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八百里沃野,孕育了無數個文明,可你知道關中的北大門竟然是在寧夏境內嗎?
離開陝西,進入甘肅,我們很明顯地感覺到雖然人已經進入了甘肅,但聽到的仍舊是陝西話,能看到最多的還是很有陝西特色的美食。
一路往西走,慶陽、平涼都是如此。在平涼吃了一碗特色羊肉泡之後,便踏上了尋找蕭關的路程。
不一會山勢變得起伏,從甘肅也進入了寧夏境內。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六盤山了,六盤山是寧夏南部一條重要山脈,這裡平均海拔比賀蘭山還要高,又是涇河與渭河的分水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到了十月底這個季節六盤山上早已秋意盎然,一片片紅葉點綴著山間的色彩,路邊時不時出現的白色痕跡證明這裡早已下過了今年的初雪,陰沉的天空、寒冷的北風更加讓我覺得有了一種邊塞的味道。
果不其然,沒走多遠,在兩條河谷的交匯處,突然間地勢變得平坦,蕭關就到了。
蕭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是北出長安的第一關,雖然地處寧夏但這裡依舊是關中的北大門。絲綢之路從這裡蜿蜒向西,東西方文明曾經也在這裡匯聚,多民族、多文化在這裡融合。古人對蕭關這個地方更是有著數不清的詩詞情懷。
蕭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時期,戰國秦長城由西而東,橫跨環江,越過蕭關故道,沿河設塞,築城建關,建在此交叉點上的蕭關,即是在長城上建的關口,也是長城史上最早的關隘之一,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其實蕭關也是隨著歷史的程序發展而經歷過遷址,據資料記載,在慶陽的環縣一帶也曾有過屬於蕭關的記載和崢嶸故事。秦、漢、唐……因為時代的變幻,北部少數民族也發生著變化,他們選擇攻略中原的路線也大不相同,所以關口發生變化就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
但相同的是每一個關口的建造都與地形密切相關,關口配合山勢、水勢共同構建出一道完整的防禦體系,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地段,我們從天空俯瞰,這裡雖然不是懸崖絕壁,卻也稱的上險峻雄奇。除了山勢的配合外,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有了山和水的配合外還有人為的防禦措施。
而看一個關口必不可少還要看的就是古代配套關口所修建的人為防禦工事,這裡面也因為朝代不同而區別明顯,其中明代時期,軍堡就是一大特色。
在蕭關景區對面有一處古村落,這裡就是一座古堡,夯土的城牆圍繞起整個村子,這就是曾經屯兵的要塞,扼守住蕭關古道。除了古軍堡之外,還要看的就是蕭關兩側的山嶺,山嶺之上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和一座座醒目的烽燧。現在高出整個蕭關盡收眼底,往南的關中、往北的塞外有一點風吹草動都能一目瞭然。
這裡山上的城牆一段接著一段,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哪個年代的產物,但不論哪個年代蕭關都承載著重大的使命。秦漢時這裡是抵禦匈奴的最前線,唐代這裡又是攻襲吐蕃的第一線,到了宋代西夏和宋在此僵持數十年,明代又是北部邊疆的重要一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蕭關卻如磐石一般守護著中原大地。
在蕭關,有的人一駐守就從黑髮熬到了白髮,有了今未部曲盡,白首過蕭關的感嘆。在蕭關也有全民皆兵共同抵禦外敵的感嘆,一句兒童能探火,婦女能縫旗。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蕭關還有杜甫看到安史之亂終被平定喜極而吟唱蕭關隴水入官軍,青海黃河卷塞雲。同樣是在蕭關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戶在燕然的千古名句。
如今的蕭關崢嶸早已不在,但這種情懷,我想只有身臨其境到了這裡才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