銅像之一,設計師將宮廷畫師、詞臣繪製而成的四十幅分景圖,與馬首巧妙結合,將傳統文化元素創造出新的展示形象,運用到現代生活物品中,表達出對馬首迴歸圓明園的美好祝福,不止暖你,更暖心!
~相思豆暖手充電寶~
自古便有紅豆寄相思,紅豆承載著濃烈的相思之情,自1860年馬首被掠奪離開圓明園後時隔至今,終於可以回家了,設計師將紅豆和馬首元素相結合,正表達出流失文物思鄉的濃烈情感。
(p.s.紅豆也寓意著美好的愛情,是送給您伴侶的不二之選哦!)
紅羅炭
清朝皇宮內火爐中燒的木炭,是最優質的“紅羅炭”。這種炭是由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及順天府所轄的宛平、大興等縣用硬實木材燒製的。成炭以後,運送到紅羅廠,按尺寸鋸截,盛入塗有紅土的小圓荊筐,再送入宮內使用,所以名為“紅羅炭”。
清宮內人口眾多,在漫長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數量是相當可觀的。清代乾隆年間,宮內按份例供應木炭,每日供應的標準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在冬天自然要換上保暖效果更好的服裝,皇帝也不例外。在服裝的紋飾上,冬夏差別不是很大,區別主要是在材質上。冬季的龍袍會用黑狐皮製作,用海龍、紫貂滾邊,保暖效果出眾。帽冠則用燻貂和黑狐皮製作。
其實大家看了清朝的這些禦寒措施,會覺得它們和我們現代的取暖方式都差不多。現在北方有暖氣,南方有空調,大家都會穿上厚厚的羽絨服,有時也會自己在家涮個火鍋取暖。那麼,你又有怎樣的禦寒方式呢?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編輯]
馮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