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為什麼是SONY?
充滿挑戰的十二年(上)
索尼,不是松尼,不是騷尼,而是SONY。那麼為何是SON Y呢?今天,小可·嗦粉研究室與您一探索尼充滿挑戰的十二年,揭開SONY名稱的由來。
每當索尼釋出一些新產品或出一些么蛾子的時候,網路上經常會用一張星爺《鹿鼎記》的臺詞劇照來調侃索尼。“索尼罪惡滔天,搞得百姓怨聲載道:Sony is guilty,he makes our people angry. ”,然而真相是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小說中是沒有這句話的,鰲拜向康熙皇帝告發的是蘇克薩哈,不是索尼。此外索尼在滿語中的音譯是Sonin,然而由於劇中字幕將輔政大臣索尼翻譯成了SONY,最終讓索尼背了鍋。也不知是不是當時索尼沒給贊助,沒加雞腿,被字幕君給惡搞了。關於索尼與香港影視公司的贊助合作,後期在講述索尼的市場營銷專題時會更加細緻展開。
此外,索尼的產品一向在色彩的調教和把控上有獨樹一幟的氣質,拿捏得死死的。就算是簡單的單色,也能夠做出令人驚豔的美感。因此經常被調侃稱騷紫、騷黃、騷紅,繼而又多了一個響亮的外號“騷尼”。
那麼,為何又有“松尼”這樣的空耳說法呢?那就要來看看索尼初創時期的產品和日後的海外戰略佈局了。
先前我們講到索尼的前身—東通工誕生的背景故事。1946年5月7日,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在東京正式註冊成立,當時公司人員才20多人,前田多門擔任總經理和董事長,井森大作為專務董事,盛田昭夫作為常務董事,田島道治作為公司顧問,村瀨直養擔任監察董事,立川正三郎擔任業務經理,還有跟隨井森從長野回到東京的樋口彰等七名工程師和一些新招聘的員工。
起初公司的業務有兩方面,一是是主營電壓表,另一個是收音機維修,後來又新增了收音機的介面卡;儘管當時沒有公司專門製造已有商品的維修零部件,但這種複製性和可替代性的產品絕不是井森的夢想。井森認為“要充分發揮勤勉認真的技術人員的技能,建立一個自由豁達、輕鬆愉快的理想工廠”。而且東通工的創立宗旨是“要生產領先於時代具有獨創性的新產品。”
往往現實是很殘酷的,公司的初創資金短缺,雖然經營這些業務與想象中的創新事業有很大的差距,但井森作為管理者,還是需要繼續經營下去。當然富有創造力的井森並沒有止步不前,在創造出日本第一臺磁帶錄音機這個劃時代的產品前,井森和工程師團隊還製造過一些創新產品。
由於戰後重建食物是全國人民最為關切的,當時電力也相較於燃料使用業更為方便,所以市面上一款可以用來烤麵包但製造粗糙的電烤爐很受歡迎。井森很欣賞電飯煲產品的理念,便打算設計一款超脫市面上已有的電飯煲產品。他根據大米蒸煮時水分含量和乾溼度變化的特性,在木桶的底部安裝了鋁絲,製成了簡易的電飯煲。後來井森還在千葉市買了100多個木桶改裝成電飯煲,但畢竟是戰後重建時期,大米的質量參差不齊,或幹或潮,或老或新,這樣就導致蒸出來的米飯口感相差很大。雖然井森團隊嘗試改進了多次,但都沒有成功,只得接受初創的失敗。
後來井森又注意到冬天加熱保暖的市場需求,他和團隊便將格子狀的細鎳鉻合金絲的兩面貼上美濃紙,再接上一根軟電線製成了電熱墊。起初這款電熱墊是以東通工的名義出售的,但擔心顧客會覺得產品偷工減料,便將產品改為以“銀座nessulu商店”的名字出售。由於價格親民,又正值隆冬臘月,電熱墊的銷量與日俱增。然而當時的日本早晚電壓不同,白天加熱的墊子到晚上時就會在強電壓下被烤焦,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引發火災。因此在投訴不斷的困擾下,井森也不得不放棄這種電熱墊。
