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說起楊潔,多數人都知道她是著名導演,卻鮮少有人知道,她還是新中國第一代播音員。
楊潔生於1929年,父親是革命烈士楊伯愷,母親是也是知識分子。
早在延安時期,楊潔就是一名電臺播音員。解放前夕,她跟隨部隊到達青島,接收了青島廣播電臺。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這一天,正是楊潔在青島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市人民釋出“青島解放”的訊息。
接管青島後,臺裡有許多作為配樂的外國唱片,但電臺的工作人員都不懂英語,也不懂音樂,沒辦法整理。
後來,臺裡從山東大學請來三四個外文系學生來幫助整理唱片。
其中一個男學生,叫周傳基。他是名門之後,他的伯祖父是民國政府總理周自齊。
周傳基不但精通英文和俄文,還懂音樂和電影。由於經常來電臺,一來二去,他就和楊潔越來越熟了。
那時,楊潔周圍的男性都是大老粗,周傳基和他們完全不同。他才華橫溢,風度翩翩,滿滿的書生氣。
不久,兩個年輕人就相互吸引,他們經常相約去海邊玩耍,還常常租船出海。
在那個年代,戀愛和結婚,都要和出身掛鉤。楊潔生於革命家庭,周傳基卻是資產階級子弟,兩人身份懸殊。
臺領導發現他倆在談戀愛後,曾專門找到楊潔談話,責備她政治覺悟太低,不該找“資產階級少爺”。當時,楊潔的母親也在青島暫住。她見完周傳基後,也強烈反對兩人交往。
可楊潔是個倔脾氣,誰越干涉她的私生活,她越會奮起反抗。
母親很生氣,於是想去北京找自己的妹妹團聚。由於戰亂,兩人已經多年未見了。母親臨走前,向楊潔催婚。她覺得,只有女兒結了婚,她才能放心走。
在母親的催促下,楊潔和周傳基於1951年春節結婚。那一年,楊潔22歲。
1952年,楊潔體檢時查出肺病。一開始她沒太當回事。一週後,她在開會時突然大吐血,這才引起她的重視。
在那個年代,肺病是會要命的。楊潔先在青島治療半年,然後又轉院到北京。醫生給出了兩種治療方案,要麼慢慢療養,要麼做手術。
楊潔怕耽誤工作,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為此,她切了五根肋骨。在此期間,周傳基一直陪著她。
病癒後,楊潔生下三個孩子,但她的婚姻生活並不幸福。她和周傳基在價值觀、性格、生活習慣等方面差異巨大,夫妻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
六十年代初,周傳基在中國電影出版社工作。很快,受局勢影響,他被打成了右派。在那之後,他的脾氣變得暴躁乖戾,他還經常和楊潔吵架,家庭氛圍十分壓抑。
十餘年的婚姻生活,本就讓楊潔苦不堪言,這時她萌生了和周傳基離婚的想法,但礙於對方正處於危難之際,她不想落井下石,只得打消這個念頭。
1963年,楊潔和周傳基和平分手。夫妻倆都不留戀這段婚姻,離婚對他倆來說,是解脫。
十年浩劫結束後,周傳基成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後來,他被譽為“中國電影界的泰斗”,張藝謀、陳凱歌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2017年4月4日,周傳基在芝加哥病逝,享年92歲。11天后,楊潔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兩人之所以沒能白頭偕老,可能和他倆都是要強之人的性格有關。兩個太優秀的人,往往都有完美主義傾向,確實不適合做夫妻。
楊潔與第二任丈夫,是攝像師王崇秋。他原本是退伍軍人,轉業後,被分配到電視臺當攝像。
十年浩劫中,派系鬥爭不斷,電視臺烏煙瘴氣。楊潔是戲曲組的導演,她為人正直,不願參與內鬥。漸漸地,她就被邊緣化了。
當時,她和臺裡的三四個同事成了“散仙”。他們除了工作,就是結伴玩耍,不參與任何內鬥。
那三四個同事裡,就有王崇秋。
楊潔比王崇秋大14歲。起初,楊潔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夥子,但因為兩人在工作中經常接觸,漸漸地,她透過觀察發現,王崇秋的工作態度極其認真,而且他很有自己的想法。
楊潔本就是很認真的人,王崇秋身上的認真勁兒,深深吸引了她。
與此同時,王崇秋也對楊潔充滿了好感。王崇秋是軍人出身,沒念過多少書,轉業到電視臺,見識過臺裡的各種精英後,他常常自嘲說,自己屬於“摻沙子”。
然而,楊潔從不嫌棄他。相反,他們一起合作時,她還會聽取他的建議,給他許多機會,讓他實現自己的拍攝想法。這些事,讓他對楊潔滿懷感激和愛慕。
愛情的種子,在不知不覺中萌芽。
然而,兩人在年齡,出身,地位等方面都極不匹配。當時,楊潔是單親媽媽,帶著三個孩子,而王崇秋是個大小夥子,從未結過婚。他們的戀情,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
為了逼他倆分手,臺領導和街道領導想盡了各種辦法,不斷給他倆穿小鞋。
一次,楊潔請王崇秋來家裡吃飯。兩人和孩子們正吃著飯,突然闖進一群人,強行帶走了王崇秋。
還有一次,他倆晚上正在屋裡聊天,突然被人拉了電閘,房間裡一片黑暗。緊接著,闖進來一群人,以抓流氓的名義抓走了王崇秋。
