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9月23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對外宣佈獨立,以《古蘭經》為憲法基準、以阿拉伯語為國語,是全球第一個由憲法承認的伊斯蘭國家,也是第一個把宗教經書當成憲法的國家。
在獨立後的前70年裡,沙特摒棄穆斯林相對保守的對外態度,一反常態的主動融入世俗文明,在石油與礦產開採帶來大量收益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與國際貿易的合作,從而打造出21世紀的現代化國家。
沙特嚮導阿布說:“這一切都歸功於《古蘭經》,穆斯林只要跟著指示就能得到幸福”。
但我更感興趣的,卻是以《古蘭經》為基準的沙特《治國基本法》,這部經過十多次修撰的憲法,直至1992年才蓋棺定論:“一切與基本法不符的條令都必須修改直至相符,否則作廢”,而基本法也不僅僅是《古蘭經》,還有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編撰的《聖訓》。
按照憲法規定,沙特王國實行絕對君主統治制度,由沙特家族繼承人接管統治權,並依照伊斯蘭教法來和平、協商的治理國家。基本法全文共有83條,與伊斯蘭教有直接關係的就有27條,最有意思的是第44條“國王有權仲裁司法、行政與監管機構做出的判斷”、第46條“司法獨立,法官不受伊斯蘭教法以外的任何約束”,以及第52條“王室有權任命和罷免法官”。
這部憲法與中東亂如麻絮的歷史有關,使得沙特生活出現很多無端的限制,再加上極力否認“旅遊國家”的標籤,更使得這個“中東老大”神秘感十足。作為外來者,大部分遊客只能透過短時間的遊覽來管中窺豹,例如首都利雅得的王國大廈與費薩爾塔。
沙特首都利雅得面積近兩千平方公里,人口約800萬,是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人口增長最快的沙漠城市,也是最受外國移民青睞的中東城市。但在1940年前,利雅得還只是一座與世隔絕的沙漠小鎮,如今卻被列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和外交中心之一,共有112個國家在此設立使館、銀行、保險公司以及房地產等等機構與企業。
按照柯本氣候分類,利雅得屬於炎熱沙漠氣候,每年夏季漫長且酷熱,八月平均高溫為43.6℃,3-5月期間常有能見度低於10米的沙塵暴。所以,利雅得生活成本相當高昂,日用物價比歐洲平均水平高出50-80%,生鮮蔬果等價格通常高出2-3倍。
以沙特嚮導一家四口為例,每月支出最低2萬元(人民幣),如果租房還得加上3000左右的房租(市郊單房公寓)。
利雅得最引人注目的標誌性建築有兩座,一是佔地9.4萬平米、耗資36億元的王國大廈,高311米,內設酒店、辦公樓、銀行、會議中心、金融交易所,以及全球最豪華的購物中心等等;第二是法沙利亞中心,因歸屬親王費薩爾而得名費薩爾塔,2000年竣工之初就被譽為“中東最有價值的商業中心”。
沙特民間盛傳費薩爾親王在文學詩歌方面的造詣極高,因此費薩爾塔的建築風格也被融入更多的藝術感,再加上費薩爾塔有兩座觀景平臺對外開放,一座完全露天(門票63里亞爾,約107元),另一座在頂樓餐廳(消費即可),相對於金碧輝煌的王國大廈,遊客們更喜歡費薩爾塔。
沙特嚮導說:在利雅得只能看到表面的富麗堂皇,富有的物質卻取代不了兩座“聖城”的地位。
所謂的兩座“聖城”就是麥加和麥地那,前者是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有著“萬城之母”的穆斯林傳說,後者則是穆罕默德的埋葬地,是穆斯林世界第二“聖城”。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創教初期被孤立排斥13年,不得不帶著70名信徒遷往麥地那,只用了5年時間就全面掌控麥地那局勢,於公元628年帶著麥地那信徒前往麥加朝覲,憑著如日中天的威望與個人魅力促成麥加“三教七部”統一,此舉被伊斯蘭教列為“五大功勞”之一。
麥加位於沙特西部的塞拉特山谷中,佔地面積700多平方公里,人口將近200萬,因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與創教地而得名,其標誌性建築就是麥加大清真寺,又名禁寺。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沙特建國當天還宣佈麥加是“宗教之都”,從此,麥加這座沙特第四大城市再無工農業,幾乎全員都在為“朝覲業”服務(感興趣的留言評論,可單獨再寫一篇)。
