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是國際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要知道,肺癌現在依舊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昨天,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舉辦的“國際肺癌日”主題科普活動暨病友交流會上,眾多肺癌術後的病友不約而同提到了一個詞:針刺麻醉。可這和肺癌又有什麼聯絡呢?
38歲的“工作狂人”虞先生首先講起了自己的故事。今年7月,虞先生體檢時無意發現在右下肺有一個直徑2釐米左右的結節,經消炎治療後結節雖有消散跡象但仍呈高密度,胸部增強CT見結節有強化表現,外院專家建議手術明確診斷後指導後續治療。
對於手術,虞先生倒也不怵。可他卻想起了親戚曾進行過氣管插管全麻手術,反應很大,術後恢復了好長時間。虞先生從事報關工作,防疫期間自線上報關平臺開設以來,作為單位業務骨幹,他每天要處理大量的業務。一邊是健康,一邊是工作,身處兩難境地的虞先生想尋求更快速、更安全的術後康復方法。直到一天,“針刺麻醉”映入了他眼簾。
“我讓你術後就能馬上工作。”對於岳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陳彤宇的保證,虞先生多少有些不信。就在這個月10日,在充分評估虞先生病情、完善各項檢查後,陳彤宇為他實行現代針刺麻醉無氣管插管單孔胸腔鏡右下肺葉切除術。
不到一小時,虞先生在手術檯上醒來。“我才睡了一覺手術結束啦?”他自言自語。面對醫生的提問,他回答流利,無頭暈、噁心感,自行走回了病房;當天就可自行飲水、進食、如廁了。第二天,查房的陳彤宇見到在病床上使用膝上型電腦處理工作的虞先生,兩人會心一笑。
陳彤宇告訴記者,胸腔鏡下肺切除術是目前治療肺癌、支氣管擴張、炎性假瘤及肺大泡等肺部疾病的常用術式。不過,胸腔鏡手術一般需要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下進行,存在術後急慢性疼痛及免疫功能抑制等併發症,阻礙術後快速康復等,是典型的“小手術、大麻醉”。
“大麻醉”能不能變成“小麻醉”?岳陽醫院院長周嘉領銜的心胸外科團隊,一直在努力,而著手點正是“針刺麻醉”——用現代針刺麻醉技術開展無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在保證手術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讓“微創”變成“超微創”。
陳彤宇說,近年來,專家們不斷改進針刺麻醉技術,嘗試術前針刺鎮靜介入,術中最佳化麻醉藥進入途徑,並使麻醉藥量更精準,從而減少副反應。如今,大量循證研究已經證實:術中患者無氣管插管,減少了70%-80%的麻醉鎮痛藥物使用,醫生不使用肌松藥,有效改善了患者肺通氣狀態,實現了臟器保護;術後,患者急慢性疼痛明顯減輕,併發症大大減少,患者住院天數縮短、醫療費用降低,實現快速康復。這一成果也獲得了2020年度上海中西醫結合科學技術一等獎。
記者瞭解到,岳陽醫院每年完成約300例胸外科手術,其中七到八成患者都用上了針刺麻醉,患者年齡最大的近80歲。“胸腔內緻密粘連、氣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及病種,手術耗時較長、BMI>28等情況,是不適合開展針刺麻醉術的。”陳彤宇補充道。
據悉,團隊提出的“基於現代針刺麻醉技術應用於肺切除術圍手術期加速康復”的新理念已在中國20多個省市推廣,為更多手術患者的康復“提速”。同時,團隊每年透過國家級繼續教育專案培訓,使這項技術輻射至長三角地區,有效提升肺切除術臨床診療效果。
“肺癌本可治,重在早發現!”陳彤宇再次強調,肺結節、早期肺癌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因此定期體檢非常重要。藉助CT等檢查可以發現早期甚至超早期腫瘤。透過早預防、早干預、早治療等手段完全可以避免或延緩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手術切除的範圍明顯縮小,治癒效果更好,恢復更快。千萬不要因“談癌色變”錯過治療最佳時機。
新民晚報記者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