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不久的11月1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的72週歲生日。這個相當“年輕”的部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72年的坎坷歲月,從建軍之初的一片空白、百廢待興,到建軍後立刻奔赴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初出茅廬、奮勇殺敵,再到進入21世紀後的全面騰飛、向戰略空軍轉型,人民空軍的發展史就是一段解放軍部隊櫛風沐雨、浴火重生的涅槃史。
截止2021年,我空軍部隊的三代機數量已經高達1200架,數量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在龐大的三代機家族之中,既有我軍自行研發的殲-10家族系列、殲-11和殲-16,也有從俄羅斯採購的蘇-30、蘇-35戰機,規模龐大,戰機型別豐富已經成為我軍三代機部隊最鮮明的特徵。
中國1200架三代機是否夠用?
雖然我國空軍的歷史較短,但在現今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空軍1200架三代機的數量僅次於1400架的美軍,比800架的俄羅斯“闊氣”不少。但即便戰機數量位列全球第二,這也只能說其剛好滿足我國的國土防空需求,隨著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日益嚴峻,以及美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對我國虎視眈眈,因此加緊淘汰裝備幾十年的二代機,裝備更多數量的三代機依然是迫在眉睫的要求。
在上述三代機中,殲-10系列作為我軍裝備的首款三代機,在幾十年的歷程中,經歷了從殲-10A到殲-10B再到殲-10C的跨越式發展,現在殲-10家族戰鬥機的總數量已經在600架左右。隨著未來殲-10C的服役,殲-10系列的總數量將會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一個恆定數量。
從而俄羅斯採購的蘇-30、蘇-35,是我國為了特殊需要在特定時間段內向俄羅斯採購的戰機,伴隨著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壯大以及國產三代機生產線開足馬力的生產,這兩種俄製戰機或將成為我軍對俄採購先進戰機的絕唱。
作為我國空軍王牌的殲-20隱形戰鬥機,其在短時間內的產量並不能滿足我國日益嚴峻的國土防空需求,只能用作關鍵時刻一錘定音的利刃。
綜合以上各種要素來分析,我國空軍在未來相當長時間的將要建造裝備的主力戰鬥機還是殲-11和殲-16。
從現有資料看,殲-11戰機的數量超過300架,殲-16戰機經過幾年快馬加鞭的生產後總數也突破200架,二者相加總計500架的數量,已經是相當可觀的規模。在未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中,如果想要讓我國空軍的裝備體系更加先進、完善,那麼有必要逐漸減少新建殲-11戰機的數量,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殲-16戰機的生產製造中。
之所以有此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殲-11屬於標準的第三代戰機,雖然其現代化程度已經能滿足當下我國空軍的要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現代化優勢將被逐漸削弱。此外,殲-16戰機屬於三代半戰機,從戰機代差來看它比殲-11還要高出半代,兩者裝備水平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相比殲-11,殲-16機身更多地採用複合材料製造,雷達反射面積小,有一定的隱身效能。在動力方面,殲-16更是配備國產WS-10發動機,動力效能優越。
2、從定位上看,殲-11屬於三代重型空戰軍機,空中遠端作戰是其主要特點。而殲-16是我軍裝備的一款多用途戰機,不僅具有一定水平的對空作戰能力,其對地、對海的打擊效能更是其最重要的標籤,因此應用範圍廣、適合各種條件下的戰鬥需求是殲-16更引人關注的地方。
前幾個月的珠海航展,殲-16系列的最新型號——殲-16D電子戰軍機正式和外界見面。相信隨著這一全新戰鬥機的問世,我軍的電子作戰能力將會有巨大的飛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