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為了保家衛國,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踏上了異國的征程。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中國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對抗聯合國軍。最終,中國付出了傷亡三十多萬人的代價,迎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在冰天雪地的異國他鄉,熱情地朝鮮人民眼含熱淚,盡全力幫助我們的志願軍戰士。雖然氣溫一度降到零下40攝氏度,但是卻擊敗不了志願軍的熱血和朝鮮人民的熱情。其中湧現了不少軍民一家親的故事。
不少朝鮮阿媽徹夜救助受凍的戰士,更是把自己的口糧拿出來救濟志願軍戰士。不僅如此,還有一名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收穫了愛情。他叫王興復,最後他為了愛情放棄國籍,留在了朝鮮,之後怎麼樣了呢?
保衛祖國,九死一生
當時,跨過鴨綠江,我軍就碰到了很多殘酷的戰鬥。我軍帶了很多的物資,但是在戰鬥中,丟失了大半,戰士們經常是食不果腹。年輕的王興復當時負責後勤工作,前線戰士們拼搏戰鬥的時候,後勤人員也有重任,就是尋找物資補給。一邊運送受傷戰士,指揮交通路線,一邊尋找吃食。
有的朝鮮村民還會送一些農作物,幫忙整理一些檔案。當時炮火連綿,雖然能送的物資不多,但是你來我往之間,雙方建立了友好的相處模式。即使語言不通,朝鮮人民也讓志願軍戰士們有了在家的感覺。戰場環境惡劣,所有戰士,都是九死一生。前線戰火吃緊,但是戰士們憑藉堅毅的拼搏精神,戰勝了聯合國軍,最終達成了停戰協議。
戰爭勝利,開始援建
然而戰爭是停止了,家園卻一片狼藉。此時,最大的任務,就是儘快幫助人民恢復生活日常,重燃生存的希望。我國志願軍開展了援建工作,有的建設鐵路,有的修建房屋。後勤二線的志願軍,更是接到任務:每個人負責一個朝鮮家庭,幫助他們一起建設,恢復日常。
王興復,也是其中一名援建的志願軍。他援建的家庭,原本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哥哥都陣亡了,留下了老人和小女兒,看著著實可憐。這個女孩,約17歲,名叫吳玉實。王興復要大幾歲。就這樣,王興復開始照顧這個破碎的家庭,重活累活他都搶著幹。
此時,人們不用再受戰火的摧殘,吃食也慢慢多了起來。王興復,經常會把自己的糧食拿來給這個妹妹和老人家。幹完了家裡的農活,王興復也會帶著吳玉實出去走走。家裡的老人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很是高興。就這樣,王興復對於老人而言,就像是兒子一樣。對於小女孩而言,就像是無話不談的兄長。
就地復員,收穫愛情
王興復和吳玉實也是互生愛戀,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兩個人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朝鮮人,怎麼樣才能在一起啊?老人家會不會同意啊?組織部隊更是有“一個都不能少”的規定,該怎麼辦啊?
王興復苦惱不已,萬般無奈。身邊的戰友也是替他們著急。有的戰友還找領導幫忙,王興復的領導也是十分開明,覺得兩人的感情實屬不易。於是,領導和戰友幫助王興復向上級領導請示。同時,老人家很是高興。這麼好的一個小夥子,女兒跟著他,將來也不會吃苦,欣然就同意了。
雖然戰爭已經勝利,但軍中條例不可更改。目前只有一個法子,如果王興復就地復員的話,就不用再遵守了,兩個人就能在一起了。
王興復聽了也是很高興的,但是自己是一箇中國人,更是一名中國軍人,怎麼能就地復員呢?他很糾結,沒能做出決定。這幾天裡,他吃不下,睡不著,舍不下心上人。自己的家裡曾經也是遭受炮火連綿,沒什麼牽掛,如今戰火熄滅,不如狠下決心,留下來與吳玉實一家好好生活吧。
一來二往,芳心暗許
有了決定,王興復立刻寫了申請書。最終,王興復也是如願留在了朝鮮。1959年,又是一番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加入朝鮮國籍,並且向當地政府提交了結婚申請。在此期間,兩人也是相敬如賓,孝敬老人。當時國家安定了,而這個小家需要他。他吃苦耐勞,勤勤懇懇,讓這個小家其樂融融。
據吳玉實回憶,當時認識王興復的時候,他是很踏實,不愛笑的一個人。生活逐漸安定下來,為了給生活新增一點生氣,可以看看電影,說說笑笑了。因為王興復幫助吳玉實家裡援建,來往多了,王興復也會幫吳玉實留位置看電影。
