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來,美國已經日漸明確地把中國視為維持其世界霸權最大的對手。
從奧巴馬政府時代的重返亞太到亞太再平衡戰略,再到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印太戰略、全面脫鉤與極限施壓,最終演變成拜登政府推行的全面競爭。
變的是美國政客的話術,不變的是打壓和遏制中國崛起的決心。
而在決心以外,美國的手段同樣豐富。
外交挑釁、內政干預、科技脫鉤、關稅大戰、匯率操縱指控、人才交流凍結、西方聯合施壓都已經是家常便飯,但僅僅是這些都無法真正挑動最後的紅線,那就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華盛頓的政客和官僚非常清楚,即使自己在海外就新疆、西藏和香港“問題”鬧得沸反盈天,也無法真正影響中國對這些地區牢固的掌控,唯有臺灣問題才是撬動中國紅線的唯一政策抓手,也是逼迫中國走向另一場戰爭的可選手段。
如果真的發生戰爭,即使美國決定不進行軍事幹涉,也將動員全世界國家一起孤立中國,這將對中國的外向型經濟造成打擊。
而如果美國決定介入臺海戰爭,解放軍又有什麼絕對優勢能拒美軍於國門之外?這4個方面美軍做不到。
一.解放軍的反艦導彈,將是擊敗美軍的關鍵性力量
1995年5月,克林頓政府突然宣佈將允許李登輝以私人身份訪問美國並參加康奈爾大學的畢業典禮。
李登輝在美國的五天時間裡,不斷散佈臺灣獨立的謬論,並極力爭取美國國內反華勢力的支援。
為做出反擊,解放軍從這一年7月一直到第二年3月大批次的向臺灣方向試射導彈並進行兩棲登陸演練。
基層官兵群情激憤、厲兵秣馬甚至立下軍令狀。美國見狀不妙,先後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多艘宙斯盾艦和核潛艇幫助“臺軍”展開所謂“協防”。
受到這一次臺海危機的影響,解放軍決心對海空力量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改造的重點包括了新一代戰鬥機研發、航母的引進與建設、反艦彈道導彈的升級、自主衛星定位系統的研發等等。
這其中,反艦彈道導彈是我國應對臺海危機中美軍介入的重要軍事力量。
特別是東風21和東風26反航母彈道導彈的服役,使得我軍在面對美軍航母時擁有了可靠的反制措施。
美國軍方、智庫和輿論也給予這些彈道導彈以足夠的關注,甚至超過了打到美國全境的東風31新型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
按照美軍分析人員看法,如果中國裝備了反航母彈道導彈,就能夠迫使美軍航母戰鬥群與解放軍保持更遠的距離。
一旦海峽兩岸之間爆發戰爭,將徹底顛覆美國協防颱灣的戰略。
美國軍方經過多番戰棋推演後認為,反航母彈道導彈是一種“不對稱武器”,因為航母戰鬥群可對更具傳統色彩的潛艇或轟炸機進行還擊,但對彈道導彈沒有足夠的直接防禦手段,特別是在遭到多枚彈道導彈同時攻擊時。
美國前駐華武官、退役海軍少將埃裡克·麥克瓦登說,這種導彈代表的能力是,它會讓美國在向西太平洋地區特別是中國近海派遣航母戰鬥群的問題上三思而後行。
因此,無論怎樣高估反艦導彈的重要作用都不為過。
二.解放軍的近海防禦能力,將是美軍闖入美國人所謂的第一島鏈的噩夢
美國自從冷戰結束後就日復一日地長期在國際上推銷和渲染中國威脅論,但中國的海軍和海防建設究竟威脅了誰,恐怕美國心中最是清楚。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解放軍海軍的建設就以近海防禦作為主要的戰略目標,甚至因此一度被詬病為和美國的藍水海軍相對應的“黃水海軍“。
筆者認為,這樣的海軍和海防戰略恰恰反映了我國從不當頭、永不稱霸的發展戰略和莊嚴承諾。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首先要解決的始終是國內的發展問題,而非像美國一樣在國境線以外惹是生非。
解放軍海軍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面臨著帝國主義軍艦在中國近海的恣意妄為,因此建國後即樹立了“近岸防禦”戰略。
長期主政海軍的蕭勁光大將主持建設了一支守衛近岸的輕型艦艇部隊,“只建輕艦,不造重艦”。
改革開放後,劉華清在執掌海軍期間提出了“近海防禦“戰略,仍未超出以積極防禦為主要作戰理念的框架。
但是相比於近岸,近海防禦戰略將作戰範圍擴大為包括了黃海、東海、南海、南沙和臺灣、沖繩島鏈內外海域。
解放軍在過去四十年當中,由於長期經營海岸和近海防禦,因此解放軍積累了豐富的近海作戰經驗。
透過海陸統籌、攻防協調能力的建設,美軍已無任何把握再同七十年前一樣,將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直接干預解放軍的行動。
2015年《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明確指出: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
在作戰力量體系上,解放軍強調構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戰力量體系,以提高綜合防禦與作戰能力。
在海洋戰場體系建設上,強調構建海軍兵力駐屯體系、作戰指揮體系、防禦體系和後方保障體系四位一體。
新的作戰力量體系和海洋戰場體系的構建保證瞭解放軍不僅能夠做好禦敵於國門之外,同時還能給第一島鏈外的美軍造成殺傷,起到動搖美軍整個西太平洋指揮體系作用。
我們同樣也可以借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對解放軍海軍的實力一探究竟。
該報告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擁有355艘艦艇,其中大型水面戰鬥艦有145艘。
海軍還計劃在未來4年內將全部艦艇數量擴大至420艘,到2030年則預計將有460艘艦艇,其數量的增長大部分將來自主要水面戰鬥艦。
該報告還指出,這355艘艦艇包括“主力水面戰鬥艦、潛艇、航空母艦、遠洋兩棲艦、水雷戰艦和輔助艦”,但不包括85艘攜帶反艦導彈的巡防艦和巡邏艇。
美國海軍協會甚至為此驚呼,中國現在已經擁有了世界規模最大的海軍。
三.中國的製造業能力,是解放軍身後最大的支柱
人類發展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軍事力量的發展就開始在本質上取決於經濟特別是工業實力和科技實力的進步。
沒有強大的工業能力和製造業能力,就無從談起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
