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車帝原創 彩麗美
[懂車帝原創 2021廣州車展] 編者按:2021年即將進入尾聲,中國汽車行業正行進在變革的十字路口,充滿變數卻又生機勃勃。晶片短缺、資料安全、跨界造車......“新四化”迎接巨大機遇的同時,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2021廣州車展即將來臨,懂車帝推出圍繞“暗·湧”這一主題的系列報道,此篇為系列報道第4期《廣州車展| 小米汽車們正在跑步入場,蔚小理們慌不慌?》。
如今,造車新勢力格局正在悄然變天。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紅利,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新勢力車企們,早已衝出重圍,但如今不只是“蔚小理”,更是出現了“小哪理”的格局,一次次的“交付資料”正是見證這一歷史性變化的證據。
可以說,在自主品牌新能源領域,目前還沒有誰擁有絕對穩定的地位,內部競爭異常激烈。一線陣營“蔚小理”的排位發生變化,二線陣營靠著純電小車和B端市場翻身,正在縮小與一線陣營的距離。
當然,即便汽車市場已經進入紅海時代,仍然有各路大神前赴後繼地進入這一領域。從傳言到實錘,短短几年時間裡,小米、華為、蘋果甚至富士康都開始以各種姿勢殺進智慧電動車行業,謀劃自己的造車大計,快滿7歲的蔚來都已經成了老前輩。
銷量排位大洗牌,新造車沒有常勝將軍?
新能源之火正在燎原,在中國火花最大的“蔚小理”在接近年尾之時,顯得格外熱鬧。
從今年的交付走勢來看,因為“芯荒”等問題從三季度開始,新勢力們的交付排位便開始蠢蠢欲動。進入四季度第一個月,以蔚來、零跑為代表的新勢力分別受到了工廠產線改造、限電等因素的影響。由此,四季度新勢力交付排位走勢已然不同於上半年趨穩的態勢,而是出現了難以預估的波動。
10月剛過,新勢力們便迫不及待交出成績單,但往往生活本身充滿“戲劇性”:
- 小鵬汽車月交付量再次破萬,上升至第一位;
- 哪吒汽車交付量翻了近三倍,躍升至排行榜第二位;
- 威馬汽車連續兩個月交付穩定在5000輛左右,位列於蔚來之前;
- 蔚來汽車同環比下滑,被哪吒汽車、威馬汽車超越,與零跑在3600輛左右“碰頭”
其實,銷量不振只是表象,現在下結論說時代已變,顯然“格局小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市場遭遇困境時,既有的技術及強健的供應鏈才是支撐一家車企健康發展的關鍵。
從“蔚小哪”變成“小哪理”,到底發生了什麼?
首先來看不同新勢力自身產品力如何,表現更為穩重的小鵬汽車,今年以來增長趨勢穩中有進。
相比老對手蔚來、理想,小鵬產品矩陣更為全面。從G3i到P7,再到P5,三款車型價格區間均定位於主流消費市場,也因此坐擁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
反觀蔚來,雖然現階段擁有ES8、ES6、EC6三款車型,但均定位於中型、中大型SUV,售價均在40萬元上下,賣點多少有些重疊。
而理想只靠理想ONE這一款在售車型,擠進了中國造車新勢力三強,定位中大型6座SUV,受眾群體雖小,但拿捏了眾多有孩子的家庭,同時油電混合的動力系統,亦面臨著諸多城市內指標限制、限行等問題。
如果一定要在蔚來、理想、小鵬這三家公司中選出誰更像特斯拉,那結論只能是小鵬,因為“智慧”,或者更具體一點說是“自動駕駛”。這一點是小鵬一直以來對外強調的賣點。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小鵬汽車開啟了“智駕分”(試執行版本)小範圍公測,這就意味著小鵬智慧輔助駕駛安全體系再次迎來升級,併成為國內首個能貫穿“學習-掌握-使用”三個環節的安全體系。據悉,正式版本將在2022上半年正式上線。類似於特斯拉此前推出的“安全評分系統”測試版(Safety Score Beta)。
當然,如果橫向比較特斯拉與小鵬的發展路徑,也可以發現二者明顯的不同:特斯拉的路徑是從百萬級豪車起步,高舉低打;而小鵬則選擇用價格區間在15-20萬的G3切入中端市場,降低了發展初期的壓力與風險,卻也帶來品牌力方面的隱憂。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鵬現有的產品矩陣中,P7僅歷時15個月,便迎來了第5萬輛車主,創造了新勢力單車最快交付紀錄。10月P7佔其總交付量的60%,擔當起銷量主力角色。
然而,備受關注的仍然是位於新勢力頭部的蔚來汽車。相比於9月,蔚來、小鵬雙雙突破“月銷萬輛”關口,10月蔚來交付量卻環比下滑超65%,不少朋友不禁發問:蔚來怎麼了?難道李斌又要成最慘男人了嗎?
