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大賽#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需要一雙能識別食品安全的慧眼,謹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攝入含有生物學、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食物當做食品攝入後出現的非傳染性的急性、亞急性疾病。食物中毒的潛伏期短,來勢急劇,臨床表現以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為主。食品衛生學按發病原因將食物中毒分為細菌性、真菌及其毒素性、有毒動植物性及化學性四種。今天,我們來盤點下10種常見的易引起中毒的食物及應對措施。(本文共3645字,閱讀完成需要8分鐘,沒有時間詳讀的朋友可以先儲存或下拉至文末,有總結表格可供查閱,感謝大家轉發,評論,分享知識,傳遞健康!)
一、沙門氏菌感染的肉。在豬、牛、馬、羊、貓、犬等家畜類及雞、鴨、鵝等家禽類的肌肉、內臟及其製品中含有一種叫沙門氏菌的細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沙門氏菌汙染肉類食物的機率很高,主要是由於動物生前感染及屠宰後汙染而導致。生前感染指的是家畜、家禽在宰殺前患病如豬霍亂、牛腸炎、雞白痢等導致自身攜帶原發性的沙門氏菌感染,或在它們飢餓、疲勞等原因下,寄生在動物腸內的沙門氏菌也會透過血液、內臟、肌肉引起繼發性的沙門氏菌感染;屠宰後汙染指的是家畜、家禽在屠宰過程中或屠宰後被沙門氏菌的糞便、容器汙水等汙染。臨床表現以胃腸型為常見:開始頭痛、噁心、食物缺乏,隨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針對沙門氏菌食物中毒要重視衛生監督檢驗防止沙門氏菌汙染食品、低溫儲存食品控制沙門氏菌繁殖、徹底加熱殺滅沙門氏菌三大環節。
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海產品。我國沿海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高發區。主要中毒食品為海產品,以墨魚、帶魚、黃花魚、蝦、蟹、貝、海蜇最為常見,其次是醃製鹽漬的食物。海水及沉積物中含有副溶血性弧菌,被細菌汙染的食物由於食用前加熱不徹底或生食是導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毒初期為腹部尤其是上腹部疼痛為主,繼而噁心、嘔吐、腹瀉、體溫升高,臍部陣發性絞痛。預防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方法要做到海產品及熟食要低溫儲存;魚、蝦、蟹、貝等要煮熟煮透;涼拌食物洗乾洗淨後在食醋中浸泡10分鐘或在100℃沸水中漂燙數分鐘。此外,生、熟食盛放器具要分開,注意消毒,防止交叉汙染。
三、肉毒梭菌感染的家庭自制發酵品。以家庭自制植物學發酵品為多見,如臭豆腐、豆醬、麵醬等,其次是罐頭瓶裝的臘肉、醬菜、涼拌菜等。由於家庭自制發酵和罐頭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加熱的溫度或壓力尚不足以殺死存在於食品原料中的肉毒梭菌芽孢,反而為芽孢的形成及其毒素的產生提供了條件。臨床表現為對稱性腦神經受損等運動神經麻痺為表現:早期頭痛、頭暈、走路不穩,逐漸發展為語言不清、瞳孔散大,嚴重時出現呼吸困難,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對食品原料進行徹底的清潔處理,自制發酵食品時應徹底蒸煮原料,加熱溫度為100℃,並持續10-20分鐘,破壞毒素;加工後的食品應迅速冷卻並在低溫環境儲存。
四、黴變甘蔗。甘蔗在不良條件下長期儲存,如過冬,會導致大量微生物繁殖。黴變甘蔗質地較軟,一般呈淺棕色,聞之有黴味。常發生於我國北方2-3月的初春季節,病情較嚴重,最初表現為消化道功能紊亂,隨後出現頭昏、頭暈等神經系統症狀,可致死於呼吸衰竭,倖存者預後較差,可導致終生殘廢。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加強教育,不買、不吃黴變的甘蔗,嚴禁出售黴變的甘蔗。不成熟的甘蔗更容易引起黴變,所以應成熟後再收割,儲存時間不能太長,定期進行感官檢查。
五、河豚。“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斯味不曾比,中藏禍無涯。”民間自古就有各種詩句道出“河豚味鮮美,其毒亦莫加”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是一種非蛋白質神經毒素,對熱穩定,煮沸、醃製、日曬均不能破壞。在河豚卵巢、肝臟和腎臟中含量最高。中毒後發病急速且劇烈,潛伏期在10分鐘至3小時。起初為手指、口唇舌刺痛的感覺神經麻痺,隨後四肢無力、口唇肢端等的運動神經麻痺,重者出現身體搖擺、共濟失調的腦幹麻痺,最後會導致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麻痺,引發呼吸麻痺危及生病。不食用河豚是最好的預防手段,忍不住美食的誘惑時選擇人工養殖的河豚及正規酒店。鮮活河豚加工時需先斷頭、放血,去內臟、去魚頭、扒皮,肌肉也要反覆沖洗,直至全完洗淨血汙為止,還要經專職人員檢驗,確認無內臟、無血水殘留,做好記錄後才能食用。