雖然創新的電飯煲和電熱墊接連以失敗告終,但井森依然惦記著開發日本不存在的新產品。其實他心中一直有一個構想——鋼絲錄音機。當時德國已經研製出來了,戰時日本東北大學也在這項技術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鋼絲錄音機的關鍵——銅絲的製造問題並沒有得到住友金屬工業的同意。這樣又使得井森的構想落空了。好在透過井森早稻田第一高等學院好友島茂雄的牽線搭橋下,東通工與日本國家廣播電臺NHK有業務往來,負責生產和交付節目播出時使用的混音裝置。恰好在交付產品的那一天,井森在美國民用資訊和教育辦事處辦公室的隔壁,聽到了來自於芝加哥韋伯斯特公司製造的磁帶錄音機的聲音。當井森看到那款錄音機後,就確信他想要做的就是這種能讓東通工輝煌的產品。
那時是1949年6月,東通工有45名員工,而且三分之一是大學生。但井森經常實驗又放棄多種新品方案,使得自己在員工中間出現了信任危機。因此他首先需要贏得員工的支援,在井森的努力下,東通工從美國人那裡借來了磁帶錄音機,並帶到公司進行演示和分析。他們發現磁帶錄音機有著鋼絲錄音機無法比擬的優點。鋼絲錄音機無法對錄音進行編輯,若是要對其中的一小部分進行修改,則必須重新錄製,但磁帶錄音機利用可以拼接的磁帶就容易許多,而且也不需要全部重新錄製。
確定好研究方向和贏得員工的支援後,井森還需要獲得研發資金。井森和盛田經過核算預估需要30萬日元的開發預算,但這項新的技術在日本並未使用過,前景也不明朗,所以公司的財務主管長谷川純一併不支援這項研發計劃。最初公司的財務會計是井森的遠房表兄立川正三郎負責的,但立川在出售井森研製的諸多樣品機型時沒有進行適度的降價,使得公司被東京稅務局調查,因此遠在名古屋的盛田父親便指派了長谷川進駐東通工,管理財務事宜。為了說服長谷川,井森和盛田特地將長谷川帶到一家黑市餐廳,擺了一桌鴻門宴,還拿了當時很稀有的啤酒來款待他。在井森和盛田漫漫長夜的攻勢下,說服終於有了效果。長谷川同意了他們的策劃。
考慮到使用者購買磁帶錄音機後,還有錄音帶的需要,井森和盛田從一開始就想到了既要生產錄音機也要生產錄音帶的“硬體+媒體”這種先進的商業模式。在當時磁帶錄音機和磁帶是分開售賣的,製造商也不同。20世紀30年代,德國根德Grunding和德律風根Telefunken研製了磁帶錄音機,並在二戰時期被用於錄製和播放戰爭宣傳。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1945年之後,Ampex安派克斯主導著磁帶錄音機的市場,而明尼蘇達製造和礦業(即後來的3M公司)是磁帶的主要供應商。
由於井森先前就已經瞭解過鋼絲錄音機,對磁帶錄音機的機械構造與電路系統開發很有自信,但在全日本都沒有一個精通磁帶相關知識的人,也沒有進口過磁帶,因此東通工只能從零開始自主研發。
翻閱大量的技術書籍後,井森和工程師團隊瞭解到德國研發的磁帶是由塗有磁粉的塑膠製成的。因此製作磁帶需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是磁粉,第二個是塑膠,第三個是將磁粉塗抹在塑膠上。
1947年4月入職的早稻田大學畢業生木原信敏,在戰前的一本介紹磁性物質的書中看到用作磁粉的氧化鐵是將亞鐵鹽加熱後生成的。於是,木原與盛田一起去了神田黑市區尋找供應化學材料的粉末。在購買兩瓶亞鐵鹽回到公司後,由於沒有可用的電爐,木原只好用煎鍋來炙烤這些黃色的粉末。當達到一定溫度後,木原就得到了他想要的棕色粉末氧化鐵和黑色粉末四氧化三鐵。透過將氧化鐵與蟲膠混合,就可以調製磁性塗層了;但木原想要一種更好更細的粉末,盛田便去拜訪了巴比利歐化妝品公司的總裁,希望其能提供比任何化妝品都細的粉末。
解決磁性物質的難題後,就要為磁帶尋找一種適合的基礎物質,但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塑膠。後來在連續數月的研究實驗中,他們用過玻璃紙等各式材料,但紙的強度不夠,經過兩次錄音磁頭摩擦後,紙張就會使聲音拉長或變質。因此,盛田又去拜訪了在大阪本州紙業公司工作的堂兄,說服其公司為東通工生產100磅用大麻提升強度的牛皮紙。將牛皮紙運抵東京後,再切割成1/4英寸的窄帶。
