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聞Knews記者 張一葦
2021-11-17 17:09
11月16日,中美兩位國家元首舉行了影片會晤,這不但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一件大事,也是中日美三角框架下地域外交的一件大事,更是國際社會的一件大事。
正是因為這樣,日本的政界、媒體對此非常重視,給予了溫度有所不同的積極評論。
在政界方面,11月16日的記者會見上,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針對中美元首影片會晤表示:“這是第三國的會談,請允許我不做過多評論。”
《讀賣新聞》政治部一位資深記者告訴我:日本內閣官房長官這番評論,顯然是為了避免“禍從口出”,他不公開稱讚這次會談的背後,就意味著日本對中美兩個大國都有不滿。
對中國的不滿,那依然是老套的、或者說“套路”的。對美國的不滿,則是認為拜登總統又搞了一次“越頂外交”。
50多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松事先沒有與日本方面做任何溝通,前往中國打開了中美交流的大門,導致日本事後在中日關係上處處被動不已。這次,拜登總統又是這樣,不惜與中方元首克服困難,舉行影片會晤,讓日本產生了失落感、焦慮感、彷徨感。
在日本媒體方面,六大主流報社,一方面,是駐北京記者、駐華盛頓記者以及自身政治部、國際部記者寫出大量、大篇幅的佔有重要版面的報道,另一方面是都刊發了社論。
《讀賣新聞》強調,這次會談目的是要“迴避衝突”;
《朝日新聞》強調,這次會談顯示出中美要探求一條比對抗更重要的妥協道路;
《產經新聞》在社論中特別提到兩點,第一點是拜登總統在峰會開始表示,“兩國元首都有迴避美中衝突的責任”;第二點是拜登總統明確表示“遵守‘一箇中國’的政策。”應該說,這次《產經新聞》畫重點還是相當準確的。
《日本經濟新聞》則發表了題為《迴避衝突的美中元首應該繼續對話》。
《每日新聞》社論的題目沒有自己的創意,題為《迴避衝突的對話應該繼續》,但這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媒體的共同心聲。
《東京新聞》社論的題目也是《迴避衝突的對話還應該更多》。
從日本媒體的這些評論來看,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他們都意識到了中美兩個世界上的大國都是不願意對立、不願意衝突、都是有能力透過雙方的努力來解決兩國關係問題的。
更為關鍵的是,美國在與中國進行對立甚至對抗的時候,總是不惜拉上歐洲和日澳這樣的盟國,似乎要顯示自己圈子有多麼大,打手有多麼多;而美國在與中國緩和關係的時候,從來是把歐洲以及日澳這樣的朋友晾在一邊的。
這些朋友內心不可能不產生一種“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悲涼感,那種所謂同盟國間的信任度也勢必產生新的裂痕。
這個時候,人們或許能夠重新體會那句名言:“外交,就是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
對那些跟在美國屁股後面搖旗吶喊、窮追不捨的盟國,這個時候用“向隅而泣”來形容,可能還為時過早,但他們應該知道,喪失中國的信任後必然給自己帶來各種損失。
這個時候,反省比後悔更重要。
文/蔣豐
影片編輯/七字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