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反覆發作,久治不愈,瘙癢難耐,十分折磨人。中醫學將溼疹稱為溼瘡,急性溼疹大多體質偏溼熱,亞急性溼疹者常常脾虛有溼,慢性溼疹者皮疹特徵以面板粗糙脫屑,色素沉著,常常是由於血虛風燥引起。
今天我們談談血虛風燥型溼疹,血虛生風生燥,面板失去濡養也會癢。有些人知道自己是溼疹,就覺得是有溼熱,然後一味地除溼,沒見效果,此時就要轉變思路,看看是不是血虛生風生燥導致的溼疹瘙癢。
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先要養血潤燥,才能祛風止癢。治療血虛風燥型瘙癢,宋·《重訂嚴氏濟生方》有個《當歸飲子》,專治此類面板瘙癢,由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白蒺藜、防風、荊芥穗 何首烏、黃芪、炙甘草 組成,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它的組方原理。
滋陰養血:當歸、川芎、白芍、生地
當歸、川芎、生地、白芍組成補血名方四物湯,其中溫熱的熟地換成滋陰涼血的生地,起到滋陰涼血養血的作用。所謂治風先治血。
疏風止癢:蒺藜 防風、荊芥穗
蒺藜辛、苦,微溫,歸肝經。能夠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止癢,此外,蒺藜還能明目。
防風辛、甘,溫,歸膀胱、肝、脾經。善於解表祛風,被稱為風藥之潤劑,常與荊芥同用,祛風潤燥而止癢。
《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
《藥類法象》:"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
荊芥穗辛,微溫,歸肺、肝經。能夠解表散風,透疹。
用於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理丈夫腳氣。"
《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
《滇南本草》:"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除諸毒,發散瘡癰,消風熱。"
中醫學將溼疹稱為溼瘡,蒺藜、防風、荊芥能夠透疹消瘡,將體內的風毒給排出體外。
補氣託毒:黃芪
黃芪善於補氣,託毒排膿。氣能生血,黃芪可以透過補氣生血,同時,黃芪透過補氣固表,氣足風無所藏,就會被趕出體外。因此黃芪透過補氣固表,協助其它藥祛風透疹療瘡。
何首烏、甘草
何首烏滋補肝腎,益精血,幫助滋陰養血。甘草調和藥性。
總結:;何首烏滋補肝腎,益精血;防風、荊芥穗、白蒺藜疏風止癢;黃芪益氣實衛固表;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之功。常用於陰血虧虛兼有風邪的各種慢性面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