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中國顧問團挽救越軍的戰略建議
在越軍指揮作戰時,有一個奇怪現象,指揮幹部職務越高,越不大瞭解戰鬥的具體情況。他們在接近敵人時還能指揮部隊,在互相對射時也可以指揮,一到發起衝擊,他們就不瞭解情況了。相反,基層的幹部,多數是班長副班長,也有幾個中隊(排)長和戰士,在衝擊和迂迴或突擊敵陣時,如何打,如何抓敵人,都是自動的行動,沒有上級的指揮。
1950年8月,中國顧問團到達越南後,越方只要顧問人員在軍事工作上予以幫助,至於政治工作是不大想讓顧問插手的。按當時越軍的政治思想情況和內部關係情況,中國顧問人員感到越軍不加強政治工作建設,是難以堅持持久抗戰的。邊界戰役後,尤其是在越北平原邊沿上的次戰役後,中國顧問人員進一步提出,如果不加強部隊政治工作,要繼續作戰,將會遇到更多困難。
邊界戰役勝利結束,越北抗法戰爭形勢很好,主動權在相當程度上已操在越軍之手。但是如何保住主動權,發展大好形勢,在當時的越南,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越南有些領導幹部不願接受向越西北山區發展的建議,在“速勝”思想支配下,把戰略打擊重點指向了越北平原地區,從1950年12月至1951年6月,使用主力部隊,連續發動了三次戰役。
三次戰役,都是在越北平原的邊沿,法軍的所謂“幫克防線”上進行,面且是在“幫克防線”的正面和兩翼側靠海傍江的起止點上進行的,總的說來是硬碰硬的戰役進攻。
因此,三次戰役的結果均不理想,而且是越打越不理想。要打的據點,相當一部分沒有打下來,即使打下來的據點,絕大部分也鞏固不住,得而復失。計劃要打的援兵,有的沒有打上,打上了的,也很少打成殲滅戰。總的來說、三次戰役沒有達到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擴大解放區、發展邊界戰役創造的大好形勢的目的。
中國駐越南軍事顧問團,當時除在戰略發展方向問題上與越軍主要領導幹部存在分歧,在發動群眾問題上、部隊政治工作問題上,也有些不大相同的觀點: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取得勝利後,在當年11月25日越南黨中央發出的《關於抗戰建國的指示》中,確實提到要“改善人民生活”、“動員全民力量堅持抗戰”的問題,但是直到50年代初,對抗法戰爭的主力軍廣大農民的生活,始終沒有采取有力措施進行改善,廣大貧苦農民仍受著地主、高利貸者的沉重剝削。有些剝削家庭出身的地方幹部、軍隊幹部,甚至毫不隱瞞地反對給貧苦農民減租和減息。
所以廣大農民的抗戰積極性,仍受著很大的壓抑,主動精神不能充分發揮;部隊的廣大農民戰士,多數也只知按命令辦事,缺乏主人翁的責任感和積極主動精神。我顧問團的所有人員,認為這樣不解脫廣大基本群眾的疾苦,不認真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群眾是無法充分發動的,全民抗戰的潛力是很難更好發揮的,當然也是難以堅持持久的抗法戰爭的。
但越方不少同志對中國顧問發動群眾的意見不以為然,不大重視,在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問題上,分歧開始也是明顯的。
1952年4月,越南勞動黨中央第二次全體會議考慮到中國顧問團的建議,透過的決議指出:
“要想使我軍決戰決勝,就要改善部隊的生活,提高其戰術技術水平,尤其是要對他們進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使之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即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立場,並使他們樹立無產階級思想,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使我軍真正成為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