回顧此前,蔚來在2019年幾乎燒光了所有的錢,資金鍊斷裂,股價暴跌,高管離職,徘徊在破產倒閉的邊緣,李斌被迫戴上“最慘男人”帽子,隨後,終於在2020年鹹魚翻身,蔚來成為全球第四大車企。
眼下,對於蔚來而言,最難熬的“缺芯”階段或許已經過去,對於四季度供應鏈問題,李斌曾表示,晶片短缺目前來看會比三季度有所好轉。 同時,李斌也坦言,“我們很難預期哪一款晶片會突然出問題,不過蔚來已經適應這樣的情況,能夠儘可能去找替代晶片並快速驗證、快速生產”。
和其他車企相比,李斌顯得更有把握,他表示,“跟一般的汽車公司相比,(蔚來)有很大的優勢,因為有這樣的能力(晶片大部分透過自研),我們解決了好幾次可能短缺的問題。”
但相對於缺芯,蔚來在電池供應方面正在面臨更大的挑戰。
李斌透露,蔚來的電池由寧德時代獨家供應,9月釋出的75度電池真正裝車需要到11月下旬,也有一個產能爬坡的過程,估計明年一季度才能夠釋放全部產能。“總體上來講,電池供應是蔚來交付的一個天花板。”
雖然近期蔚來經歷了10月產線逼停、交付量掉隊、車禍意外引發負面風波等等波折。但對於造車新勢力而言,穿越生死線之後,必然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正如蔚來創始人李斌曾說,“永遠都不能說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供應鏈管控在暗戰?沒有核心科技永遠都是配角
事實上,“蔚小理”也意識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重要性,紛紛化身為“基建狂魔”,擴充自己的生產版圖。產能成為新造車們闖過10萬輛年銷量大關的一大關鍵因素。“新造車們擴大產能,是為了給銷量鋪路,為日後實現規模效應打基礎。”
今年4月,蔚來與合肥共同規劃的新橋智慧電動車產業園正式開工,規劃整車年產能為100萬輛,預計2022年三季度投產。10月15日,蔚來官方宣佈,江淮蔚來合肥基地生產線完成階段性升級,待明年整體升級完成後,該工廠年產能有望從目前的12萬輛增至24萬輛,透過增加班次等方式可將年產能升至30萬輛。
另一邊兒,小鵬也已在廣州、肇慶、武漢三城建立了生產基地,合計年產能達40萬輛。理想位於常州的工廠正在改造擴建,預計2022年年產能將提升至20萬輛。再加上位於北京的第二工廠,預計至2023年,理想的合計年產能將達到30萬輛。
不過,比起產能,更大的考驗是把控零部件供應鏈的能力。
不久前,理想汽車被曝為解決缺芯問題,從黑市購買了數千片電子駐車(EPB)晶片,收購價高達5萬元/片,超出正常價格800倍。雖然理想否認了這一傳聞,但車企缺芯的困境也進一步暴露出來。
對此,也有供應鏈圈內資深從業者認為,加價買晶片在車圈並非新鮮事,高出正常價2倍的情況“很正常”,甚至以10倍價格收購“也不罕見”。
為了如期交付車輛,新造車們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特斯拉曾一度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漲價。今年4月和5月,特斯拉旗下車型曾連續5次密集調價。馬斯克表示,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鏈壓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然而漲價並不是最優解,為了穩住價格,不少車企選擇囤貨救急。據接近蔚來的訊息人士表示,在晶片危機完全緩解之前,“車企多少會留一些庫存,以應對意外情況”。
理想不得已提出了先交車後裝雷達的方案。車主可以選擇少安裝兩個毫米波雷達的車型,從而保證車輛能儘快交付,理想將於12月至春節前進行補裝。業內人士曾評論道,“全球缺芯,更考驗企業的資源協同能力。”
小米們強勢闖入,7歲的蔚來已經成了老前輩
這樣看來,此時此刻的新勢力排名或許僅僅代表一時,因為誰也不知道像華為、小米、富士康這樣背靠雄厚資本的跨界者們正在進行著怎樣的潛在入侵?