s
最後的問題是如何將磁性材料塗抹在紙帶上。起初,木原使用了噴槍,但噴槍的力度太大,塗抹不均勻,後來就選擇用狸貓毛製成的刷子,當時售價為800日元一把。木原將氧化鐵粉末溶解後,像廚師刷醬料一樣刷在1/4英寸寬、單個小卷長度為30碼的紙帶上。雖然音質要比3M公司的塑膠磁帶差很多,但成功研製的磁帶給東通工帶來了希望。
1950年生產的Soni-Tape KA 日本第一款錄音磁帶
1950年7月,在木原的帶領下,東通工團隊成功製造了G型磁帶錄音機並推出上市。這款錄音機重達35公斤,價格為16萬日元,而當時在政府工作的大學生年薪也僅有7萬日元。儘管盛田四處進行宣傳,許多企業和大學對這種能夠錄製和播放聲音的機器也很感興趣,但因為售價太高,遠超研發生產預算的首批生產的50臺G型錄音機,一臺都沒有賣出去。好在前田多門發現戰後的日本司法體系缺乏法庭速記員,於是在日本最高法院安排了一場展示會,並最終獲得了20臺的大訂單,後來G型錄音機也陸續被政府機關採購使用。所以G型是指Government,政府採購使用的型號。
G型磁帶錄音機從零到一的突破與成功,也讓井森晉升為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此外井森也從岳父前田處得知教育部已經將日本所有學校購置視聽裝置的費用列入了財政預算。於是井森開始向木原構想一種更為輕便、實用的機型。木原在得到“G型又大又重,麻煩你開發一個小皮箱大小的出來”這個命令後,花了10天時間閉關設計圖稿、製作樣品,終於製作出了模型機。看到模型的井森非常高興,將公司的主要工程師集合到熱海,一起討論和研究這款新品的設計與生產,並打算呼叫全公司的力量來打造這款改良機型。這次閉關也被後人稱為“熱海閉關”。
1951年以家用產品為設計定位,採用Home首字母縮寫命名的H型誕生了,這款機型僅重13公斤,售價8萬日元。由於價格低了一半,普通家庭和個人使用者也多了起來,但井森和盛田並不滿足於此,於1951年年底推出了用於廣播電臺領域,街頭採訪的肩扛式錄音機M型(即Movie型),得益於《每日新聞》流行雜誌欄刊登的一名叫傳助的街頭錄音青年形象,使得該機型廣為傳播,也開啟了東通工新的Densuke系列。1952年,為教育部門、學校設計而被大量使用的P型(portable便攜型)更是大受歡迎,成為了公司的第一棵搖錢樹,7個月內銷售了3000多臺。
這些產品的宣傳與推廣都離不開盛田的策劃。盛田透過運用“錄音車”,在全國範圍內的學校開展“視覺與聽覺教育重要性”的宣講,普及磁帶錄音機的功能和用途。透過這一次營銷手段,教育市場被叩開了大門。
負責產品創新與研發的井森與負責產品市場營銷與推廣的盛田透過完美的配合,使“硬體+媒體”“創新與營銷”的索尼模式建立了起來,為日後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從1946年創立東通工到1950年成功研製出日本第一臺磁帶錄音機,並在其後兩年陸續推出改良機種,獲得市場的認可。井森和他的工程師團隊始終堅持著東通工的建立宗旨:“要充分發揮勤勉認真的技術人員的技能,建立一個自由豁達、輕鬆愉快的理想工廠,生產領先於時代具有獨創性的新產品。”可謂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小可·嗦粉研究室專注於索尼企業的文化理念、背景故事、產品發展以及市場戰略等角度進行分析、解讀和分享。蒐集、整理以及閱讀資料、撰寫文稿、錄製影片音訊時間較長,還望大家見諒。
歡迎大家收藏、訂閱、評論、點贊和轉發,有問題可以私信溝通哦。
我是小可,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