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很多抗戰的電視劇裡,經常看到負傷的官兵高燒不退,奄奄一息,而這個時候,醫生們一般都會給這種病人使用盤尼西林這種藥物,而盤尼西林在當時是十分神奇的,也是十分稀有的。
盤尼西林本身則是二戰的產物,它的價格也是非常昂貴的。在盤尼西林貨源充足的情況下,一般一支盤尼西林的價格是四塊大洋,貨物緊缺的話,再多的錢也是買不到的。二戰距今已經有70多年了,對人類帶來的傷害,想必大家也不會忘記。
但二戰中卻有一些發明創造造福人類,有些至今還在使用。在中國,普通的老百姓們喜歡稱盤尼西林為“消炎藥”,這種消炎藥被量產後,不知多少的人因為它而活命,可以說盤尼西林就是當時二戰時期的救世主,
“要和平就得準備戰爭”,戰爭與人類的發展如藤蔓般緊密纏繞在一起,雖然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但戰爭的正面影響也無法忽視。如果不是在戰爭高強度的壓力下,無數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軍用物資,根本就不會被髮明出來,從這個角度出發,戰爭也勉強能被稱作是一把雙刃劍。
在近代戰爭中,第二次世界大戰顯然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全球性大戰,而客觀來說,二戰帶來的正面影響同樣較為顯著,它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說帶動了航空發展,原子能以及現代化武器的發展與進步。
不過,在二戰中的發明創造,又以原子彈,雷達和盤尼西林最為出眾,他們三個中最為特殊的,莫過於盤尼西林這種被稱為救命藥的神物。盤尼西林在當今社會,隨處可見,幾乎已經淪為了最大眾化的抗生素,但是在醫療條件極為落後的二戰時期,青黴素的價值是要高於黃金的。
在青黴素出現之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抗生素是磺胺,尤其是美國人,更是將磺胺貼身存放,視做救命的最後一絲希望。磺胺被發現於1932年,在一些微生物學家,發明了細菌染色坊後,有人發現某些染料具有消毒殺菌的作用,而德國生物化學家杜馬克,在實驗過程中,發現這些消毒殺菌的作用,來自於一種叫做“百浪多息”的紅色染料。
恰好他的小女兒得了敗血症,杜馬克破釜沉舟使用百浪多息為女兒治病,果然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甚至攻克了當時的絕症敗血症,而磺胺就這樣出現了世界人民的眼前。但是磺胺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直到盤尼西林的出現,1928年,英國一位藥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一次度假結束後,在自己的培養皿中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
這個培養皿是為了製作葡萄球黴菌製作的,但是此時的葡萄球菌卻發黴了,原本的菌落中間出現了一大團青色黴菌。但離奇的是,在這團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卻全都被殺死了,出於一個藥理學家的直覺,佛來明立刻意識到了,這種黴菌具有殺死葡萄球菌的功效。
而在隨後的一系列實驗之中,弗萊明發現該菌種對鏈球菌,腦膜炎球菌以及肺炎球菌等等細菌都有非常可怕的殺傷力,而更加驚喜的發現,是它並不會對人體的正常細胞產生任何的損傷。
這不就是人類正在追求的完美抗生藥嗎,弗萊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將這種青色的黴菌命名為青黴素,並且火速展開了對青黴素的研究,但當時的實驗條件有限,青黴素根本就無法大量提取。
於是,弗萊明在無奈之下只能將他的發現寫在了一篇論文之中,從此塵封。時間很快來到了1938年,曾與弗萊明進行合作實驗的另外一位猶太科學家錢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了當年弗萊明的這篇論文,隨即他就生出了要將青黴素實現商業化量產的念頭。
很快,錢恩與佛來明等人展開了與青黴素的博弈,他們三人再次證實了青黴素的神奇功效,再經過一段時間,錢恩透過不斷的實驗與努力,終於將青黴素的提純解決了,但當時的青黴素也就是盤尼西林依舊是十分緊缺的。
結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盤尼西林的誕生在二戰時期拯救了成千上萬的人,也扭轉了當時二戰的局面,而將盤尼西林發明創造並且投之市場的人們,也被青史留名。現如今,盤尼西林依舊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但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難以得到的,這一定也是那些發明創造者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