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出任過教育部副部長的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上個世紀便反覆強調——比起上好的學校,父母的養育、家庭的環境,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更大。
葉聖陶有三個兒女,雖身為名人之後,他們卻都沒上過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兩個兒子甚至連大學的門都沒進過……
即便如此,這三個孩子仍舊紛紛成為優秀的作家、編輯家和翻譯家,這與葉聖陶先生智慧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在家長們紛紛因“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大學沒未來”而焦慮的當下,不妨來看看這幾個成長為棟樑之才的孩子,經歷了怎樣的童年。
葉聖陶先生
不要背上包袱
如今有很多父母,總為兒女入學擔憂,為了能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做父母的傷透了腦筋,搞得筋疲力盡。
剛做父親時的葉聖陶,也擔憂過。
因為自己是小學教員出身,葉聖陶對當時小學什麼情況心裡門兒清,覺得像樣的小學實在太少,他擔心孩子到了上學年齡會無處可去。
對子女教育的焦慮,看來古今聖賢都逃不過。
可最後,他卻放下包袱,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了普通學校,一點不覺得勉強,因為葉聖陶想通了一個問題:
“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學才把兒女送去,這無異於把孩子看作特別柔弱的花草,要把他們藏在裝著暖氣管的玻璃花房裡。”
葉聖陶(右)與兒子葉至善
葉至善在小學時還曾因學習成績不佳留過三回級;後來努力考取了一所以學風嚴格、學生成績優異而聞名的省立中學。
葉至善在這所學校讀了一年,因為有4門功課不及格,又要留級。
剛進中學就留級,至善非常難過,面對那些不及格的成績單和母親關心則亂的嘮叨,葉至善忍不住哭了起來。
父親葉聖陶卻把成績先放一邊,沒有定下結論說“你還要好好努力啊,這樣下去不行”。
他了解兒子,至善最不願意死記硬背,特別是國文和英文,考試時要默寫整段甚至整篇課文,孩子不願死記硬背,當然會考不及格。
再結合平時跟兒子的對話,葉聖陶能感覺到兒子表達能力不弱,知識面也不窄,所以單以成績論英雄,實在沒道理;這樣的學習環境,不適合葉至善。
“不要哭,也不要背上思想包袱,還是再換個學校吧。”
綜合細緻的分析,反覆謹慎地思考,到孩子面前,葉聖陶卻只這樣淡淡說了一句,彷彿不及格、留級、轉學並不是多重要的事兒,也不是你不好,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再正常普通不過。
從語言到態度,葉聖陶都完完全全沒有給兒子施加壓力,只是自己私下用功給兒子挑選了一所更適合的學校。
這所學校和葉至善原先上的優秀中學完全不同,葉至善進了這所學校,有了明顯的轉變,對學習感到有興趣了,也不用整天在做練習題和做作業上花多少工夫,有足夠的時間看課外書,還能騰出時間唱歌、吹口琴……
全面充分了解孩子,
追求適合而非最好,
不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這是葉聖陶在家庭教育中的第一大智慧。
“無字書”的智慧
轉學後的葉至善不再苦悶了,興趣也變廣,葉聖陶很高興,又鼓勵他說:“這很好,以後還要多讀沒有字的書。”
所謂“沒有字的書”,就是透過觀察、實踐、思考,向社會和自然學習知識和技能。
葉聖陶的孫女葉小沫分享過一件事。
小學六年級的暑假,她和表姐一起旅行,那是兩個小姑娘第一次離開大人結伴遠行。
回來後,爺爺葉聖陶喋喋不休問了小沫一連串的問題:
“坐的是哪條鐵路線上的火車?”
“先後經過了哪些省份、哪些城市?”
“有沒有發現南方土地的顏色與北方的不同?”
“北方地裡種的什麼,南方地裡種的什麼,莊稼長得好不好?”
“有沒有看見什麼可以記下來的人和事?”
……
最後還說:“如果你們願意寫出來,我也很願意看一看。”
那時候葉小沫只當是爺爺在和自己聊天,後來想想,爺爺其實在給自己上地理課,同時不著痕跡地啟發自己去觀察和記錄細節。
“非常生動也非常深刻。”葉聖陶這堂課直到幾十年後仍然被孫女葉小沫記著。
葉聖陶和孫女葉小沫合影
“有用的知識不只是在課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書裡,而是在社會中,在生活中。”
“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一所房屋,一個車伕,都有詩意”
和孩子聊聊見聞,分享感受,把教育融入進生活,就像聊天一樣輕鬆自然。
“不教”孩子寫作文
身為作家,葉聖陶對孩子的寫作自然是極為上心的,可葉至善介紹小時候父親是怎樣教他作文時,卻用了“不教”這樣的字眼。
因為,父親真的從不教他們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只是書架上的書讓孩子們隨便拿,想寫什麼也可以隨意寫一些:花草蟲魚,路徑山巒,放風箏,鬥蟋蟀,聽人唱戲,看人對罵……均可收於筆下。
葉聖陶和他的三位子女
吃罷晚飯,點上油燈,葉聖陶會專門抽出時間,坐下來看看孩子們的文章。
他先不說要怎麼改,而是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你也想,我也想,老父親也跟著一起想,不一會就出來了好幾種修改方法。
經過掂量比較,選擇最好的一種,然後修改定稿。
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互相挑錯,比誰寫得更好;文中出現了可笑的謬誤,大家也一起笑成一團。
即便葉聖陶要對孩子的作文進行修改,也是商量著來的:
“這裡把詞兒換一下,是不是好些?”
