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依賴俗稱“酒癮”,是由於長期反覆飲酒所致的對酒渴求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這種渴求導致的行為已極大的優先於其他重要活動。1976年,英國學者Edwards等提出酒依賴模型,基本假設是依賴不是全或無現象,而是有不同的嚴重程度。
1.固定的飲酒模式:多數飲酒者能控制自己的飲酒行為,根據環境調整自己的飲酒方式。但酒依賴者的飲酒方式比較固定,如晨起飲酒,在不應該飲酒的時間、場合飲酒,主要是為了維持體內酒精濃度,以免出現戒斷症狀。
2.特徵性尋求飲酒行為:酒依賴者將飲酒作為第一需要,高於一切活動,為了飲酒可以不顧事業、家庭和社交活動,可以採用任何手段。
3.對酒精耐受性逐漸增加:表現為飲酒量增加,但酒依賴後期由於肝功能受損,耐受性會下降,少量飲酒會導致功能失調。
4.反覆出現戒斷症狀:當病人減少飲酒量或延長飲酒間隔、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下降時,就出現手、足、四肢震顫,以及出汗、噁心、嘔吐、情緒不穩等戒斷症狀。若及時飲酒,此戒斷症狀迅速消失。戒斷症狀可輕可重,重者可危及生命,與個體差異和依賴程度有關。
5.為避免戒斷症狀的飲酒行為:在依賴的初級階段,病人覺得需要在午飯喝酒以緩解不適,隨著症狀發展,病人需要在晨起飲酒,後來需要在夜間飲酒,最後是身不離酒。
6.對酒精渴求:病人對酒精強烈渴望,渴望往往與環境有關,誘發渴求的因素包括:戒斷症狀、焦慮、抑鬱、興奮情緒等。病人明知應該少喝酒,但往往無法控制飲酒行為和飲酒量。
7.多次戒酒失敗:病人反覆出現戒酒後重新飲酒,並會在較短時間內再現原來的依賴狀態。
1.由於病人本身對戒酒缺乏主動性和堅持性,以及停止飲酒後可能會發生戒斷症狀,因此,酒依賴患者應住院治療為宜。先逐步減少飲酒量,最後完全戒掉。
2.酒依賴患者由於生活不規律、大量飲酒、抑制食慾、進食較差,同時酒精僅能提供能量,不含機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等物質,加上患者的腸胃、肝功能損害,導致營養吸收障礙,所以營養物質缺乏時嚴重酒癮者存在的問題。應加強營養,以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3.戒酒成功後,應避免再次飲酒,因為即使是小量飲酒也會在數日之內很快返回到過去的酒依賴狀態。
4.心理治療有助於堅定戒酒信心,防止反覆。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老年精神科男病區 張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