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又稱花鹿,因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許多明顯排列成行的梅花狀白斑得名。喜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邊緣,一般不進入密林。冬季多在陽坡低凹背風處,春秋則在空曠少樹地區活動。夏季喜陰涼,多在陰坡開闊透風的地方,有時為了避免蚊蠅叮咬也到高山草原活動。性情機警,晨昏結群。主要以青草、嫩芽、樹葉、沙參、蕈類為食。廣泛分佈於亞洲東北部,從西伯利亞的烏蘇里江至越南北部、臺灣島和日本列島。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東北、四川、華南以及臺灣島,有6個梅花鹿亞種,其中山西亞種、華北亞種和臺灣亞種在野外已經滅絕。野生梅花鹿數量非常稀少,在中國屬一級保護動物。
一到冬季人們就會發現梅花鹿的梅花白斑消失了,這是因為梅花鹿的毛色和大多數動物一樣會隨著季節而變化。隨著天氣一天一天的變涼,動物們就會換上厚厚的、密密的絨毛,梅花鹿也一樣。梅花鹿一年換兩次毛,從冬毛換成夏毛的時候,身體上一部分毛的白色素特別多,因此就形成了白色的毛。由於夏毛呈紅棕色或者暗灰褐色且整個身上的毛都比較薄,這些白色毛形成的斑就特別的明顯,所以大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像梅花一樣的花紋。由夏毛換冬毛時,因為白色毛減少了,而且整個身上的毛底色呈煙褐色,冬毛又長又厚又密,所以梅花也就顯得模糊了。
雌鹿是沒有鹿角的,雄鹿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常被誤以為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每年4月,雄鹿的老鹿角就會脫落,新鹿角開始生長。新生的鹿角表面,由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包裹著,皮裡密佈著血管。進入9月時,鹿角開始逐漸骨化,表皮徹底脫落,硬而光滑的鹿角完全露出。
長梅花的不止梅花鹿
野外還有一種常見的鹿和梅花鹿十分相似,那就是黇(tiān)鹿。野生黇鹿原生分佈區域是兩河流域和地中海地區,上流社會對於獵鹿的偏好,使得黇鹿的擴散到澳洲、南北美和非洲等許多地區。出於隱藏自己的需求,絕大多數鹿在行動能力有限的幼年時期,都會出現各類花紋毛色作為保護色,大多數在成年之後就會褪去。但少部分鹿直到成年身上依然會帶有花紋,梅花鹿和黇鹿都是如此。黇鹿和梅花鹿體態相似,尤其是它們身上都有梅花形的白色斑點。想要區分它們就要十分仔細地尋找這些細節。
體型
黇鹿是一種體型相對較小的鹿,它的雄性體長140~160釐米,肩高90~100釐米,體重55~70千克;母黇鹿略小,體長130~150釐米,肩高75~85釐米,體重 40~45千克。梅花鹿則大了一圈,體重更是達到了黇鹿的近2倍。
鹿角
黇鹿(左)與梅花鹿(右)
黇鹿和梅花鹿都是隻有雄鹿才有鹿角。它們的角都有多個分叉,但是區別明顯。黇鹿的角上部扁平或呈掌狀;梅花鹿的角則呈標準的樹枝狀。
在鹿角脫落的冬季,或者面對不長角的母鹿的時候,則可以從尾巴和面板的毛色來區別:
尾巴
黇鹿屁股上的“黑括號”與梅花鹿的“幾”字
黇鹿和梅花鹿的尾巴都很短,不過黇鹿的尾巴要稍長於梅花鹿的尾巴。不過沒有對比很難區分,兩者的顯著區別在於臀部。黇鹿的臀部兩側的毛各有一條弧形的黑紋,整體看起來就如同一個加粗的黑括號包住了尾巴,而梅花鹿的屁股毛色則主要是上黑下白,白色部分兩側的黑邊底部略向外擴張,像一個幾字。黇鹿夏天皮毛呈棕黃色,有白色斑點,冬天變成有灰黑色的斑紋,下腹部為白色。梅花鹿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慄紅色,冬季體毛呈煙褐色。
叫聲
黇鹿
梅花鹿的叫聲和黇鹿的叫聲(兩者都主要指雄性的叫聲)區別很大,梅花鹿的叫聲高亢嘹亮,聲音悠長圓潤,黇鹿的叫聲低沉渾厚,聲音短促有力。對於黇鹿來說,奪取配偶的第一工具恐怕不是鹿角,而是雄鹿的叫聲。與其他鹿不同,黇鹿求偶的過程被稱為“聚群求偶表演”。在求偶區域內,許多頭雄性黇鹿頻繁地鳴叫,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鳴叫3000次。無論是在附近的雌鹿,還是處於競爭狀態的雄鹿,都可以透過這些聲音判斷出這頭鹿的身體狀態。
白化黇鹿
此外,黇鹿還有黑化和白化等多個變種,而梅花鹿的變種則較為少見。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