“這裡我看不明白,你是如何想的?”
“我們一起想想,怎麼才能把這個意思表達明白?怎樣寫更好?”
……
孩子們的原稿好像從鄉間採回來的野花,插在瓶子裡篷篷鬆鬆的一大把,經過父親帶領著梳理修剪,像個樣子了。
你看,這是一種多好的學習氛圍,其中有指導,有點撥,有熱烈討論,有激烈競賽。
葉家父子圍桌改稿這動人的場景,讓著名學者宋雲杉忍不住感慨道:
“我們試閉目想想,這是一個何等美滿的家庭。在這種家庭環境裡面,學習寫作,進步一定是很快的,小墨(葉至善小名)他們是幸福的”
有心無痕,葉聖陶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教中有教,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啟發培養孩子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孩子自發成長,從沒有強制、苛求。
讓葉聖陶不高興的事
認識葉聖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待人接物謙遜有禮,對待孩子尊重慈愛的老人家。
這樣一個性情平和豁達的人,也生過幾回氣。
那時候,葉聖陶還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員。
某日,省視學來校視察,轉了幾分鐘就走了,腳都沒站穩,什麼都不看。
葉聖陶不高興了:您這是視察了個神馬?
又一日,縣教育部門要開辦展覽會,各學校臨時拼湊,紛紛作假。
葉聖陶工作的學校為了保護花草,禁止學生入園。葉聖陶又不高興:“學生不能親近自然,即使沒有一花一葉損壞,又有何用?”
葉聖陶和來訪的孩子們
後來,葉聖陶來到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成為茅盾、巴金、戴望舒等著名作家的伯樂。
也就在這時候,他注意到了市面上兒童讀物的種種弊端:
“兒童的世界裡,除了勸善教孝賞善罰惡的說教外,從沒有適合兒童特點之讀物。”
葉聖陶再次不高興,他認為現代教育要培養出自由的人,不能再以聖賢經傳為教,也不能以此為幌子,把受教育者趕上利祿之途。
於是他開始致力於為孩子們編寫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氣息的課文。
那首《小小的船》,至今仍是課本中的經典詩歌:
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我在小小的船裡坐,
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短短四行,淺顯易懂,意境卻不枯燥,把一代代孩子小小的童心,從刻板說教的課堂,帶向那遙遠神秘的夜空,激發孩子們對星空和宇宙的想象及興趣。
1981年,已經87歲,一生把孩子當朋友,時刻為孩子著想的葉聖陶,又不高興了一次。
兒子給葉聖陶唸了雜誌上刊載的一篇《來自中學生的呼籲》。
葉聖陶聽罷心急如焚,當晚就寫下《我呼籲》一文,呼籲社會各方面都來關注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的嚴重後果。
“高中畢業生只有一小部分能進大學,這個情況在本世紀內大概不會有多大改變。所以孩子進不了大學,千萬不要責備他們,把孩子逼壞了,甚至逼死了,那就成為畢生的遺憾了。”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樣的呼籲依然有生命力,仍舊有那麼多人為培養子女成才,爭名校、爭好成績,卻爭廢了孩子的內驅力、爭輸了親子關係、爭掉了孩子的生命力……
葉聖陶先生如果知道了,大概又得著急上火不高興吧。
先有人,才有教育
“想想當年爺爺和爸爸是怎麼對待我們的,再看看現在很苦、很累,被升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們,我很慶幸自己能有一個快樂、無拘無束、自由的童年。”
心疼如今大多數孩子們的處境,葉小沫這樣感慨道。
教育是附麗於人而後顯出它的作用,離開了人,教育還有什麼用呢?
父母愛自己的子女,喜歡給他們吃肥美的食物,穿溫厚的衣服,這固然不錯。
而被看見、被尊重,才是古往今來每個孩子都無比稀罕的東西。
不論是葉聖陶,還是其他許多我們分享過的動人教育故事裡,總能找到這兩樣東西。
有了它們,方能解除孩子心靈的飢餓與寒冷,然後,才能有教育。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傳送“轉載”。
參考資料:
《如果我當教師》 作者:葉聖陶
《中華家教》2015年第1期52-53《葉聖陶的“教”與“不教”》 作者:丁思穎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葉聖陶的故事》 作者:徐魯
光明日報《葉聖陶: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 作者:葉小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