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這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最高領導人,從光緒帝到毛主席,這些年,正是中華民族從深淵走向勝利的過程長達幾十年,在這個民族解放獨立的過程中,能夠見過其中一位就不錯了,可是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以上五位他都見過,還都有與之交流過,那在他心裡對他們評價如何,誰是最了不起的呢?
這個人就是張元濟,近代教育家、商務印書館創始人,他是浙江海鹽人,1867年出生,25歲中進士,百日維新後,和康有為一起在頤和園被光緒帝召見,光緒向他詢問了通藝學堂的許多事宜,又提及印度鐵路已開至我國西藏邊界及變法受到頑固派阻撓之事,張元濟向光緒建議開鐵路要培養人才,此次破格接見令張元濟對光緒帝產生了知遇之恩,他希望光緒變法圖強,呈上痛除本病統籌全域性以救危亡折等為變法建言,深得光緒帝賞識,他是戊戌變法的參與者,變法失敗後,張元濟被慈禧等頑固派革職永不錄用,幸虧李鴻章賞識其才學,保其一命,避免了戊戌六君子的命運,於是他帶領全家由北京南下至上海,投身教育文化事業,此後為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作出了傑出貢獻。
張元濟雖然作為清代的翰林、清廷的官員,但是他的思想並不保守,他主動學英文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新鮮事,給同時代的學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戊戌變法失敗後,張元濟先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擔任校長,後來入股商務印書館,張元濟放棄了在南洋公學的顯赫地位,來到一家弄堂印刷小所,這樣的轉變,當時很多人有猜測和不理解,其實,這是基於張元濟一個重要思想的轉變,從培養一批人才轉向對國民的普及教育,經過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他深深地感覺到,任何政治改革強加於冷漠、毫無生氣和愚昧無知的芸芸眾生身上,必然毫無結果,只能寄希望於自下而上逐步改良教育、培養人才、傳播新知、轉變風氣,要從思想上影響國民,提高他們的素質,中國才能富強,只靠幾個精英是不行的。
20世紀初,中國有四億人,但是真正受到教育的人很少,張元濟認為與學校教育相比,出版業在推進國民普及教育方面有更大空間和作為,所以他覺得應當以扶助教育為己任,自從張元濟當選商務印書館董事長以來,始終不忘初心,畢生致力於實現他普及教育、啟迪民眾的思想,他主辦的商務印書館和蔡元培的北京大學一樣,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也確實影響薰陶了不少人才,如陳布雷、鄭振鐸、李石岑、竺可楨、陶孟和、顧頡剛等,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中國文化科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他回南方後結識了尚未上臺的袁世凱,兩人相談甚歡,但是最後因袁世凱稱帝而反目,辛亥革命成功後,張元濟沒有選擇做清朝遺老,而是表達了中華民國極大的支援,1916年,他結識前來商務考察的孫中山等人,並與他有過密切交談,談到了將來中國的建設藍圖話題,可是由於局勢動盪而不可實現。
隨著中日關係緊張,張元濟精心收藏的幾十萬多冊書籍被日本人燒燬,這對商務印書館是一個災難,張元濟對國民黨政府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十分不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他和蔣介石面談,希望蔣介石抗日到底,張元濟還給蔣介石送去一本《中華民族的人格》,附通道:國難日深,復興民族必先提高人格,然而蔣介石還要反共,從此他的心徹底涼了,這位民主人士從此淡出政治。
國民黨敗退大陸以後,新中國建立,張元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及擁護,毛主席讓陳毅勸說張元濟出山,可是他有顧慮,不願做官,陳毅代表毛主席和他解釋,以前做官是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兒,現在為官是人民公僕為人民服務,老先生這才同意北上參加政治協商,到了北京,毛主席對他禮遇有加,和他同遊天壇,還風趣幽默的問了他見光緒帝的情況,張元濟也從毛主席平易近人、禮賢下士和謙謙之風中看到了新中國的前景,張元濟對身邊人說,他活到八十多歲了,曾見過光緒,見過袁世凱,也見過孫中山,還見過蔣介石,光緒帝想把國家治理好,但他太懦弱,受慈禧掣肘,有心無力,孫中山雖有偉大的理想,但未能實現,袁世凱是個梟雄,陰險毒辣,現在見到毛主席,毛主席有學問、有氣魄、最偉大,中國崛起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