根據這一決議,越南北部、中部的絕大多數主力部隊、地方部隊、機關、學校,從1952年5月起,在中國顧問具體幫助下,相繼進行政治整訓.這是越軍誕生以來,最集中、最廣泛的一次政治教育。
1953年1月,越南勞動黨中央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土地政策的綱領草案》,決定:
發動解放區廣大農民徹底進行減租、減息,進一步從政治上、經濟上動員廣大農民參加抗法戰爭的積極性。這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決定。在此之前,毛澤東主席曾反覆向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勞動黨中央其他領導人提出在越南解放區實行減租、減息,減輕農民負擔,改善農民生活的建議,在越南人民軍的中國顧問,也早就感到不實行減租減息,進一步發動農民參戰的熱情,要堅持長期抗法戰爭到最後勝利是困難的。
2、中國顧問團讓越軍脫胎換骨
邊界戰役一結束,軍事顧問團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結合人民軍實際情況,提出發展更多主力部隊的建議,在與人民軍總部研究後,於1951年初,幫助越軍起草了《建設主力部隊方案》和編制裝備計劃。
經越共中央批准後,在已經建立起來的308、312師和304師的基礎上,由中國裝備、組建320、316兩個步兵師和擁有3個炮兵團和1個工兵團的351工炮師,這年年底,人民軍又在中部戰場組建了步兵第325師。
至此,在一年多時間裡,人民軍已逐步發展到擁有6個步兵師和1個工炮師的正規武裝力量。應越方要求,顧問團向各個師派出了顧問組,師、團二級均有中國顧問。原來在營一級當顧問的同志,邊界戰役後全部撤回。由於部隊的擴大,統一了編制,改善了裝備,加強了訓練,部隊戰鬥力明顯提高,這就為軍事指導思想上的首次轉變,即由游擊戰向運動戰、攻堅戰的轉變打下了基礎。
1953年西北、上寮戰役後,越軍開始第二次軍事指導思想的轉變,即由小規模的攻堅戰向大規模的攻堅戰轉變。適應這一轉變的需要,中國援助增建重炮、高炮部隊。軍事顧問團還幫助編寫攻擊集團據點群的教材,統一作戰思想、加強攻堅技術戰術的訓練,大大提高了部隊攻堅作戰的能力。
在加強部隊軍事建設的同時,軍隊政治建設也得到大大加強。軍事顧問團在邊界戰役前後,就從保證戰役勝利和培訓幹部入手,大力加強越軍政治建設,認真加強對部隊的思想領導,加強戰時政治工作的指導。
幾年時間裡,顧問團幫助越軍有計劃有步驟地大力開展對世界形勢、政治整訓、政治整軍等多次重大政治思想教育,同時結合思想組織的整頓,大大提高了部隊指戰員的政治覺悟,純潔了組織,激發了幹部戰上巨大的抗戰熱忱和奮不顧身的戰鬥精神。
與此同時,大力幫助越軍進行黨的建設。在軍隊中公開黨的組織後,幫助建立與健全了黨委制,制定了黨委和支部工作條例。各級政治機構和業務部門也逐步健全起來,明確了工作職責,業務幹部的培訓和各部門的業務建設也得到了加強。
軍隊建設和發展壯大,當然離不開武器裝備的改善和充實。在越南抗法戰爭中,中國是唯一向越南提供大量無償援助的國家,從槍炮子彈到瓷杯毛巾,應有盡有。
據不完全統計:
在抗法戰爭中,中國援助越南人民軍槍支15.5萬餘枝(挺),槍彈5785萬發,炮3692門,炮彈108萬多發,手榴彈84萬多枚,汽車1231輛軍服140多萬套,糧食及副食品1.5萬噸,油料2.6萬噸,以及大量的醫藥和其他各種軍用物資、軍事顧問團有關顧問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部在南寧設立的辦事處為此做了大量工作。
