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做一個動作的定義,以使大家同頻。以下所講的後仰,以直立位為基準,身體向後的動作為後仰,不包含從完全的屈曲位到身體直立位這一過程。
脊柱是作為一個整體產生運動,在完全後彎中,腰段可過伸約20度,胸段可過伸約40度,頸段可過伸約60度,髖可伸展約20度,整體來看,在柔韌性高的人身上,比如柔術/瑜珈者,其可以將身體完全反折,雖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辦到的,至少能部分的說明,儘管有解剖結構限制了後彎的幅度,一般不會引起疼痛。
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者後仰的動作幅度並不是很多,身體後仰是脊椎的過度伸展,最容易發生產生動作的節段在頸和腰,特別是腰骶結合處,胸段因重疊的棘突限制了過度伸展。
嚴禁腰椎滑脫、腰椎間盤突出、腰椎不穩、椎間孔狹窄、神經根病變等器質性病變的個人進行腰椎過度伸展的運動
動作分析
後仰動作中,我們重點關注兩個結構,一個是骨盆,一個是腰椎。
這張圖,大家要比較著看,仔細看有什麼異同,後仰發生了什麼,什麼結構的位置改變了。
腰盆節律
矢狀面上的軀幹運動是由腰椎和骨盆的運動引起的。腰椎和骨盆的運動遵循著腰盆節律的調節。腰盆節律對於評估脊柱負荷和區分腰痛和無症狀人群至關重要。
在軀幹向前和向後運動期間,腰椎和骨盆運動之間存在同步節律。腰椎分別在前屈和後伸的早期和最後階段對軀幹旋轉的貢獻更大,骨盆分別在前屈和後伸的最後和早期階段貢獻更多。
雖然,腰盆節律是軀幹&下肢功能的重要組部分,但卻並沒有統一公認的比值,並沒有像廣為熟知的肩肱節律一樣,在什麼範圍有什麼樣的變化。尤其是在腰椎過伸中,雖然各項研究都指向,在過伸中,腰盆節律更穩定,但怎麼個穩定法,沒有十分詳盡的資料。
在一篇綜合了42篇相關的文獻的綜述中,腰盆的運動角度的比值,從0.5~3之間變化。腰盆節律又與年齡、靈活度、性別、常從事的運動等有很大關係,各個之間的差異很大,又因測量方法,量測工具等的不同,也有不一樣的結果。
總之,我們記住一個大的原則,在軀幹前屈中,腰椎先動,骨盆最後;在軀幹後伸中,骨盆先動,腰椎最後。
腰盆節律的協調,可以減少 L5-S1 壓縮力及剪下力。如果腰盆節律不協調,會造成L5-S1部位椎體前移,嚴重的可能產生滑脫。
骨盆動作
骨盆動作並不是一個,但卻是在同時發生的,分別是:骨盆前移、骨盆後傾、髖關節伸展、骶骨點頭、髂骨旋後,如此分解,是為了細化動作,以方便找出如果疼痛,是哪個搗的鬼。
這個動作是這樣發生的,當要後仰時,軀幹的重心向後,骨盆會被人體推向前,以平衡重心的改變。這個平衡的調整,無需透過思考,是我們生存進化數百萬年,已深刻入所有人類的基因中。
現在把視點放在骨盆,因骨盆被推向前,而腳是著地固定不動的,大腿相對骨盆來說發生了向後的位移,此為髖關節伸展,由於此為主動動作,臀大肌會向心收縮,以完成動作,並保持骨盆的穩定
又因為股骨是不動的,髂骨在股骨上向後旋轉,恥骨聯合後會往前到髂前上棘的前方,骨盆呈後傾狀態。
骶髂關節的動作
骶髂關節的動作幅度很小,並不能從整個動作中明顯的看出骶髂關節的動作。但骶髂關節是人體的中心,上半身和下半身在此相遇,它既可以作為上方脊柱的減震器,又可以將來自下肢的扭矩轉換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骶髂關節的功能障礙引發腰痛的發生率可能高達 27%。骶髂關節疼痛通常發生在臀部、下腰部、腹股溝和大腿外側。
在後仰時,腰椎曲度增大,髂骨旋後,骶骨發生點頭運動。當骶骨點頭時,尾骨尖會更突出,大家可以在坐姿,一手手指放在尾骨尖,分別做含胸拱背和挺胸直背,來感受尾骨尖在你手底的變化。是否是在你挺胸直背,尾骨的尖端更突出了。
因骶骨的點頭動作,會對骨盆的動作產生鏈式的影響,使骨盆的髂前上棘相互遠離,坐骨粗隆相互靠近,致使骨盆上口更大,下口更小。
腰椎動作
而在後仰動作中,腰椎是做了伸展-超伸的動作。它會導致腰椎的自然前凸增加。在腰椎的完全過度伸展中,第一椎骨下關節面的頂端向下滑動,超過第二椎骨的上關節面,因此,當相對尖銳的下關節面頂端接觸到鄰近的椎板部位時,過度伸展的腰段脊柱內的接觸壓力很大,腰椎間的棘間韌帶可能會受到擠壓。
腰段完全伸展使椎間孔直徑縮小11%,因此,患有椎間孔變窄導致的神經根碰撞的人應該限制涉及過度伸展的活動,尤其是這當這些活動導致下肢感覺無力或改變時。
但是完全伸展傾向於使髓核向前變形,進而潛在地限制髓核在通常情況下發生的後移。持續的腰椎完全伸展可以減輕椎間盤內的壓力,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減輕移位的髓核物物質與神經組織之間的接觸壓力。
當後仰時,關節突關節會承受較大比例的體重,關節突關節的接觸面積也會相應的增大,這會幫助限制關節突關節內的壓力,同時也限制了腰椎後伸的幅度。
以上是針對後仰動作的解析,大家有什麼異議可留言討論,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下一篇中將針對在後仰中致使腰痛的結構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