有一次,吳玉實去兵站看電影的時候,王興復不在那裡。吳玉實就去找他,戰友們說,他下午出去的時候,腿受了傷。吳玉實去辦公的地方,也是沒見到他,卻看見了一條破洞的褲子,吳玉實就拿去給他補好了,後來又給他送了回去。
王興復看到吳玉實手中的褲子,鼻子一酸,讓他紅了眼睛。“謝謝你,玉實妹妹。”吳玉實害羞地點了點頭。就這樣,感情似乎也在慢慢地升溫,後面王興復再去幫忙幹活的時候,吳玉實總喜歡跟在他後頭,幫他搭把手。
後來,吳玉實不小心崴了腳,王興復給她上藥,細心照顧。趁著這個機會,吳玉實拉著王興復的衣袖,問他:“你家裡有老人和孩子嗎?”王興復愣愣地回答她:“他在志願軍兵站工作好些年了,沒有婚配,更沒有孩子。”吳玉實聽後高興極了,終於鼓足勇氣對王興復說:“我學過縫補,做了一雙鞋子,你幹活的時候穿,我喜歡你。”
其實,王興復也是喜歡吳玉實的,只是那個年代,沒有人這樣直白地去表達感情,而且自己還是一名志願軍,有紀律。女孩的勇敢,讓王興復也有了勇氣。1962年,兩人終於辦齊了所有的手續,具備了結婚的資格,兩人也終於獲得了政府的批准。
成為校長,傳遞精神
兩人結婚後,日子過得平淡幸福。當時,留在朝鮮的華僑比較多,王興復就在學校裡教授華僑的孩子們說中文。軍人的紀律,務實的精神,早就刻進了骨子裡,他在工作中贏得了很多人的好評。最終在大家的推舉下,他成為了當地華僑小學的校長。他經常會給孩子們講中國志願軍的故事,教孩子們母語,傳遞了很多中華精神。
然而,故鄉的情感慢慢被喚醒。他心裡一直壓著,沒能回到祖國為自己的志願軍生涯畫上一個句號,的確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是,一家人都在這裡,他們需要他。所以,一直以來,他沒有表露過,只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看看窗外,故鄉的月亮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圓?
夙願已了,落葉歸根
一直就這樣安然地度過了很長的一段日子,一家人也非常幸運和幸福。直到吳玉實的父母去世之後,王興復才對吳玉實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所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興復很想帶著妻子兒女回到祖國的懷抱。1967年,國際時局逐漸穩定。王興復跟妻子吳玉實商量:“我想申請中國國籍,歸國定居。”吳玉實,是支援王興復的,但是在朝鮮生活了那麼多年,突然要改變,讓她有些不安。
王復興說道:“我是一名中國志願軍,雖然原地復員,當時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你和爸媽。如今爸媽已經去世,我想重新迴歸故里,為自己的生涯畫上一個句號。”兩人結婚那麼多年,吳玉實是瞭解的。當年他們的申請九年後才被批准,在此期間王興復毫無怨言地幫助她建設家園,照顧父母,成了頂樑柱,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們。
拿到申請後,他們結婚,他更是承擔起了一個家的責任。但是他雖然生活在朝鮮,卻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祖國和自己的身份。他去考取教師工作,工作中努力上進,一絲不苟,多年來始終如一。如今輪到吳玉實了,她點頭答應,願意追隨他一同回國。於是,王興復向當地政府以及中國大使館提出退出朝鮮國籍的申請,希望轉為中國國籍。
在當時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更換國籍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但王興復願意等,他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更何況這次他已經沒有什麼牽掛了,一家人可以前往中國開啟新的生活。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協商,王興復終於拿到了同意書,重新恢復了中國國籍。他抱著妻子嚎啕大哭,然後感謝妻子的理解與支援。他就像一個實現了夢想的孩子,臉上綻放著憧憬的光芒。
70年代末,他終於踏上了歸國之路。
感恩戴德,責任延伸
回到祖國,多年的夙願終於畫上了句號。他是幸運的,在殘酷的戰爭中,他活了下來。戰火熄滅的時候,他收穫了愛情,有了家人。現在,在家人的陪伴下,他還回到了祖國。王興復在朝鮮一直從事的教育工作,回到祖國以後,他依然選擇了教書的工作,為培育祖國的年輕一代奉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