3、奠邊府戰役的背景
法軍在和平戰役、西北戰役、上寮戰役中屢屢失敗後,印度支那法軍總指揮沙朗被召回國。1953年5月7日,法帝國主義者與美帝國主義者達成協議,派納瓦爾擔任印度支那法國遠征軍總指揮。法、美帝國主義者妄圖在1953年下半年開始,使侵略戰爭的敗勢得以逐步轉變,據此,擬定了所謂“納瓦爾計劃”。
“納瓦爾計劃”的核心內容是:
大力發展偽政權,擴大偽軍,把法國佔領軍集中起來編成機動師;到1954年要編成七個機動師,以便在1955年在越南北部與越南人民軍主力決戰,爭取全勝;在1953年冬和1954年春,則保持戰略防禦姿態,避免在越北決戰,以便集中力量消滅在越南南部、中部的游擊隊,佔領游擊區、遊擊根據地,穩定印度支那法軍的後方。
這一計劃得到美國的支援。1953年7月24日,以總統為首的法國國家防務委員會通過了“納瓦爾計劃”。為了實現這一計劃,法國從其本土、北非、朝鮮抽調了12個主力營增援印支法軍。越南偽保大政權下達總動員令,要抓10萬青年擴充偽軍。
美國拿出四億美元用於組建越南偽軍,並決定對法國的軍援增加90%,從1953年的6.5億美元,增加到1954年的12.64億美元,佔其印度支那戰爭費用的73%,並提供大量的飛機、軍艦等裝備,執行“納瓦爾計劃”的結果,從1953年5月到1954年3月,越軍偽軍增加9.5萬人,新組建了107個營,敵人的機動部隊達到100個步兵營、10個傘兵營,總兵力達到了48萬多人,其中偽軍約為33萬人。
1952年至1953年春,越南接連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越南勞動黨中央決定在越北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人民軍決定進行政治整軍,軍民鬥志旺盛,抗法力量迅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1953年7月27日,美帝國主義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國際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受挫,和平力量發展,對越南抗法鬥爭十分有利。
把戰略進攻方向指向越南西北部地區和寮國,這是毛澤東主席和我黨主要領導同志以及中國軍事顧問團的一貫主張和建議。以越軍主力向越西北和寮國進攻,從1952年10月的西北戰役開始,就應該是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因為所進攻的地方對法、越雙方來講都是重要的戰略區域,越軍從法軍手中奪取了這些地方,就是越軍的戰略性發展,法軍的戰略性撤退。越軍按既定進攻部署,1953年11月中旬開始向越西北預定作戰地區開進。法軍得悉越軍行動後,深感面臨在戰略上喪失主動權的危機。
為了保住越西北和上寮等重要戰略地區,阻止越軍的戰略進攻,11月20日,一方面由吉爾將軍率六個營空降奠邊府,一方面由中部地區調第二機動兵團和兩個機動營增援中寮。11月25日又用六個營在上寮佔領蓋溪、孟誇,建立了連線上寮和奠邊府的南烏江防線。這樣,越、法雙方爭奪越西北、上寮、中寮重要戰略地區的初步部署形成。法軍的部署,把奠邊府看成是“重要的戰略十字路口”,維持侵略戰爭的“重要空軍及陸軍基地。"12月3日,法軍總指揮納瓦爾決定“不惜任何代價守住這個據點”,聲言要在奠邊府“碾碎”越軍主力部隊,於是很快又從平原地區抽調六個營增強奠邊府,擺出要在奠邊府與越軍拼命對抗的架勢。
4、奠邊府戰役的展開
在有利的形勢下,為了孤立奠邊府之敵,按照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準備向奠邊府進攻的308師,奉命向上寮法軍的南烏江防線進攻。308師克服極大的困難,急行軍200多公里,於1月31日和2月3日以後,分別在孟誇、五溪、南俄等地區殲敵十幾個連,摧毀了敵之南烏江防線,進至湄公河畔、距琅勃拉幫15公里的地區,切斷了上寮與奠邊府的戰略聯絡線,迫使法軍不得不分散機動力量增援琅勃拉幫。
