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作為歷史上元、明、清的國都,在歷史上有著及其眾多和宏偉的建築物。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建築物只能留在老一輩的記憶中,很多人只能透過照片或者影像才能看到曾經北京城讓人震撼的建築物!
《一》,蟠桃宮
蟠桃宮,正名叫:護國太平蟠桃宮,中國民間信仰之一,祭祀西王母。位於北京市崇文門東大街東口,是北京有名的道觀之一。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年間,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廟會,稱“蟠桃盛會”。
1988年拆除。現在儲存的文物有“蟠桃盛會”琉璃磚和乾隆年間《太平宮碑記》石碑一座。
蟠桃宮始建於明代,清代康熙元年重修,是北京的著名道觀之一。
每年農曆3月初1至初3,蟠桃宮都要開廟3天,名之為“蟠桃盛會”,每逢廟會之際,從崇文門至蟠桃官前沿護城河南岸茶棚、貨攤林立。
蟠桃宮作為曾經民間百姓的信仰和娛樂之地,如今只能透過模糊的照片和歷史記載,去想象曾經的繁華了!
《二》,賢良寺
賢良寺位於北京東城區,是北京城中一座著名寺院,也是許多歷史事件的見證地。
李鴻章第一次進京時便住這賢良寺,之後的無數次進京,李鴻章均居賢良寺。
1901年11月7日,北京的天氣突然驟變,秋風蕭瑟,滿街的落葉如人們撒落的冥紙。
已經穿上壽衣臥於病榻上的李鴻章忽然睜大眼睛,嘴唇喃喃顫動,兩行清淚緩緩滾出。匆忙趕來的部下週馥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事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事,我輩可以辦了,請放心去罷!”
李鴻章忽目張口動,欲語淚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須臾氣絕。終年78歲。
訊息傳到慈禧處,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民國時賢良寺對普通遊人開放。據歷史記載:
院中古柏參天,老槐蔭地,房舍寬敞,十分幽靜。寺中有畫工精緻生動的壁畫,實臻上乘,藝術之佳,洵為近代所罕見。
1988年賢良寺所在地區開始進行拆遷,如今的賢良寺大部分建築被拆除,現只剩下寺東邊的一進小院,深藏在校尉小學的高樓東邊。
賢良寺作為李鴻章去世的地方,見證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拆除了確實太可惜了,不知道那些精美的壁畫有沒有儲存下來!
《三》,白搭寺山門
白塔寺,正名為妙應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上。它始建於元代,原名:大聖壽萬安寺,寺內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
清乾隆皇帝曾命人在塔剎內放置一批鎮塔之物,均為佛教的稀世之寶。明清及民國時期,寺院均進行過多次維修。
1968年,寺內喇嘛被遣散,大門和鐘鼓樓都被拆除改建為商場,寺內的其他地方也被機關單位佔用,大量文物遺失或被損毀。
直到1997年,北京市政府提出:“開啟山門,亮出白塔”,的口號後,才拆除商場,重修了山門和寺內建築。1998年,妙應寺終於重新開放。
太讓人可惜了,雖然得以重建,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重建是重建!
《四》,朝陽門
朝陽門是古時為進京的交通要道,外形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臺通高32米。
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1957年徹底拆除,成為歷史的一個影子。
朝陽門
由元至清,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朝陽門一帶是經濟繁盛之地。北京城中,除“前三門”外,就以朝陽門關廂最為熱鬧。
朝陽門的拆除當時給文物專家們的震動非常大。當時文物局辦公室的專家們在視窗就能看到朝陽門。雖然學者呼籲但並未能挽救朝陽門的命運,最終拆除成了定論,只好眼睜睜看著朝陽門消失在自己眼前。
這樣一座宏大的建築物拆除了確實太可惜了,雖然現在很多城市都仿建古代的城樓,看著很宏偉,但是總是感覺缺少歷史蘊含與歷史文化!
《五》,東直門城樓
東直門有較準確的歷史記載,元代時期,由忽必烈下令施工,東直門的歷史便由此開始了。
東直門,城門城臺底基寬39.95米,底基厚28.8米,城臺頂寬35.20米,頂進深22.90米,城臺高11.58米。內側券門高7.70米,寬6.35米,外側券門高5.25米,寬5.30米,城臺內側左、右馬道寬4.8米。1968年徹底拆除,成為歷史的一個影子。
東直門在明朝初期建設北京時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門運送進北京城。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
如果現在還保留著如此宏大的建築物,站在東直門城樓上,看著城內城外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只能停留在想象中了!
