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剛過,溫度驟降,寒風颳得臉疼。
每年都有很多人因為氣溫的變化,出現頭疼、心口疼、膝蓋疼等情況。
善妹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不同部位疼痛可能預示了什麼疾病——
一、臉痛
這個臉痛可不是指冬天凍得臉痛,而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被稱為「天下第一痛」,疼痛程度不亞於分娩。
三叉神經痛是以頭面部三叉神經一支或多支分佈區域(面部和口腔附近),反覆短暫發作電擊樣、針刺樣劇烈疼痛為特徵的神經系統疾病。
不論是吃飯、說話、刷牙、甚至吹風,都有可能誘發疼痛。
如果長期出現難以忍受的臉痛,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醫生通常會採用微創治療+藥物治療,比自己亂吃止痛藥更有效。
二、頭痛
頭痛是個常見且廣泛存在的症狀。
不論是中青年還是老年人,都可能由於各種原因出現頭痛症狀,以下四種要特別注意——
腦出血
其中一種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爆炸樣劇烈頭痛,患者可能因痛突然倒地。
這種病症死亡率達50%,即使及時搶救,也極有可能面臨致殘或再次出血的風險。
患有高血壓、血管硬化等血管疾病的患者是高危人群。
控制血壓、定期體檢是預防腦出血的有效手段。
頸椎病
這是種非遺傳性的單側或雙側頭痛。
通常是由頸椎、椎間盤或軟組織紊亂引發的頭痛,並不一定同時出現頸部疼痛。
疼痛可分佈於頸、枕、頂、顳和額部,間歇性或連續性發作。
建議配合頸椎檢查和治療,緩解疼痛。
注意:嚴重頸椎病不建議隨便按摩,不正確的按摩手法會加重病情,一定要去醫院進行正規治療。
偏頭痛
表現為嚴重頭痛,伴有噁心、畏光、畏聲。
女性患病率遠高於男性,40歲前後達到高峰。
世界衛生組織將嚴重偏頭痛定為最致殘的慢性疾病,類同於痴呆、四肢癱瘓和嚴重精神病。
多項研究表明,偏頭痛是腦卒中的一項獨立危險因素。
患有偏頭痛的人群要注意定期體檢、篩查心腦血管病。
緊張型頭痛
緊張型頭痛並不是偏頭痛。
表現為雙側非搏動性頭痛,不伴其他相關特徵。
《全球疾病負擔調查》中指出:緊張型頭痛是世界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蛀牙。
這種頭痛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治療方案通常是止痛藥輔以抗焦慮抑鬱藥物。
可能與現代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壓力過大有關。
三、胸痛
胸痛,與心血管疾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病人數已達近3億,患病率接近1/5。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疾病等。
善妹在說到頭痛的時候,說到頭痛可能是腦出血引發的;
另一個為我們所熟知的疾病——心梗,則會表現為強烈的胸痛、胸悶、噁心、乏力等。
當動脈壁形成脂質斑片狀沉積物(粥樣斑或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血流量減少或阻塞血液流出,就是動脈粥樣硬化。
而一旦這些斑塊不穩定,在血管裡破了,就會觸發凝血機制。
堵在心臟,就是心梗。
預防心梗,一定要關注心腦血管疾病,建議合理飲食、控制體重、定期體檢;
有家族史的朋友,可以考慮體檢增加頸部 CT。
四、腰痛
除了因勞累引發的肌肉痠痛,腰痛跟腎臟疾病關係密切。
慢性腎炎患者會出現腰痛、乏力等症狀;腎結石患者會表現出腎絞痛和血尿的症狀。
定期體檢可以及時發現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腎炎等疾病,如果已經出現腰痛,注意前往醫院排查原因。
五、關節痛
很多疾病會引發關節疼痛,篇幅有限,善妹就選取兩個典型原因說說——
骨關節炎
很多老年人會在氣溫驟降的時候,說自己“膝蓋疼”、“手上關節痛”。
這種在65歲以上群體中發病率接近50%的疾病,就是「骨關節炎」。
具體表現為關節疼痛、關節僵硬、關節浮腫,嚴重時可出現關節畸形和活動功能障礙。
一般來說,關節炎不能治癒,但可以延緩發病程序。
大體重的人群可以合理飲食,減輕體重,減少關節負擔;
輕症患者可以選擇不負重的運動,如:游泳、平地快走、太極拳等改善功能;
重症患者建議選擇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痛風
痛風是炎症性關節炎,通常是單個關節發生劇烈疼痛,有時候也會多個關節同時發作。
大部分患者會反覆發作;如果不進行有效治療,發作頻率會上升、疼痛症狀會更劇烈持久。
需要以低嘌呤食物為主,避免海鮮、蝦皮、沙丁魚、動物內臟、肉湯、豌豆、啤酒等。
篇幅有限,像腹痛這種就沒寫了,
大家感興趣可以評論告訴善妹,
你還想看什麼樣的健康科普?
評論區留言給善妹~
—參考文獻—
[1]徐倫山,主編.三叉神經痛治療新進展[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4.
[2]Vos T, Flaxman AD, Naghavi M, et al.: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 for 1160 sequelae of 289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 – 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Lancet 2013,380(9859):2163–2196.
[3]於生元,劉若卓.[J]. 武警醫學,2008,19(06):541-542.
[4]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