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博物館裡有一枚珍貴的銅印,這枚銅印是成吉思汗賜給自己三女兒阿刺海別吉的一枚監國銅印,也就是傳說中的國朝官印“九疊文印”。這枚銅印珍貴之處在於:它證明了成吉思汗在西征的時候將蒙古帝國的朝政大權交給自己三公主阿刺海別吉掌管,這件事雖然在《元史》中有記載,但是並沒有實物佐證,而這枚銅印的發現則佐證了這段史實的真實性。
1958年,內蒙古武川縣五家村的一位村民在修葺自家老房子的時候,幫忙的親友在他家房樑上發現了一枚鏽跡斑斑的銅印。在當地,蓋房子的時候有一個風俗傳統,就是要在自家的房樑上放上一件老物件,用它來鎮宅。發現了這枚鏽跡斑斑的銅印後,大家都圍過來觀看,想看一看它到底是件什麼寶貝,然而除了這枚銅印造型有些別緻,銅印底部有許多誰也看不懂的文字之外,這枚銅印在眾人眼中平淡無奇。房主覺得既然是自家房樑上的老物件,那也不能隨便扔了,於是就將它用布包好,放在了自家的櫃子裡。就這樣,這枚銅印就這樣在農民家的櫃子裡沉睡了16年。
1974年,內蒙古博物館的專家下鄉做文物調研。當文物專家來到五家村在與村民聊天詢問誰家有古董或文物的時候,有一位村民突然想起16年前那位村民家修房子的時候發現一枚銅印這件事。他告訴專家,那枚銅印看上很古老,應該能算得上一件古物了。專家聽後很感興趣,就讓這個人帶領自己找到了當年修葺房子的那位村民。到那位村民家講明來意之後,那位村民很爽快地從櫃子裡找到了當年的那枚銅印,並遞給專家檢視。
內蒙古博物館的專家在仔細檢視那枚銅印之後,興奮地告訴這位農民:“這枚印章可不一般,它就是傳說中的國朝官印——九疊文印,從印文來看,它成吉思汗三女兒的監國寶印,是一件珍貴的文物。”那位村民得知自己珍藏了16年的銅印竟然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也是又驚又喜。隨後,專家就勸說農民將這枚寶印上交給國家,把它放到博物館不僅能有利於對它的保護,還能讓更多的中國人看到它,更能體現出它的文物價值。上世紀70年代,人們的思想都比較單純,農民也更加淳樸,這位農民聽完專家的建議後,當即表示願意將銅印捐獻給國家。當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沒白拿這枚銅印,他給了這位農民五塊錢的獎勵,算是這件文物的徵集費用。就這樣,一件國寶最終找到了它最好的歸宿。
那麼,這到底是一枚什麼樣的銅印?專家為什麼肯定地說這是一枚“監國之印”呢?
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枚曾經在一位農民家櫃子裡沉睡了16年的銅印:銅印高6.3釐米,寬10.8釐米,厚1釐米,重量為1400克,材質為紅銅;銅印做工粗放,體現了蒙古族特有的豪邁;印章的底面上刻了九疊篆蒙文,印文的內容是“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
銅印印文中所提到的“監國公主”就是《元史》中記載的成吉思汗的三女兒阿刺海別吉。阿刺海別吉在《元史》中出現的頻率並不是太高,但是她對整個蒙古帝國的影響卻很大。《元史》記載,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以蒙古帝國的最高禮儀將三女兒阿刺海別吉嫁給了當時的心腹愛將鎮國。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在出徵西域之前,要找一個可靠的人來坐鎮蒙古帝國,然而成吉思汗子孫眾多,但是他卻偏偏選擇將這一重任交給了自己的三女兒阿刺海別吉,並賜給了他“監國公主”之印,命她坐鎮包頭。
成吉思汗出征西域時,雖然蒙古帝國的內部事務是由木華黎負責,但是成吉思汗規定,遇到重大的事情木華黎必須要向阿刺海別吉請示,經阿刺海別吉同意方能辦理。而這枚“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就是阿剌海別吉行使監國權力的有力佐證,是一件能驗證史實的寶貴文物。
《元史》中對阿剌海別吉的評價有“睿智而有智略”、“師出無內顧之憂,公主之力居多”,從上述兩句評價可以得知,阿刺海別吉是一個非常聰慧且有魄力的巾幗女將。在成吉思汗出征西域的時候,成吉思汗讓她坐鎮包頭監國,穩固了蒙古帝國的大後方,使成吉思汗放心征戰,沒有後顧之憂,她的功績是非常大的。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之後,阿刺海別吉實際上仍然履行著“監國公主”的職權,在那段時間裡,她依然是蒙古帝國的權力核心,直到她死後被追封為“皇祖姑趙國大長公主”。
五家村出土的這枚“監國公主”銅印證明了《元史》中“三公主監國”史實的存在,為專家研究元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目前這枚“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被收藏於內蒙古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內蒙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