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0年新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9%,增速居全國第二位。
如果時間退回到1949年那時的新疆工業基礎極其薄弱,使用機器生產的企業僅有 14 個,而且規模很小,其他大部分為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廠,全部職工人數不過 1100人。
全疆沒有一寸鐵路,只有幾條簡單的公路,交通運輸依靠駱駝、毛驢馱運。
當時的新疆連各族人民的一些必須的生產生活資料也生產不出來,很多生活必須產品都需要從蘇聯和內地經過長途跋涉才能運輸進疆。
一把坎土曼要近 200 公斤小麥交換,一塊磚茶要換1只綿羊,一匹平紋布要換1500~3000公斤小麥,一盒火柴要換一公斤羊毛。
農牧民耕地使用的是二牛抬的木梨,平均每 5 戶人家才有一把砍土曼,3 戶人家才有一把鐮刀,兩塊大洋才能換一斤蘇聯運來的鐵。甚至打馬掌用的鐵料,也要從蘇聯或者關內購買販運。
這就是當時因為新疆工業落後,新疆人民生活的真實的寫照。
1951年2月5日王震在六軍黨代表會議上作的 《駐疆解放軍鬥爭方針與任務 》的報告中指出“我們計劃三年內完成與修建 20萬公頃水利工程,今年計劃修建幾個電廠、紡紗廠、汽車修理廠、中蘇石油公司、有色金屬公司、軍事院校、市政馬路及修建新藏公路和其它省道、國道公路及修建營房等工程。”
根據這一講話精神,新疆軍區制定了兩個三年經濟建設計劃 (1950~1955年 )計劃中提出在工業方面從重工業的鋼鐵、水泥、電力以及急需的輕工業如紡織、麵粉、製糖等方面做起,為今後工業建設打下基礎,進而逐步發展新疆工業。
但發展新疆本地的現代工業體系,一離不開資金,二離不開外部力量的支援。
資金方面除了中央投資一部分外,主要來源於駐疆人民解放軍的資金積累。首先駐疆人民解放軍將節省下來的軍費用於創辦現代工業。
當時,部隊指戰員的生活非常艱苦,伙食標準很低,每人每天糧食一斤多一點,菜金不到2角錢。
在這樣的標準中,每人每天節約糧食半斤,菜金9.9分。按當時的物價,每位指戰員每年為國家節約人民幣91.2 元,這部分節約資金合計2900萬元,全部用於新疆工業化建設。
而為了解決新疆當地相關工業缺乏技術力量及裝置等問題,在中央的支援下,透過自治區政府與內地省區政府的協商,從內地遷移了部分工業企業支援新疆工業發展。
這些人拖家帶口,隨著工廠,從遙遠的東部不遠萬里遷入天山南北,從此他們成了新疆人,新疆也成了他們的家。
1951年上海將新慎昌機器廠、範元記模型廠、練成機械廠、美新工具廠和益華鋼鐵廠的機械裝置遷移至新疆,並以此為基礎組建新疆八一鋼鐵廠。
195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把湖南省廣播電臺服務部所屬電池廠遷到烏魯木齊,組建烏魯木齊電池廠。當時有員工15人,裝置簡單,固定資產4000元,當年就生產 R40 型電池 90.1萬隻,填補了新疆電池生產的空白。
1956年長春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遷往新疆,組建自治區第一建築工程公司。
1960年上海市匯新、匯建、匯成、匯群織布廠遷往新疆阿克蘇,組建農一師沙井子勝利棉織廠(後為阿克蘇大光毛紡織廠)。
1961年上海弘倫織染廠遷移新疆,組建烏魯木齊天山織染廠。
1962年上海同德盛色織廠遷往庫爾勒組建農二師紡織廠(後改為新疆庫爾勒湖光紡織針織廠)。
1962年上海富華織造廠遷往奎屯,組建奎屯針織廠 。
1963 年北京大興棉紡廠遷移奎屯,組建奎屯紡織廠。
1965 年天津市抽調第四建築公司遷往新疆,組建自治區新疆二建。
1965年上海新豐電器廠遷往烏魯木齊,組建新疆低壓電器廠 。
1966年天津毛麻紡織廠 遷往新疆北屯,組建北屯東方紅毛紡廠。
1966年河北宣化龍煙鋼鐵公司遷往哈密,組建躍進鋼鐵廠
1966 年廣東華南牙膏廠遷烏魯木齊,組建新疆牙膏廠(後更名為新疆日用化工廠),並開始生產“紅山”牌牙膏。
除了這些工廠的整體遷入,還有一些行業成建制的抽調劃轉,為新疆工業夯實了基礎。
七一棉紡織廠該廠從廠長、總工程師、紡部、織部工程師和各工段技術人員,都是上海的華東紡管局從局裡和各工廠抽調去的。
1956年電力工業部西安電力基本建設局第三十六工程處的職工384人進疆支援葦湖梁電廠二期工程安裝。這批電力職工在完成任務後紮根邊疆。
1978年伴隨著新疆油田的開發從四川、江漢油田調入了成建制的鑽井、石油隊伍總人數達 2920人。
這些遍及天山南北的工廠,從進入新疆的那一刻,就在這廣袤多的大地上,開始書寫自己的傳奇。
02
1951 年 9 月上海益華鋼鐵廠由上海遷到了烏魯木齊的頭屯河畔,開始了新疆八一鋼鐵廠的發展。八一鋼鐵總廠的發展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一五”期間被國家列為“三大、五中、十八小”之一。
