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同樣具備影響力的大國,合作將會共贏,對抗則會互損,中美“貿易戰”的結果加上全球疫情的衝擊,美國應當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中美雙方高層陸續舉行了四次會談,而中美兩國元首也在2次通話之後迎來了首次影片會晤。就各大媒體的報道來看,這次會談的氣氛總體比較融洽,也向外界釋放出了積極的訊號。
約翰遜政府:拒絕認定新疆存在所謂的“種族滅絕”
首先轉變態度的就是美國的盎撒親兄弟英國,在極力辯解自己“不反華”之後,約翰遜似乎正在努力證明自己的確是“友華派”。據媒體11月18日訊息,約翰遜政府於近日否決了一項英國議會下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提出的有關新疆“人權狀況”的報告,表示拒絕認定新疆存在所謂的“種族滅絕”,並且沒有計劃禁止新疆棉製品進口。
此外,在是否參加北京冬奧會一事上,英國政府也做出了積極表態,支援英國奧委會就此事獨立做出決定。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英國就徹底轉變了對華態度,美西方國家從未停止過操弄涉疆問題,未來也不會放棄繼續就所謂的“人權問題”向中國發難。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是要清醒一點,不必因其一時示好就抱有太大的幻想和期待。
澳貿易部長:尋求對華進行建設性接觸
不過要論變臉速度,最快的肯定當屬澳洲,之前還嚷嚷著將在貿易領域和中國鬥爭到底,結果卻主動要求與中國“對話”。據媒體11月18日報道,澳貿易部長丹·特漢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澳大利亞正在尋求和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隨後又高高在上的表示,中澳經貿往來幫助數百萬中國人脫貧,希望能夠解決雙方之間的分歧和問題。
實際上,中澳貿易因兩國關係陷入僵局而受損,而一切都是由澳大利亞一方主動挑起的。澳大利亞倘若真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改弦更張,努力修復雙方的受損關係,我們自然是歡迎的。但就目前莫里森政府的所作所為來看,其不僅無意緩和關係,反而還在激化矛盾,甚至多次在涉臺問題上挑戰中國大陸的底線,不免讓人懷疑其“尋求對華接觸”的誠意。
日本:不搞日版《馬格尼茨基人權法》
英澳兩個“五眼聯盟”國家都相繼“示好”了,日本自然也是要“跟風”的。日本第101任首相岸田文雄在完成第二屆組閣之初,還曾放言“採取堅決性的措施應對中國”,結果卻在中美元首結束會晤的第二天,就放低了姿態。據報道,岸田文雄已確定不制定所謂的日版《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日媒猜測此舉是為給對華外交留餘地。
所謂的“馬格尼茨基人權法”實際上就是美西方國家動用長臂管轄權,以所謂的“維護人權”為藉口干涉別國內政的一項工具。美國曾藉著這個幌子妄圖打擊制裁中國,所以岸田內閣在此事上有所收斂,似乎是有著不想過度刺激中國的考慮。但就美日近日頻繁在釣魚島、臺海,南海附近搞小動作來看,對於日本,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歐盟:擱置“對臺貿易合作”計劃
最近,歐盟也釋放出了希望和中國大陸緩和關係的訊號,在涉臺問題上開始收斂。據環球網11月18日訊息,歐盟暫時擱置了一項提升對臺貿易關係的“秘密計劃”,歐委會貿易總司長薩賓·韋恩德表示,歐盟必須找到與中國重新接觸的途徑,而不是讓雙方關係“無法動彈”。實際上,歐盟應當意識到導致雙方關係陷入窘境的問題所在。
今年3月,歐盟以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為藉口對中國有關個人和實體實施了單邊制裁,近日,一些歐洲議會議員以及立陶宛、斯洛伐克等國的政府官員,不顧中方反覆勸告,執意竄訪臺灣地區,公然對“一中”原則發起挑釁。這才是中歐雙方關係“無法動彈”的結症所在,歐盟倘若真有誠意與中國重新接觸,那就不是暫時擱置對臺合作計劃,而是徹底斷絕與臺一切官方往來並且停止對華“揮舞制裁”大棒。
日英澳以及歐盟的對華態度進行180度的大反轉,這似乎再次證明,當今世界的主要國際關係實際上就是由中美關係所主導。然而,這種將美國的對華態度當做本國外交風向標的做法,只會讓這些國家逐步喪失獨立自主的外交決策權,直至完全淪為美國的戰略附庸。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維持自身的戰略定力,對這些積極的表態,我們不能僅聽其言,更要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