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肩痛,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反應想到的是肩周炎,在疼痛不影響生活和工作時,大家都會選擇不治療,認為忍忍就過去了,或者自己在家盲目鍛鍊,殊不知,不是所有肩痛都是肩周炎,還有可能是肩峰撞擊徵哦!
什麼是肩峰撞擊徵?
當我們在做肩外展的過程中,肩峰下間隙的軟組織與肩峰反覆的摩擦、擠壓,導致肩峰下間隙的軟組織出現了炎症、慢性損傷,這也會引起肩膀疼痛甚至卡壓不能繼續上提。
此外,如果是肱骨前滑的患者,還會新增了一位‘敵軍’喙突,也因肱骨的前滑,使肱骨與喙突的距離更加的接近,在做上臂的前屈或內旋動作時,也會容易出現上述的症狀。首先,先來了解一下肩峰和周圍的骨性解剖:
圖片來源於解剖大師
上圖最左邊的是肱骨頭,最上面的就是我們尋找的肩峰了,顧名思義,肩峰乃是肩胛骨最高的標誌,人體可觸及。另外的就是肩胛骨的喙突還有右上角搶鏡頭的鎖骨。
在肩峰與肱骨頭之間還存在一些縫隙,這就是肩峰下間隙,簡稱為AHI(肩峰下間隙),AHI主要包含了岡上肌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肌腱,以及肩峰下滑囊。
圖片來源於解剖大師
軟組織出現肩峰撞擊的因素
主要分為了原發性撞擊以及繼發性撞擊。
原發性的撞擊:主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方面機能會出現下降,包括肌肉,肌肉長期使用的退變,或長期的制動等,引起了肩關節的穩定性下降,從而導致肩關節在活動的過程中出現撞擊。
繼發性的撞擊:主要由於肩峰與肩峰下軟組織長期反覆摩擦,引起肩峰下滑囊以及岡上肌,肱二頭肌長頭的損傷導致肩峰撞擊。例如日常運動中的游泳、啞鈴側平舉等,亦或是因工作需求需要反覆使肩關節內旋、外展等。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肩峰撞擊綜合徵?
肩峰撞擊綜合徵有一個特徵:它有一個疼痛弧,就是當患者做肩關節外展過程中,疼痛多在45°-90°發生,並繼續外展超過120°時,疼痛減輕或消失。
以下2個小試驗可以自測是否有肩峰撞擊綜合徵:
1、Neer試驗:操作者一手固定肩胛骨,一手保持肩關節內旋,使患者患肢前屈到頭頂,若出現肩關節疼痛則為陽性,提示肩峰下撞擊;
2、Hawkings徵試驗:讓患者患肢肩水平90°,屈肘90°,保持前臂水平,操作者使患者前臂向下加強內旋,若出現肩關節疼痛則為陽性,提示肩峰下損傷。
如何治療和鍛鍊?
如果已經確診了肩峰撞擊綜合徵,可以首選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待明顯疼痛過後,再進行一些肩袖肌群的訓練,比如外旋肌的鍛鍊,因大眾的內旋肌都是過緊,我們可以去鍛鍊外旋肌來平衡。
1、靠牆徒手夾臂外旋:
2、彈力帶夾臂外旋:
肱骨前滑的自我鍛鍊方法:彈力帶招財貓。
這個動作的要點,主要是將彈力帶卡在肱骨頭處,並往後下方牽拉保持牽引力後,重複地去做招財貓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