如果說一戰仍然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海戰術、塹壕壁壘作戰的前工業化戰爭,僅僅是出現了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性武器的話,那麼二戰可以說是真正將工業直接推向了戰場。工業從此不再只意味著後勤,也同樣意味著前線。
這一點貫穿整個二戰的始終。
德國對蘇聯西部的入侵的根本意圖在於徹底毀壞蘇聯的工業,從而使其喪失抵抗能力。
山本五十六同樣是由於深明美國極其強大的工業,因此長期反對與美國開戰。
清朝陳澹然有一句話叫做: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
美國當時的鋼產量是日本的六倍、煤炭產量是七倍、汽車產量是八十倍,石油產量日本則是基本掛零。
正是因為日本國內的瘋狂氛圍導致理性的意見被完全壓制,因此冒失開戰只能在珍珠港取得一城一地的勝利,無論這種一時的勝利有多輝煌,最終註定還是要被美國的工業吊打。
如今,中國已經連續十一年成為世界工業總產值第一的國家。
從2012年到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0.9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佔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全國共327萬家製造業企業吸納了1.05億人就業,佔總就業人數的27.3%,也位居全國各行業之首。
其次,我國工業體系在全球範圍內而言最為完備,並且大部分細分產業門類的產能極其龐大,位居全球領先地位。
我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再次,體現為產品競爭力強。目前,我國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慧手機、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訊裝置、工程機械、高鐵等一大批高階品牌走向世界,製造業不斷向高階躍升。
與傳統印象中,我國僅僅在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等汙染嚴重、技術含量較低的重化工業中佔據優勢的時代,已然換了天地。
在這樣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之下,解放軍當然有能力實現從過去節衣縮食、精打細算地使用炮彈、裝備到現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正如同近期上映的電影《長津湖》所展示的那樣。
七十年前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將士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實現了阻遏美帝國主義於國門之外的偉業,創造了世界歷史上屬於輕步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力奇蹟,相反的,美軍則在1951年8月的983高地戰鬥中創造出了範弗利特彈藥量這樣的工業奇蹟。
如今七十年過去了,中國的製造業有能力裝備好我們的子弟兵,有實力打造具備全球領先科技含量的武器,更有底氣向任何敢於來犯的敵人大聲說不。
四.軍事的根本是政治,政治的根本在民心
《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曾寫道,“戰爭無非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毛主席在贊同這句話的同時,將戰爭理論推向了一個更符合中國國情的高度,那就是戰爭的根本在於民心。
政治則是軍事和民心之間的一種介質和轉換器,民心的向背透過政治支援表現出來,政治支援最終將要反映到軍事鬥爭的結果當中去。
這就是人民戰爭理論的實質內容,按照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的描述,則是“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臺海相隔已經有七十多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兩岸都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都是世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值得仿效的榜樣。
但眾所周知,尋求發展方向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為了實現國際體系內的階級躍遷,所付出的種種代價必不可少,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現代化過程中兩岸不同的政治運動、經濟運轉所形成的差異。
但無論如何,就算政治、經濟乃至文化上都走向了差異化的道路,兩岸之間的血緣是無法切斷的。
臺灣所謂四大民系中,有閩南、客家和外省三部分都直接來源於大陸,對於中國人來說,祖籍所在,憂思難忘。
如果有人認為,事隔多年後兩岸血親關係正在逐漸淡漠,甚至在將來消弭於無形時,那麼他們可能忘了,臺灣目前僅僅是因婚姻原因到臺灣地區定居的陸配群體就有四十多萬人,新冠疫情爆發前兩岸自由行人數也長期每年保持在一百萬以上,如此龐大的規模恰恰是民心所在的印證。
不管民進黨當局和綠營如何鼓吹所謂“臺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民心”才有資格決定臺灣的未來,默不作聲的大多數才是民心的根本。
絕大部分大陸民眾和臺灣民眾都希望臺灣海峽能夠和平,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如果美軍強行要介入臺海戰爭的話,那就真正首先實現了海峽兩岸民心意志的統一。
“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普遍意識到,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這句在尼克松訪華時簽署在中美《上海公報》上的話,或許必須要等到美國人流血的那一天才想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