六、毒蘑菇。我國可食用蘑菇有300多種,毒蘑菇80多種,其中含有能致死劇毒的有10多種,不易區分,常因誤食而中毒。“紅傘傘,白杆杆,吃完一起躺闆闆;躺闆闆,睡棺棺,然後一起埋山山;埋山山,哭喊喊,親朋都來吃飯飯;吃飯飯,有傘傘,全村一起躺闆闆”上半年這首魔性的童謠火遍全網,在戲謔的同時詮釋了毒蘑菇的品相、美味及其毒性。毒蘑菇中毒表現分5類。1.胃腸型,以噁心、嘔吐、陣發性腹痛為主,病程短,很少死亡;2.神經精神型,出現精神錯亂、譫妄、迫害妄想症,新聞報道中以為自己勿入小人國的就是誤食此型別的毒蘑菇;3.溶血性,紅細胞大量破壞,引起急性溶血,發病3-4天后出現溶血性黃疸、肝脾腫大;4.類光過敏性,身體暴露部位腫脹、疼痛,嘴唇充血腫脹;5.肝腎損害型,此種最為嚴重,可損害人體肝、腎、心臟、神經系統。今年7月7日,雲南《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中告訴大家遠離毒蘑菇的兩條金標準。一: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繫裙(菌環)、腳上穿鞋(菌托)的蘑菇多有毒,儘量不吃;二:自己不熟的蘑菇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蘑菇。
七、含氰苷類食物。苦杏仁、桃仁、李子仁、琵琶仁、櫻桃仁、木薯等,其中以苦杏仁含量為最高。常見於兒童不知其毒性食用後引起,還有是因為吃了加工不徹底的乾果仁造成。苦杏仁中毒時口中出現苦澀、流涎,呼吸時可嗅到苦杏仁味,嚴重者意識不清,常發生尖叫,繼而意識喪失,全身陣發性痙攣,最後因呼吸麻痺或心跳停止而死亡。加強對廣大居民尤其是兒童的宣傳,不吃苦杏仁等果仁,吃苦杏仁時需加水煮沸使氫氰酸揮發,製成杏仁茶或杏仁豆腐食用。木薯中90%氰苷存於皮內,食用時去皮、蒸煮可去除毒素。
九、發芽的馬鈴薯。綠色、沒熟以及發了芽的馬鈴薯中含有龍葵素,易引發食物中毒。一般在進食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病,先是咽部瘙癢、發乾,胃部燒灼、噁心,繼而嘔吐、腹痛、腹瀉,重者可造成昏迷抽搐和死亡。將馬鈴薯儲存在乾燥陰涼的地方,食用前挖去芽眼,削皮以及烹調時加醋都能使龍葵素分解,但是還是建議直接捨棄發芽的土豆,做到不吃就不會有中毒風險。
八、亞硝酸鹽。引起亞硝酸鹽中毒的原因主要有四種。1.誤食。由於亞硝酸鹽價廉易得,外觀又與食鹽相似,較難分辨,故容易將亞硝酸鹽當做食鹽食用而引起中毒;2.食品新增劑。作為一種食品新增劑,亞硝酸鹽不但能使肉類增色體味,還有較強的抑菌效果,不法商家濫用食品新增劑也會引起食物中毒;3.食物中含有。蔬菜儲存時間過久、煮熟後放置過久或者醃製時間過短也會引起亞硝酸鹽的含量增加,引發中毒;4.飲用含硝酸鹽較多的井水。用含硝酸鹽的較多的“苦井”井水煮飯,存放時間過久,硝酸鹽在細菌作用下還原成亞硝酸鹽,引發中毒。亞硝酸鹽攝入過量會使血紅蛋白轉化為高鐵血紅蛋白,失去攜氧能力導致組織缺氧,出現“腸原性青紫病”,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針對以上4箇中毒原因做出相應措施應對:加強集體食堂管理尤其是學校等集體機構,禁止餐飲服務單位採購、使用亞硝酸鹽;嚴格規定食品新增劑的使用標準;進食新鮮蔬菜,少吃隔夜菜,醃菜至少醃製15天后才能食用;不用苦井水煮飯。
十、酒。飲酒中毒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飲酒過多會引起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低血糖等症狀,此外還有兩種因為酒精引起的中毒也值得引起注意。一:雙硫侖樣反應。在服用頭孢類、甲硝唑等藥物期間飲酒就會出現雙硫侖樣反應,出現面部潮紅、頭疼眩暈、腹痛、胃痛、噁心嘔吐等,嚴重者可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及死亡。因此,要注意在用藥期間和停藥5天內不能飲酒,也不要口服或靜脈輸入含乙醇類的藥物;二:工業酒精。工業酒精純度一般在95%以上,含有一定量的甲醇、醛類、有機酸等雜質,不法商家用其勾兌成散裝白酒進行販賣,攝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表現為頭痛、頭暈、重者意識模糊、昏迷,超過30毫升可致死。很多人覺得小酌怡情,甚至認為“紅酒軟化血管”的說法,其實並沒有科學依據,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2018年4月刊文指出,最安全的飲酒量是0,不飲酒對健康最有益。
中毒食物 |
預防措施 |
禽畜肉類 |
監督檢驗 低溫儲存 徹底加熱 |
海產品 |
防止汙染 控制繁殖 殺滅病菌 |
自制發酵食品 |
原材料清潔處理 低溫儲存 食用前加熱 |
甘蔗 |
加強宣傳 嚴禁販售 |
河豚 |
謹慎食用 正規渠道 人工養殖 |
蘑菇 |
不熟識的不吃 選擇熟識的食用蘑菇 |
苦杏仁 |
加強宣傳教育 加水煮沸 |
發芽馬鈴薯 |
陰涼存放 挖去芽眼 加醋分解 |
亞硝酸鹽 |
嚴禁銷售 規定標準 進食新鮮蔬菜 |
酒 |
服用時忌飲酒 正規渠道購買 不飲酒 |
時代在進步,生活條件越來越富足,可供選擇的食品越來越多,大家在選購食材時擦亮眼睛,如果懷疑發生疑似中毒,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儘快催吐,排出胃內容物,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和對機體的損傷,並及時送醫院救治,對症治療。感謝大家閱讀,祝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