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後飛機就表現出對地面部隊的壓制能力,不過那時候人們還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缺少合適的航空武器,機組會把手槍、步槍、手榴彈等武器帶上飛機作戰,不過效果並不怎麼樣,尤其是在對地攻擊方面,前期飛機的承載能力有限無法掛載大重量的航彈,威懾力自然就很小。
法國人在1914年年末想了一個辦法,他們設計製造了多種型別的航空飛鏢,這些飛鏢結構簡單、工藝粗糙,就像是一枚改進版的大釘子,飛鏢的前端有尖頭並且加重,尾部會以X形狀安裝尾翼或者直接鍛壓鏢杆讓截面呈X形,從而讓飛鏢在釋放後符合空氣動力學平穩的刺向地面。
這些飛鏢製作簡單,它們的結構比普通大鐵釘複雜不了多少,但是殺傷力卻不低,從高空拋下後破壞力與機槍子彈相當,可以輕鬆釘穿士兵的頭盔。
飛鏢通常被安裝在200或以上的容器罐中,容器罐安裝在飛行員座椅下方的位置,口衝下,飛行員有一根拉繩,只要拉動拉繩就能開啟容器罐釋放飛鏢,根據容器罐的大小以及飛機的飛行高度不同,飛鏢的覆蓋面積、覆蓋密度也不同。
法國人用這種航空飛鏢去攻擊德軍的防線,實戰證明這種飛鏢並不能帶來可觀的直接殺傷效果,在修築完備的壕溝掩體裡可以很輕鬆地躲避飛鏢的攻擊,它帶來的真正問題是空軍對陸軍的“血統壓制”,在攻擊中地面部隊處於弱勢,長久如此信心會受到打擊。
對於航空飛鏢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裝備,德國人在忍受了一段時間後很快復刻了這一裝備和戰術用來反擊法國軍隊,不知是出於報復還是心理戰的需求,德國人生產的飛鏢上面刻著“法國人,德國製造”。
當德、法兩軍紛紛大規模運用飛鏢之後,英國人也加入了航空飛鏢的使用佇列,後來瑞士等國也生產了自己的飛鏢,這些飛鏢長度在5~8英寸不等,重量、形制略有不同,容器容納的數量各有不同。
在歷史上確實有一些真實的例子可以說明航空飛鏢的殺傷力,例如英國空軍就曾用一頭牛作為實驗物件,測試中有3支飛鏢擊中牛的身體並輕鬆穿透釘入地下,測試的牛當場死亡。
據說有經驗的德軍士兵對這種飛鏢也很恐懼,飛鏢被投下後沒有聲音,只能聽到飛鏢落地時插入物體的“嗖嗖”聲,如果有現成的遮蔽物當然更好,如果是在沒有遮蔽物的空地上士兵們就會平躺在地上,一切看天意。
這種完全聽天由命的做法並非沒有道理,首先幾百支飛鏢在高空投擲後落地時的密度其實已經不算很高了,其次如果採用常規的防炮擊臥倒姿勢(一種跪地雙手抱頭,軀幹離地的姿勢),被飛鏢命中後會增加內臟受到嚴重損傷的機率,可能一支飛鏢連續貫穿多個臟器,如果平躺著被落下的飛鏢命中,只要沒有直接命中重要部位,受傷後存活下來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只是這種方法怎麼看都是士兵的無奈之舉,這就好像和死神擲色子賭大小一樣,沒有命中當然更好,命中受傷了也不能保證百分百活下來,僥倖躲過一輪誰又知道下一輪什麼時候到?
有趣的是不少英國飛行員拒絕使用這種航空飛鏢,他們的理由是“這是一種不紳士的戰鬥方式”。
航空飛鏢並沒有使用太久,因為戰爭促使航空技術迅猛發展,飛機承載能力增強,已經可以使用尺寸較大的航空炸彈、機槍、機炮等裝備,相比之下後者可以產生更加直觀的破壞效果,時至今日仍然是航空載具的重要作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