這樣,越軍、巴特寮解放軍、柬埔寨自由陣線部隊經過兩個月英勇、艱苦的作戰,徹底粉碎了法軍阻止越軍戰略進軍的企圖,粉碎了“納瓦爾計劃”再“不作任何撤退”的妄想,消滅了大量敵人,幾乎奪取了印度支那所有的高原戰略要地,使法軍在印度支那的戰略佈局支離破碎,為在奠邊府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法軍在1953年11月20日進佔奠邊府後,不斷增加兵力,增加工事,屯集武器、彈藥及各種物資,至1954年3月,法軍在奠邊府已有12個營和7個連。後來在戰役進行過程中,法軍又增援了5個營,共計步兵、傘兵17個營,大部分是精銳部隊。
法軍在印度支那的傘兵幾乎全部用在此地,還有各種炮兵部隊、工兵部隊、坦克部隊、噴火分隊以及空軍值班飛行隊(14架飛機),總兵力約1.6萬多人。
奠邊府法軍的工事構築比較堅固,分為八個據點群,三個防禦分割槽。孟清中心地帶為中心防禦分割槽(包括孟清東面約一公里半以內諸高地),三分之二的敵人力量集中在這裡,指揮機關、炮兵陣地、後勤倉庫、主要機場,都在這裡。孟清北面約四公里的獨立高地、北面偏西約兩公里半的班交據點群,為北部防禦分割槽,與孟清東北面兩公里半的興蘭據點群(屬孟清中心分割槽),構成奠邊府北面的屏障。
孟清以南約五公里的洪棍地區為南防禦分割槽,設有機場和炮兵陣地,擔負從南面阻擊越軍進攻的任務。法軍憑藉其1.6萬多人的兵力,相當強的火力和具有相當厚度的附防禦裝置,把奠邊府構築成了印度支那前所未有的強大據點群。
法國的國防部長、總參謀長、海、陸、空軍參謀長以及美國的歐達尼恩將軍,親自視察奠邊府據點群后,一致認為是“一個不可侵犯的炮臺”,“東南亞的凡爾登”,都讚揚納瓦爾在奠邊府與越軍決戰的決心,都相信在莫邊府一定能打敗越軍,消耗掉越軍的主力部隊。
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建議胡志明主席抓緊有利時機,在奠邊府殲滅法軍,是為了與法軍決戰,使越南在國際政治鬥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為此,我國政府對奠邊府越軍的作戰,除了盡全力給以支援外,還不斷透過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向胡志明主席、越南人民軍總部及時提出建議。中國軍事顧問人員按照中、越雙方領導人的意圖,全力以赴地與越軍指戰員一起備戰,盡心竭力地協助越軍全殲奠邊府的法軍。
中國軍事顧問團與越軍總部原擬以“速戰速決”方針,迅速殲滅奠邊府之敵,並定於1月25日向法軍發起總攻。後來考慮到法軍在奠邊府已經盤踞了兩個多月,工事相當堅固,準備相當充分要以速戰速決的打法,在短時間內全殲奧邊府的一萬幾千名法軍非常困難,根據中國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的建議,越南勞動黨中央政治局與總軍委重新研究了奠邊府的形勢,確定把“速戰速決”的方針,改變為“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並按新方針調整部署。
1954年3月初,奠邊府前線越軍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3月11日,胡志明主席給全體指戰員寫信,前線部隊受到很大鼓舞。3月13日,越軍向奠邊府法軍發動進攻,奠邊府戰役開始了。
戰役第一階段,是攻佔奠邊府北面據險防守的法軍三個據點群,即興蘭據點群、獨立高地據點群、班交據點群,從北面威脅獎邊府法軍防禦中心分割槽和機場,奪取北面的總攻出發陣地。