經歷過這些事後,楊潔思想動搖了。她想放棄這段感情,她不想再連累王崇秋。沒想到,王崇秋卻態度堅決地表示,他就是要跟楊潔在一起,他根本不在乎外界的風言風語。
1969年除夕,兩人衝破世俗壓力,登記結婚。
彼時,楊潔已經40歲,王崇秋只有26歲。新婚夜,王崇秋用包袱捲起所有家當,抱起被子來到楊潔家。
從此,他們就是一家人了。婚後,二人非常恩愛,還生下了女兒丫丫。
楊潔是一位事業型女性。那時,她是戲曲組導演,但她一直不甘心,總想拍電視劇。為此,她還和臺領導吵過架,拍過桌子。
1981年,臺裡換了新領導。新領導將拍攝《西遊記》的重任交給了楊潔。楊潔第一反應是又驚又喜,隨後她就發現,這是個極苦的差事。
拍《西遊記》的6年裡,為了選景,楊潔帶領團隊跑遍全國上百個景點,除了西藏和寧夏沒去過,其他地方都去了。
當時,像張家界、九華山等風景名勝尚未開發,楊潔帶著團隊上山下河,風餐露宿,沒少受罪。
王崇秋是《西遊記》劇組的攝影師,也是《西遊記》的功臣之一。
《西遊記》雖是臺裡的重點大劇,但拍攝條件卻十分艱苦。當時,全劇組只有一臺攝像機和一臺錄影機,很多鏡頭都拍不了。
王崇秋獨立掌鏡,僅用一臺攝像機,就拍下一萬多個鏡頭。多年後,《西遊記》在日本播出時,連日本的電視人都對楊潔和王崇秋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拍攝的6年裡,王崇秋陪著楊潔跋山涉水,歷經艱險,從不叫苦。
王崇秋很愛鑽研。為了呈現出最佳視覺效果,他想出了很多土辦法,克服了許多難題,然,也沒少吃苦。
拍“天河牧馬”那場戲時,為了拍好一組仰視鏡頭,王崇秋一直躺倒在草原上,手握攝像機,一動不動。
那時是夏天,草原上有許多馬蠅。他的手被馬蠅狠狠地咬了一口,但他不能換姿勢,只能忍著。後來,那隻手感染後,引發了白癜風。
還有一次,要拍沙僧騰飛的鏡頭。不料,威亞突然斷了,沙僧重重地摔下來,正好砸在王崇秋的身上,王崇秋當場被砸暈過去。
《西遊記》的拍攝過程,猶如唐僧西天取經,太難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在楊潔的自傳《我的九九八十一難》中,寫著這樣一段話,“如果沒有王崇秋,《西遊記》的拍攝過程會更艱難,效果還不可能達到現在的水平。”
多年後,一次採訪中,王崇秋對記者說,拍攝《西遊記》期間,他與楊潔因拍攝問題吵過無數次架,但每次都是他主動讓步。
工作中,王崇秋是楊潔的好搭檔,兩人配合十分默契。生活中,王崇秋也當起了楊潔的“保健醫生”、“生活保姆”和無話不談的摯友。
楊潔晚年身體一直不好,她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家裡常年備著氧氣罐。她有幾次病危,都差點過去,多虧了老伴兒王崇秋及時救護,才成功脫險。
在《我的九九八十一難》的最後一章裡,楊潔深情地回顧了她和王崇秋四十多年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兩人牽手走過風風雨雨,彼此心底最愛的人,還是對方。
楊潔病逝後,王崇秋曾崩潰大哭。每年快到楊潔的祭日時,他都會寫一封信懷念亡妻。
楊潔剛過世一個月時,王崇秋曾寫下《懷念我的妻子楊潔》一文,感動了無數人。
文中寫道,“我們陰陽兩隔,整整一個月了,到現在,我還是不敢相信,你已經離開了我。這些日子,我每天早上起來,想的還是你今天要換什麼衣服呀?早上吃點什麼呀?然後趕緊把你的iPad和老花鏡放在桌子上,你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微信。真沒有想到那麼突然,你連一句話也沒有留下來,就那麼走了……”
楊潔與王崇秋的婚姻,屬於性格互補型。
王崇秋曾說,楊潔骨子裡就是“孫悟空”,正直勇敢,做事有原則,天不怕地不怕。因此,她在無意中得罪了很多人。
而他自己呢,相對來說,性格更加溫和,他比楊潔更懂得人情世故,楊潔不擅長或者不方便做的事,他會主動出面替楊潔去做。
當初他們結婚時,沒有一個人人看好他們的婚姻。有人甚至放出狠話說,他們熬不過五年。然而,他倆就是這樣互相包容,互相體恤,恩恩愛愛地走過了半輩子。
在我心中,楊潔導演一直是偶像。她不僅有極高的文學修養和審美情趣,而且做人耿直坦蕩不畏權貴,有情有義有擔當,是女中英豪!
周恩來曾稱宋慶齡為“國之瑰寶”。在我看來,楊潔導演也是“國之瑰寶”,光是一部《西遊記》,就足以讓她在中國電視史上青史留名了。
三十多年來,《西遊記》已經被電視臺播過幾千遍了。然而直到今天,在某影片網站上,《西遊記》及其續集的點選量仍高達近1億次。
經典名劇,永不過時。
從這些數字中不難看出,中國人對楊潔導演和《西遊記》的由衷喜愛。
如今,楊潔導演已經駕鶴西去,但她一直活在我們心裡。老百姓的好口碑,是對她最大的褒獎。
緬懷楊潔導演。楊導千古!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簽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參考資料
1.楊潔自傳《我的九九八十一難》
2.楊潔王崇秋合著《敢問路在何方》
3.王崇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