《六》安定門城樓
安定門,為明清北京內城北垣東門。始建於明洪武元年,正統四年建城樓,甕城東西約68米,南北約62米。
安定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寓意非常好。安定門建築整潔,佈局精練。“安定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
1956年拆除箭樓,1969年拆除城樓。後人只能透過照片和歷史記載去回憶曾經的一切了,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曾經到過安定門的城樓,親身體會那宏偉的建築。
《七》,法藏寺塔
法藏寺,初稱彌陀寺,塔建於金朝大定年間,明景泰二年太監裴善靜重修並改名法藏寺。
寺塔共有7層,高‘十丈”,總高約30多米,平面呈八角形,各層每面設明窗,每窗上置一佛像,共58尊。
清代法藏寺荒廢,獨存法塔一座。考古專家說,它的引人注目在於“中空可登”。北京的塔多是實心,而法藏寺塔裡面有樓梯。塔有7層,共8個面,各層每面設明窗,每窗上放置一尊佛像。
這座高十丈、共七層的空心塔,可供遊客順著樓梯攀爬。站在頂層,可以直視無礙地望見香山。1971年古塔還是被拆除了。
雖然拆除的原因是因其岌岌可危,佈滿裂痕,而且像比薩斜塔一樣站不直了。但是拆除就永遠的消失了,不知道現在是遺憾還是悔恨......!
《八》,北海萬佛樓
萬佛樓建於乾隆三十五年,為慶祝其母孝聖憲皇后八十壽辰而建。而王公大臣紛紛鑄佛先獻壽,統計近萬,故而名為“萬佛樓”。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樓中金佛盡被掠奪,後此處漸荒廢。
1965年,萬佛樓因破舊不堪,又不被重視,而被當作危房拆除。如今的萬佛樓,只存普慶門、寶積樓和八方亭。
北海萬佛樓見證了清王朝從盛世走向衰敗,但是也不口否認,拆除了確實太可惜了,據說遺留下的部分青白石料在1970年被用於天安門的第二期翻修工程。
《九》慶壽寺雙塔
慶壽寺雙塔,金初始建,稱大慶壽寺,元初重建。
明正統十三年重修,改稱大興隆寺,又名慈恩寺。嘉靖十四年毀於火。嘉靖十五年改為講武 堂、演象所。
雙塔在寺西側。一塔9級,稱“天光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佑聖國師之塔”,一塔7級,稱“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
慶壽寺雙塔有清代著名書家祁雋藻的“子史萃言”石刻4通;還有記述內容別具一格的“晉溪隱君家訓”碑,等等。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瀚於一堂,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無一不有。
1954年,慶壽寺雙塔被拆除。不知道那些古代大家的墨寶,有沒有得到保護,確實太讓人遺憾了!
《十》,中華門
中華門是北京故宮皇城的南門[1],依南京故宮的洪武門而建,原明代稱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時期改名為中華門。此門曾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平常日子不得開啟。
中華門始建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依南京故宮的洪武門而建。建成之後,一直享有“國門”的地位。清朝順治元年,改名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1912年改名為中華門。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10月9日民國政府決定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
當時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
原來清朝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掛於簷下。大清門匾由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儲存。後移交首都博物館。
1952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於1954年被拆除。
總是覺得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國門”被拆除確實太可惜了,如今只能透過模糊的照片去回憶曾經的壯闊與宏大。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在這幾千來的歷史中,為我們留下了及其眾多的遺蹟和建築物。它們就是我們民族最珍貴的歷史。
雖然時代在發展,但是還是希望很多的遺蹟和建築物能夠保留下來。如果我們普通人只能通過歷史書的記載或者博物館的展廳才能看到我們民族的歷史,覺得就太遺憾了!
雖然歐洲文明沒有中國文明源遠流長,但是歐洲的很多城市卻總是覺得非常有歷史感。
在歐洲國家中,英國建築平均壽命居世界首位,可達132年,這表示英國的“百年老屋”隨處可見。
在英國,不僅建築質量受到高度重視,房屋的規劃、設計也經過詳細論證。
同時,英國非常注意對建築物的維護、加固和病害處理,以延長建築使用年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歐洲的城鎮,對於舊建築的“拆遷”總是慎之又慎,儘量修繕是他們對待建築的思維方式,歐洲古城的風貌得以儲存正緣於此。在歐洲國家,百年以上老建築比比皆是,甚至1000多年的建築也不罕見。
許多老建築在顯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數字標註著建造年代,說明當時的建造者對它能夠經久耐用、世代相傳充滿自信。
可能是文化的差異吧,他們有珍惜保護古蹟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習慣,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麼文物,但對一條街的居民或一家人來說,仍有它的紀念意義。
很多人在進行歐洲遊的時候都會被震撼到,歐洲城市的地標物居然都是保留下來的遺址,而且至今還是很壯觀精美,比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西班牙的布林戈斯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土耳其的索菲亞大教堂,義大利的鬥獸場……
希望我們民族也有很多的建築物,走在繁華的都市依舊可以感受到我們民族的文化氣息,而不是在歷史記載中和博物館中才能看到我們民族曾經輝煌燦爛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