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
——————————
“致你那難相處的父母——只盼他們的苦痛能稍微獲得理解”。在《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的扉頁,赫然寫著這樣一句話。
豆瓣“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小組裡聚集了73262個獨生子女,他們交流著贍養父母、與父母溝透過程中遭遇的各種問題。既有關於社會性難題的諮詢與分享,比如:“兩個獨生子女如何照料好四個老人”“媽媽患上阿茲海默”,也有現實中與父母相處的苦惱:父母愛囤積怎麼辦?不聽勸、把全部財產投入股票怎麼辦?有慢性病不控制、不肯去做體檢怎麼辦?有的看題目就讓人心驚:“爸媽罵我白眼狼”“因為我不婚,我媽開始絕食”……在小組討論裡,無奈、委屈、焦慮、抑鬱,甚至絕望窒息等字眼時而出現。對於這些子女而言,《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似乎剛好對症。然而扉頁致辭那句話又難免令人困惑:父母老後難相處,備嘗痛苦、亟需理解的難道不是子女嗎?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的兩位美國作者各自有著25年以上的社工師經歷,在職業生涯中幫助過無數對“難相處父母”無計可施的成年子女。她們彙集了41種父母行為,將“難相處父母”分成了六種型別:依賴型、潑冷水型、自戀型、控制型、自毀型、恐懼型,以案例闡釋了不同型別的行為特徵,並給出應對建議。統觀全書,儘管父母的難纏之處各有不同,但處理關係的核心原則卻是相同的,那就是:理解、接納、有度。
理解——“學會理解父母內心深處深藏痛苦,那正是他們難纏行為的根源。”白宮健康政策顧問阿圖·葛文德在其著作《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一書中曾寫道:“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
在生命的下行階段,人往往同時面臨著多重失去:退休,失去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身體功能退化,視力、聽力、行動力逐漸衰退;身邊人一個個離去,手足、配偶、友伴……習以為常的獨立生活也走向終結:喪失駕駛能力,被迫搬到養老院或子女家,不但失去熟悉的環境,隱私也難以保障。阿圖·葛文德為此引用了一位百歲老人的感慨:“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廁所”。最終,每個人還要面對死亡的臨近。
老化從方方面面對一個人身心的自我平衡造成重大威脅。而很多人自身又存在著人格障礙和心理問題,不能坦然面對失落,因此會出現憂慮、抑鬱、偏執,還有人會苛責旁人以掩飾自己失去掌控力。理解父母出現嚴重的“難相處”行為,是因為他們無法接納自己面臨的處境和喪失。更多地挖掘瞭解他們的成長過程和人生經歷,發現隱藏在問題行為背後的、折磨他們一生的心理問題,做子女的才能放下憤怒,轉而同情。
接納——“不抵禦、不批判、不說服”。正如很多父母嘴上總掛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子女心裡也有一對“別人家的父母”,慈愛、開明、熱愛生活、與時俱進。那是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和父母相處,做子女的也要放棄不切實際的期待。接納父母獨特的個性,正視並允許他們在性格上有自己的問題所在,而且要明白那未必能隨著時間改善,反而會因老年病痛和失落變得更加嚴重。爭執或勸告並不能讓他們“正常點”,耗費心力想去改變,只會讓彼此氣惱受傷。
學會控制自己的不滿,在溝通中不斷表達愛、關心和支援,讓父母知道無論如何總有我們在身邊,才是修復處理關係更加有效的方法。
有度——“設定合理底線,堅持原則,並不為此自責”。理解和接納並不是無底線的順從。當父母的安全和健康面臨高風險的情況,比如有病卻不肯按時服藥、行動不便還堅持獨居,子女就必須不顧他們的反對而介入。但也要注意方法,可以考慮尋求社會機構、親友等第三方的幫助和支援。
作為獨立的成年人,子女也要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面對父母的要求,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範圍,設定底線,堅持立場,避免陷入心力交瘁的境地,並學會不因拒絕父母而內疚自責。同時,也要尊重父母的立場。
阿圖·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寫道:“很少有子女會想‘這是媽媽想要的、喜歡的、需要的嗎?’他們更多是從自己的角度想問題。”現實中的一些爭執,並不真的涉及安危,往往是因子女關心過頭,管得太多引發的。父母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生活和做事方式,不喜歡別人指手畫腳。在與他們相處時,做子女的也應保有一份界限感。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開篇便提醒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子女,首先必須瞭解問題並不在某一方。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問題行為上而沒想到彼此間的關係,便很難走出困境。”而理解、接納、有度,原本就是成年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適用於任何關係。
當我們因父母“難相處”而深感無奈、委屈、焦慮、抑鬱,甚至絕望窒息時,不妨跳脫出來思考一下:我們與父母之間是否建立起了成人間應有的關係?然後觀照自身反應,反思:那些難以抑制的憤怒和痛苦緣何而來?為什麼衝突發生時我們總是“硬剛到底”?在其他關係中,我們是否也沿襲了父母的行事作風,成了“難相處”的那個人?畢竟所有關係的本質都是自我關係。
只有在相處中看到不曾瞭解的父母和從未發現的自我,才能以更實際、更有建設性的方式,探索改善與父母及身邊人的關係,在陪伴父母老去的同時,實現自我的成長與自由,更好地面對人生,從容變老。這不僅是善待父母之道,也是善待自己之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8月31日 11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