那麼,網際網路企業為何紛紛跨界造車?它們又有什麼優勢呢?
簡單來說,以前沒有跨界造車,是因為方向還不明確,技術還不成熟。但如今,隨著新四化的推進,在電動化、智慧化的清晰路線下,各大商業的盡頭似乎就是造車。在優勢方面,首當其衝的便是跨界的自身話題度,越是離“造車”這一業務搭不著關係的,越能有自身話題熱度,自然也就能帶來大批流量及使用者。
小米CEO雷軍曾表示,有92%的米粉表示會買小米造的電動車。粗略統計,小米手機在2020年的出貨量達到近1.5億部,如果按照這一數字換成汽車來計算,創下歷史銷量記錄也是不在話下。
前不久,雷軍曾在小米投資者日上透露,小米造車及團隊各項工作的進展都遠超他的預期,預計小米汽車將於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雷軍表示,做汽車業務並不是為“出風頭”,他指出,現時電動車已從機械產業轉變為資訊產業,加上有同行都已經在做,雷軍認為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小米從智慧手機到智慧家居及智慧辦公,屬全智慧生態,若跟電動汽車好好整合的話,有極強的擴張性。”
其次,網際網路公司自身的科技研發能力。有人說“軟體定義汽車”,電動汽車的產品力競爭,和其他複雜工業整機類似,都越來越顯示出軟體能力的重要性,而軟體工程的組織和實施能力,恰恰是小米、華為、蘋果、索尼這些科技巨頭的能力長項。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網際網路公司具備充足的現金流和高市值。對於動輒百億規模的汽車行業,這些風險在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充足的積累下,也有冗餘。截至2020年底,小米有1080億元現金儲備。憑藉公司萬人的研發團隊以及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加上全球最好的生態業務,小米虧得起。
畢竟,未來的汽車企業將不只是生產製造汽車,還將晉級為移動出行服務供應商,向用戶提供全生命週期的軟體服務。像是OTA軟體升級、訂閱服務、電池租賃等新興模式,讓汽車消費從“一錘子買賣”變成了“長續消費”,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顛覆傳統汽車消費模式。而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塊巨大的“蛋糕”。
可見,無論是資金鍊、還是知名度,甚至產能方面,以中國目前的汽車製造能力和富裕產能,正在加速快跑入場的小米汽車完全不用愁……舞臺已經搭好,知名度已經打響,接下來就要看小米如何組建起自己的核心能力。
除了小米,還有一家企業不能忽視,那就是富士康。受益於蘋果等各大手機廠商的代工訂單,富士康成為了“全球代工之王”。
雖然多年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對媒體直言:“與手機與智慧手錶相比,汽車非常複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說,給我造輛車。”但有了蔚來、小鵬、理想、威馬等代表,證明了造車已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一件事。
燃油車時代,生產製造環節是不同車企集團之間競爭的關鍵之一,因而整車廠需要主導自身的生產。
但電動車興起後,汽車製造本身不再是最核心的環節,競爭核心開始轉向技術和產品實現,代工成為部分新入局者的選擇。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去年曾對媒體表示,特斯拉是電動汽車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Android。在這個宏偉藍圖中,富士康將透過電動汽車硬體開放平臺MIH聯盟,給業界提供開放的底盤平臺,打造全新的電動車產業供應鏈。如果這一願景實現,傳統汽車行業的價值鏈將重新改變。
或許,像小米、富士康這樣的企業還沒有正式邁進造車的大門,但“造車不用爭先,爭的是未來十年的滔滔不絕。”
寫在最後:
眼下,在“蔚小理”們向年銷量10萬輛挺進時,特斯拉正在衝刺年銷100萬輛。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曾表示,從公司成立算起,特斯拉花了12年的時間跨過“10萬輛”門檻,而蔚來、小鵬幾乎只用了一半的時間,未來不可估量。前有傳統車企轉型的奮起直追,後有霸主特斯拉不斷擴大產能、降低價格搶奪市場份額。2021年剩下最後2個月將成為新勢力們的決勝關鍵。
“蔚小理”們向年銷量10萬輛挺進時,特斯拉正在衝刺年銷100萬輛
步入2021年最後一個季度,無論是新時代的“蔚小理”,還是新勢力的“跨界潮”已紛紛進入衝刺狀態。
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動力的完全取代仍舊處在成長期,20%新能源新車佔比仍未實現,鹿死誰手懸而未決。所以,接下來新一輪的競爭,要比現在更為激烈,也更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