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
司馬遷曾經警示過世人,他告誡世人在看待歷史的時候要以一種全面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前人身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小皇帝問大臣何不食肉糜這個故事,當時正值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無能和官員集團的尸位素餐導致了民不聊生的局面。百姓在饑荒來臨的時候根本沒有糧食吃,不得已之下他們只能吃樹皮和野菜。
大臣把這件事情報告給了晉惠帝並想讓晉惠帝撥款去拯救這些處於水火之中的百姓,可是天真的晉惠帝卻問了這些大臣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他問這些百姓既然沒有飯吃了為什麼不去吃河裡的魚和蝦,反而要去吃樹皮呢?
人們經常用這個故事來形容那些荒淫無道不知人間疾苦的統治者,而國家有這樣一個什麼都不懂的統治者他又怎麼會不亡呢?
吃不到的魚蝦
我們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後不能只一味地去批駁晉惠帝而是是要結合一下當時的局勢進行分析,結合當時的局勢之後我們也可以瞭解到晉惠帝說這句話的真正緣由了。
在學術界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作倖存者理論,倖存者理論是指人們看到的人都是那些在災難中存活下來的人,因此人們會誤以為這場災難不會帶來傷亡和傷害,而那些在災難中去世的人則不會被人們看到也就不會被人們注意。
而晉惠帝就是那個只看到倖存者的人,晉惠帝每天吃的都是魚蝦糧食和山珍海味,他本以為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和他一樣,那這些人既然不能吃糧食了,自然是可以去吃那些魚蝦的呀,他不明白怎麼會有人餓肚子呢?
不知人間疾苦的晉惠帝不是真正的昏庸,而是他從來沒有見過苦難,他從始至終也不明白饑荒究竟是什麼東西。
其實古人在饑荒來臨的時候不去吃魚蝦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種原因是因為一般情況下饑荒都發生在我國北部地區,而北部地區多山川平原卻少河流,這樣的地方自然是沒有多少魚蝦的。莫說在饑荒年代了,就算是在和平豐收的年代他們也很少能夠吃到魚蝦之類的河海製品。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在旱澇季節河水都已經乾枯,乾枯的河床已經不會再孕育出來魚和蝦了,因此就算是在有河的地方這些人也是看不到魚和蝦米的。
而且在饑荒來臨的時候人們連樹皮都會去吃又怎麼會放過河床裡的魚和蝦米呢?這些本就為數不多的魚和蝦米早就成為了他人果腹的食物了自然是不會多見。
而且古代時期的魚和蝦米的品種與現代時期的魚蝦的品種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像我們現在吃的蝦都是小龍蝦,而小龍蝦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為了治理水才引進的品種,在古代社會基本是看不到小龍蝦的。
古人吃的大部分是河蝦,河蝦就是我們現在喜歡在湯裡撒的那種蝦米,這種連塞牙縫都不夠的小蝦米又怎麼能夠成為他人果腹的食物呢?
饑荒的殘忍
其實不僅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不足經常會有饑荒的情況,我們可以從明朝和清朝的歷史文獻中發現這樣一段記載,裡面說當饑荒來臨的時候數百里之內的樹皮都會被人們剝光了去吃,連寺廟裡面的觀音土也都成為了他人果腹的食物。
人們為了果腹已經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健康了,如果魚和蝦真的存在的話他們又怎麼會放過魚和蝦呢?現實是如果饑荒真的來臨了,莫說是魚蝦了,這些人恐怕連河裡面的水草都不會放過的。
杜甫曾經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當饑荒來臨的時候糧價會瘋狂地上漲,那些糧鋪的老闆會利用天災賺個盆滿缽滿,這些有錢人不但不會受到旱澇災害的影響反而還會因此而盈利。
但是這樣的情況在當今已經幾乎不會出現了,我國政府在疫情出現的時候就立馬出面平衡了糧價。現在在重大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國已經完全有能力賑災救災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大家正常的生活了。
結語:
面對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我們與其去批駁那個無知的晉惠帝不如去分析一下其背後的具體原因,我們要明白充盈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生產關係永遠是一個國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