從3月13日17時至3月17日,經過激烈戰鬥,全殲了三個據點群之敵,並且打退敵人的不斷反撲,摧毀了敵人的部分炮兵陣地和倉庫,控制了興蘭、獨立高地、班交,對奠邊府之孟清北面構成了直接威脅。法軍為彌補消耗與損失,3月16日向奠邊府又空降了三個營增援。
戰役的第二階段,是向奠邊府東面各高地的法軍據點群進攻,奪取向奠邊府之敵總攻的出發陣地。經過十多天的激烈戰鬥,越軍除消滅敵人不少有生力量外,攻佔了奠邊府東面的若干重要高地。同時越軍也有不少傷亡,部隊前進困難較大,實際形成了某種僵持與膠著的狀態。
根據偵察到的敵情,為打破雙方相持的狀態,更好地貫徹“穩紮穩打”方針,越軍接受中國顧問的建議,決定加強進攻陣地的構築,從四面八方向敵人陣地挖掘工事,不斷近敵人,分割敵人,逐個奪取敵之陣地,取得向敵人發動總攻的有利出發地位。
越軍對構築進攻陣地迫近敵人的方法沒有經驗,中國顧問就深入各主攻部隊,進行具體的指導協助。
5月1日夜,奠邊府戰役越軍的第三階段進攻開始了。5月6日21時,以通向A1高地敵陣地中心的坑道爆破為訊號,越軍向奠邊府之敵發動了總攻,各師協力向敵突進。5月7日上午,敵人仍然組織反撲。戰至7日14時,法軍開始向越軍打出投降的白旗。此後,越軍進至那裡,法軍就在那裡打出白旗。7日17時30分,法軍在奠邊府的最高指揮官德卡斯特里將軍及其參謀部人員金部被越軍俘虜,近一萬名法軍從工事裡出來投降。
7日晚304師向混棍地區進攻,法軍兩千多人向寮國逃竄,在野外全部被殲。歷時五十五晝夜的奠邊府決戰,至此勝利結束,法軍的“納瓦爾計劃”徹底破產。不久,法國拉尼埃政府也宣告垮臺了。
5、奠邊府戰役的影響
在奠邊府勝利的鼓舞之下,印度支那各戰場上的越軍、巴特寮解放軍、柬埔寨自由陣線部隊,全面展開了向法軍的進攻,消滅了大批法軍和偽軍,解放了大片土地,其中尤以6月24日越軍96團在十九號公路安溪至波來佔之間殲滅法軍精銳100機動兵團一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的戰鬥,給法軍以沉重的打擊。
1954年6月,法國拉尼埃政府垮合,新上合的孟戴斯·弗朗斯政府,被迫採取比較現實的態度。討論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談判至7月21日達成了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在印度支那三國停止敵對行動,與會各國保證尊重三國的獨立、主權和內政不受干涉,三國於1956年7月分別舉行全國自由選舉。
美國代表堅持其對印度支那三國的野心,拒絕在這個協議上簽字,但發表宣告宣稱美國不使用武力威脅來妨礙協議的實施。
1952年冬開始把主力指向山區,二十個月以後不僅控制了山區,把平原也拿到了手中。1954年7月21日,關於印支問題的日內瓦會議達成協議,宣告閉幕。7月22日越南人民軍總部下令越南戰場停火,從1945年9月23日開始的抗擊法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勝利結束。按照日內瓦協議,1954年10月10日越軍308師進入河內,法軍完全撤出。1955年1月1日,河內人民集會,歡迎胡志明主席勝利回到河內。1955年5月16日,越軍320師接管海防,越南北方完全解放。
如果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的充分發動和對戰爭的積極支援,沒有有高度政治覺惜的指戰員積極地投入戰爭,不論戰略方向多麼正確,還是不行的。試想如果1953年初仍然不減租減息,深人發動農民群眾,也不進行政治整軍,就是轉移了戰略方向,恐怕也是難以克服向越西北、寮國進軍的嚴重困難,難以在奠邊府決戰的殘酷戰場上長期堅持的。
深入發動群眾、取得廣大農民群眾的全力支援,深入政治整軍、提高廣大指戰員的政治覺悟和強化英勇作戰的精神,是貫徹執行正確的戰略發展方向的根本保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