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不久前,重溫了央視《心理訪談》節目早前播出的一期——《啃老十年的背後》,內心生出許多感慨。
那期講述了一個啃老族女生的故事。
女大學生範成金,33歲,畢業十年,卻不結婚也不去找工作,而是理直氣壯地窩在家裡,還不斷指責著年邁的父母。
在她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跟隨著節目組的鏡頭,真相逐漸揭曉。
那個永遠是差評的女孩,活得有多苦。
節目伊始,便是母女倆激烈的爭吵。
範成金情緒激動地指著年近七旬的母親,控訴著:
“不管我做得對與錯,她就只知道強調結果!她總是這樣!”
而一旁的母親卻滿臉冷漠與不屑,不斷朝女兒潑著冷水:
“你待在家裡能幹啥?”
“你一事無成!”
這樣的對話,在范家其實是常態。
範成金的記憶當中,父母永遠是那麼毒舌——
初中時,她喜歡雕塑和畫畫,還設計過服裝和運動鞋。可當她興致勃勃地給父母看她完成的作品時,他們卻滿不在乎:
“喜歡那個有啥用?啥也幹不了。還不去看書!”
她想主動做頓飯,可他們連嘗都沒嘗就指責:
“你擱水咋擱這麼多?做個飯都不會!”
從小到大,成金從來沒有被父母認可過一次,無論做什麼,得到的永遠只有否定。
在這樣的氛圍下,她變得自信全無。
大學畢業之後,成金並非沒有努力去找過工作。但她赫然發現,長久以來父母持續不斷的打壓,已經讓自己出現了嚴重的心理障礙。
在面對陌生人時,她竟然會緊張到完全說不出話。這種症狀日益加深,不得已之下,她只好暫停了求職的腳步。
然而,在成金賦閒在家的那些日子裡,父母的態度更是讓她寒了心。
他們非但沒有安慰,根本不關心女兒經歷了什麼,反而極盡嘲諷:
“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要是能成事了,狗都能成事了。”
父母的行為,就像一根無形當中的繩索,緊緊捆綁著範成金。她內在的能量始終被壓抑著,自我始終被束縛著。而對於父母,她的內心充滿了怨恨。
最終,她徹底自暴自棄,活成了自己最厭惡的模樣。
多少親子關係,敗在了溝通上
範成金的經歷,是個例嗎?
事實上並不是。
有多少父母,終其一生都在做著孩子的差評師。
就在上個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6名18-35週歲青年展開了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
“高達90.6%的受訪青年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言語上的打擊式教育,45.4%的受訪青年表示持續到中學。59.7%的受訪青年認為打擊式教育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好好跟孩子說話是一門學問,遺憾的是,我們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
無論是打擊、貶低還是詆譭,其實都是惡毒的語言暴力,是刺向孩子心口的一把刀。
此前,瀋陽心理研究所曾拍攝過一個公益廣告。
短片講述了6個少年犯的真實故事。他們無一例外,兒時都是父母極端語言的受害者。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看看人家孩子怎麼做的,看看你怎麼做的?!”
“就沒見過你這麼笨的,是人都比你強!”
“廢物,啥都不會!”
……
這些評價,可謂字字誅心!
大量研究均表明,家長的語言傷害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強烈的負面影響,他們罹患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疾病等多種身心疾病的機率會增高,同時也會影響該孩子事業上的發展。
你能想到嗎?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許早已讓孩子的心靈千瘡百孔。
尋求父母的認可,是每個孩子的生命本能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事實上,充滿認可、讚美與欣賞的語言,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心理營養。
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戰役》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這裡的“你”,指的正是她的父親。
從小到大,父親對待三毛是嚴厲的、疏遠的。他始終對女兒的作品難能滿意,甚至還曾表示出強烈的不喜與苛責。
這份否定的態度,成為了三毛的心結,讓她始終耿耿於懷。
因此,當三毛得知這一次父親在看過文章之後,竟留下了“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的評價後,她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
她感嘆到:“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渴望收穫父母的肯定,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因此,讓自己的語言帶上溫度,讓與孩子的溝通更加有愛,是我們每一位家長值得去努力的方向。
作者:筱恬。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