按照沙特公佈的資料顯示,禁寺是“每個穆斯林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歷經40多位哈里發、蘇丹和國王的擴建,才有瞭如今全球最大清真寺、世界第八大建築的規模。
由於禁寺不允許非穆斯林入內,嚮導只能在寺外解說:禁寺在三任沙特國王的擴建下已達65萬平米建築面積,第一次擴建耗時18年,將奧斯曼時期修建的建築全部拆除,僅鋪設天花板和地板就耗時8年;第二次擴建花了23年,增加了副樓、露天祈禱區、18個大門、500根大理石柱,還有地暖、空調、自動扶梯和排水等設施;第三次於2008年至今,已耗資超過108億美元,據說完全竣工後至少有40萬平米祈禱區,可容納250萬人朝覲。
然而,禁寺擴建也引來很多考古學者的反對,尤其是諸多千年遺蹟在擴建中被毀,例如穆罕默德出生的房子被拆除改建為圖書館、穆罕默德創立的第一座伊斯蘭學校被夷為平地、1300年曆史的天蓬圓頂和1200年曆史的門廊等等。
麥地那清真寺又名先知寺,《古蘭經》有載:“先知寺最初是一片墓地,穆罕默德只花了7個月就建成長30米、寬35米的清真寺,以棕櫚樹為門柱、粘土和棕櫚葉為牆頂,設慈悲之門、加百列(聖經中的天使)之門和婦女之門”。
從原始設計來看,穆罕默德區別異教的初衷不言而喻,慈悲之門朝南,非穆斯林不得穿行(節假日可以),加百列之門朝西,異教徒、遊客均可使用,婦女之門朝東,專為女性開放。雖然擴建後的先知寺面積達1.6萬平米,可同時容納百萬人參觀朝覲,出入口也早已增至百處,但三大門的傳統仍然被延續至今。
1598年,奧斯曼蘇丹穆拉德親自為先知寺設計宣講臺,同時撥付重金將其擴建為5座大門、689個拱門、232根圓柱和474根方柱。在此基礎上,沙特又投入巨資修建十座104米高的宣禮塔、兩座露天庭院和電動太陽傘等設施,且將穆罕默德及其女兒與另外兩位“大賢”的陵墓全部遷至東南角。
經過多輪改建,先知寺的室內外可使用空間大幅增加,在朝覲氛圍中又增加了拜謁與遊覽的意義,僅每年接待的外國遊客就超過500萬人。
除此之外,第三座聲名遠播的水上清真寺位於沙特第二大城市吉達的紅海邊,與前兩座歷史悠久不同的是,水上清真寺建於1985年,底部由52根混凝土柱子支撐,總面積約2400平米,透過兩條固定通道錨定在岸邊。由於清真寺塗滿反光塗料,不同角度不同光線可折射出不同顏色,遠遠望去著實壯觀。
有趣的是,在沙特工作的印度人最喜歡來水上清真寺,除了齋月必至,每逢印度教節日期間也會跑來祈禱宣禮,為了區別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清真寺工作人員會盤問印度人的信仰,確認穆斯林後才會放行,以免“拜錯了神”。
對宗教文化不感興趣的人可以去參觀利雅得郊外的沙特老皇宮,也就是沙特家族第一次建國的首都與皇宮所在地,於1818年被奧斯曼帝國駐埃及總督摧毀,沙特第二次建國時曾考慮過重建這座首都,苦於當時未發現石油預算不足,只能任由其荒廢,等發現石油後才後悔不迭,大部分建築都已風化坍塌,如今為方便遊客參觀設定了部分廊橋通道,但一起風就會關閉。
利雅得南郊還有一座建於1865年的馬斯馬克堡,以粘土泥磚為主體結構,牆體厚達1.25米,曾爆發過沙特家族第三次建國的重要戰役,1995年被改建為博物館,展示有古董槍械、沙特家族服飾、沙漠農牧工具等等文物。
對沙特土豪建築有興趣的遊客,可別錯過吉達海岸邊的國王噴泉,據說法赫德國王對紅海情有獨鍾,可行宮卻因為安全因素考慮不能直接建在海上,於是把噴泉挪到海上,且要求噴泉高度必須全球最高,為了滿足國王想看就能看的要求,噴泉射速被限定在每小時350-375公里之間,啟動10秒就能看到噴泉成型。
在麥地那沙漠腹地,還有一座名為“穆斯林鋁石谷”的古堡遺蹟,《古蘭經》記載出自一支沙漠部落,因受“上神”懲罰而滅絕。但按照考古學家的研究,鋁石谷中不僅有多座岩石古堡,周邊巖體還散佈有大量洞穴、壁畫及金石銘文,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700多年,目前僅破譯出公元106年被併入羅馬行省的部分壁畫內容,再往前部分已陷入困局無法破解。
如果問沙特最令人難忘的景點,我的回答可能是“世界邊緣”,這是一座高達千餘米的片狀巖山體,大部分在過去數百萬年中被侵蝕而成懸崖,從利雅得出發約80公里抵達山體中部,再輾轉徒步約半個小時即可登上最近一座懸崖。
(紀實旅行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關注與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