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本草綱目》:“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甚效。”
2.《飲片新參》苦澀微甘。養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3.《本草再新》:“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4.《本草正義》:“治夜少安寐。”
5.《安徽藥材》:“消癰腫、瘰癧和痔瘡。”
6.《陝西中草藥》:"祛風溼,通經絡。治失眠,多汗,貧血,周身痠痛,疥癬等面板病。"
7.《中藥大辭典》:“養心,安神,通絡,祛風。治失眠,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癧,風瘡疥癬。心包經。”
8.《中華本草》:“養心安神;祛風;通絡。主失眠;多夢;血虛身痛;肌膚麻木;風溼痺痛;風疹瘙癢。”
9.《本草從新》:“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二、現代研究
1.主含大黃素、大黃酚、大黃素甲醚、木犀草素木糖苷、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等。《中國藥典》規定:含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H2O)不得少於0.20%。
2.作用:本品有鎮靜、催眠作用,與戊巴比妥鈉合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並有降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促進免疫功能及抗炎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