八十年代,八鋼設計院設計的 650 軋鋼生產工程獲得自治區勘察設計一等獎,八鋼軋鋼廠獲得“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1995 年中國冶金部同意了新疆八一鋼鐵廠申請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的請示,同意更名為“新疆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暨“新疆八一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八鋼邁開了建立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深化改革,蓬勃發展。
2007 年新疆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透過增資重組的方式正式加入上海寶鋼集團,成為寶鋼集團控股的子公司。
歷史有一些巧合,建國初期,上海鋼鐵專家餘名鈺在王震將軍的要求下,帶領著上海益華鋼鐵廠的職工不遠萬里來到新疆,共同建設新疆的現代鋼鐵工業。五十多年後,上海又再一次與新疆攜手,助力新疆的鋼鐵工業。
目前的八鋼已經成為了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最具有競爭力的鋼鐵企業。
1956 年 9 月遷到新疆的長春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已發展成為了今天的新疆自治區第一建築公司,為新疆的建築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它是新疆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施工企業,全國 500 強施工企業之一。
二OO三年獲得“全國施工企業裝置管理優秀單位及全國優秀施工企業”的稱號;由新疆自治區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承建的新疆海德大酒店榮獲一九九九年國家質量工程獎(魯班獎),填補了新疆建築史上沒有魯班獎的空白。
而內地遷入新疆的輕工業企業,他們的發展卻隨著時代起伏。
進疆之初當沒有廠房時,他們在大樹下支起機器就開始生產;當沒有自來水管,生產急需用水時,工人們肩挑手扛一擔一擔的挑;當有的廠沒有蒸汽熨燙裝置燙平產品時,工人全靠們雙腳踏動上百斤重的元寶石進行軋平整理;當裝置不全時,有的廠甚至還自己動手製造生產需用的機器裝置。
列如石河子織染廠自制的裝置佔總裝置數的 62%,一些關鍵性的重要生產裝置,如重型帆布機、捲染機、烘布機、烘紗機,可控矽技術應用、龍門炮等都可以自己製造。
該廠發展到1978年時,全廠職工1517名,年產帆布450萬米,棉毯20萬條,床單15萬條,為國家累計資金5940 萬元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革委命名為大慶式企業。
北屯毛紡廠生產規模由原來的 300 多錠發展擴大到 2000錠,1986年產值突破一千萬元,創利稅 318萬元,1987年工業總產值完成 998 萬元,創利稅 365萬元。
阿克蘇大光毛紡織廠透過發展生產,到1999年累計為國家“上交利稅19159 萬元,是國家投資的 5.4 倍。
新疆庫爾勒湖光紡織針織廠1989年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授予“一級企業“”,被農二師評為“民族團結先進模範廠”。
但是由於輕工業企業比重工業企業更容易受原材料和市場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內地遷新工廠中的輕工業企業並沒有像內地遷新工廠中的重工業企業那些持續發展,後來紛紛倒閉破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也許只會在殘存的老物件或是地名中依稀看到他們曾經的痕跡,但他們起到的歷史作用不會被抹殺。
那些遷入新疆的工廠不管是為了尋求自身發展機會還是為了建設支援新疆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而來到新疆,他們的歷史使命已經成。
無論他們現在是已經破產還是正在充滿活力的蓬勃發展著,它們對新疆現代工業的崛起、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歷史應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