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已經落下了帷幕,但是圍繞著本屆大會產生的話題卻沒有完全結束。據悉,就在大會進行到最後一天時,《格拉斯哥氣候協定》進入到了最終的表決階段,可是就在表決程式剛剛啟動之際,來自印度的代表就直接打斷了相關程序,並當眾表示希望對協定的條款內容進行修改,雖然現場與會的部分國家代表對於這一臨時舉動十分不滿,但是在經過短暫而又激烈的爭論後,協定的文字內容終於得到了修改,而修改的內容只是要求各國加速“逐步淘汰”煤炭,修改成“逐步減少”煤炭。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提出的修改要求得到了中美兩個大國,以及其他部分國家的支援。最終,《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在經過了漫長的談判後,得到了與會的近200個國家代表團的一致同意。
可是協定的透過並不意味著各方都對此感到滿意,尤其是對印度在最後階段的臨時起意,已經引起了大會主席阿洛克夏爾馬的不滿,夏爾馬在本月14號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中國和印度都需要向發展中國家做出解釋,為什麼在本屆氣候變化大會上堅決主張緩和按階段放棄煤炭。
不難看出,即便這場大會是以聯合國的名義舉辦,可實質上依舊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博弈。首先,當時支援印度立場的國家除了中國之外還有美國,但是唯有中國和印度被挑出來當靶子,就是因為中印是當今世界兩大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於傳統化石能源的需求極其旺盛。其次,所謂的“向發展中國家解釋”,無非就是把中印兩國置於發展中國家的對立面,在本屆大會開始之前,已經有部分島嶼國家極力呼籲,儘快透過一份具有雄心和執行力的氣候協定,來解決那些岌岌可危的小島國家。
因此夏爾馬身為大會主席說出這番話,就是希望向中印兩國施壓,雖然協定文字本身已經無法再次修改,但可以在事後要求中印做出更高標準的減排承諾。可問題在於,當夏爾馬身為大會主席,用“發展中國家正在面臨氣候威脅”來向中印施壓,本身就是在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切身利益。目前世界上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依然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挑戰,對於能源的需求不降反升,可是真正的可再生能源無論是成本還是相關技術,對於貧困的第三世界而言都是一堵難以逾越的高牆。
因此才有了“發達國家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的承諾,就是為了最大限度減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壓力。
可遺憾的是,這一承諾直到今天都沒能完全兌現,而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日益加劇,由於糧食歉收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發展中國家需要的資金也同樣水漲船高。當發達國家既不能提供必要的資金,又不願意免費向發展中國家開放相關技術時,迴歸傳統化石能源將是所有貧困國家的唯一選擇,畢竟以目前的能源技術來看,化石能源是最穩定同時也是最廉價的,而中國支援印度的主張,恰恰是站在了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作出的選擇。因此需要向發展中國家“做出解釋”的既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而是那些吃光了碳排紅利,如今又要剝奪發展中國家未來的西方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