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越南將美國軍隊趕出國土,實現了國家統一。越南戰爭勝利後,越方猶不滿足於現狀,竟萌生了擴充套件疆土的野心,並把主意打到了我國的雲南省身上。中國解放軍當然不可能坐視此等猖狂行為。就這樣,一場長達十年的邊境拉鋸戰展開了帷幕。
在對越的自衛反擊戰中,有一臺軍事武器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辛柏林雷達”。當時在軍中,甚至有“越軍炮彈沒落地,我軍反擊已出膛”的盛讚。
這樣的傳言是否屬實?辛柏林雷達在自衛反擊戰中具體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驚心動魄的戰場。
兩山戰役,轉攻為守
在詳細介紹辛柏林雷達以前,首先需要的是補充一點關於中越戰爭的背景介紹。
自20世紀70年代中葉開始,越南便一直在我國西南邊境騷擾不休,對邊境的人民安全與社會穩定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破壞。為了維護邊境的長治久安,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於1979年2月前往雲南,並與盤踞在邊境的越軍展開了激烈交鋒。這就是聞名後世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
歷史上的自衛反擊戰只持續了短短一個月。在這一個月間,中方不僅將越軍趕出中國領土,還乘勝追擊,佔領了越南北部的二十餘個重要城鎮。當然,我國的目的並非侵佔他人疆土,而是為了對越方造成有效打擊,避免其後續進犯。在回收了越戰時中國對越南的部分援助、以及有效破壞城鎮基礎設施後,中國軍隊便立即撤出越南,並宣佈了戰爭的勝利。
然而,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嚴正警告並未讓越方卻步。在中方撤離越南後,越南人民軍隨即宣稱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並繼續延續先前對我國西南邊境的騷擾。這樣的行為中方當然無可容忍。就這樣,兩方在羅家坪大山、老山、者陰山等地接連爆發區域性衝突。兩軍對峙的陣勢就這樣持續了十年之久。
以兩山戰役為分界點,可將中越十年邊境戰爭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從1980年至1984年間的、由中方為進攻方的集中拔點作戰。在時任陸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副師長的廖錫龍的指揮下,中國軍隊收復了者陰山全線,以極少的傷亡全殲越軍兩個連,毀滅性打擊越軍兩個營,把盤踞在者陰山五年之久的越軍殺了個片甲不留;
其二,也就是自1984年至1990年間展開的,對越堅守防禦作戰。顧名思義,在這期間,越方對老山等地展開激烈反撲,試圖扭轉戰局。而中方則由攻方轉為守方,遏制住了越軍猛烈的攻勢,維護了我國西南邊境的穩定與人民的人身安全。
現在回顧這場長達十年的邊境對峙,平心而論,參戰雙方戰力都不差,也都曾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美軍正面交鋒。根據參與過邊境戰鬥的老兵回憶,越軍熟悉地理環境,擅長挖各種地下洞穴,且常常分散作戰,三兩成群,冷不丁地放冷槍。對付起來十分兇險。
然而實際對比雙方傷亡數字,即便是在84年的攻山戰役中,中方士兵的傷亡數量也要遠小於越方。這是怎麼一回事?要想解答這個問題,便要請出本篇文章的主角、在兩山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辛柏林雷達。
震驚越軍,辛柏林雷達!
辛柏林雷達(Cymbeline)是由英國研發的一種迫擊炮定位雷達,於1975年正式投入英國皇家炮兵部隊使用。這種雷達可以探測敵方彈道並進行解算,從而推測出敵方炮兵位置。作為軍用雷達,辛柏林雷達重量僅390公斤,且各個部位都可以拆解組裝,運輸方便,在實戰中效用明顯。在當時,屬於一流的現代軍事裝置。
上世紀70年代,正逢我軍開始建設現代軍備。因此,辛柏林雷達一經問世便引起中國方面重視,並不惜花費數十萬外匯,從英國引進了三臺辛柏林雷達。1983年,雷達到達中國後,解放軍立即組織炮兵開始學習,並開展實彈實驗工作。根據當時參與學習的退伍軍人回憶,這三臺雷達分別被放置在廣州軍區、昆明軍區以及宣化炮兵學院。1984年我軍籌備兩山戰役的反攻時,更是被當作秘密武器,全部調動到老山地區。
1984年4月,兩山戰役打響,其中又以老山地區的戰鬥最為激烈。在老山戰役中,辛柏林雷達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根據參戰老兵回憶,“越軍的遠端炮兵無論是射擊精度、反應速度還是火力強度都比我軍差得很遠。但是他們的迫擊炮射擊精度非常高,很厲害。”可巧的是,辛柏林雷達正是迫擊炮的剋星。敵人一開炮,辛柏林雷達便能精準定位到敵方炮兵的位置,我軍也能根據雷達報出的陣地從容反擊,將敵方的炮陣地摧毀。這也就是所謂“越軍炮彈沒落地,我軍反擊炮彈已出膛”的傳言來源。
然而傳言僅是傳言。儘管把辛柏林雷達描述得神乎其神,真實情況卻沒有這麼誇張。真實戰場上,在探測到敵方陣地後,還需要上級結合軍用地圖進行具體定位,在確定敵方陣地的地形情況後,再決定用哪種炮型進行回擊。除了地形以外,敵炮的數量也要納入考慮範圍。“如果敵人只有一門迫擊炮向我射擊,我們一個炮團或一個營還擊,痛快是痛快了,算經濟賬就虧大了。”老兵詳盡解釋了在戰地上需要考慮的各種現實因素。
儘管現實不如傳說般浪漫,卻也不妨礙我們看出辛柏林雷達的重要性。在辛柏林雷達的有效輔助下,我軍不僅能夠快速確定敵軍炮兵陣地、進行精準打擊,而且還節省了炮彈與火力開支。更重要的是,我軍的傷亡也大大減少。據有關資料顯示,兩山戰役中的者陰山之戰前,部隊預先準備了200口棺材,可戰後100都多。而整個兩山之戰,中方死亡766人,殲滅越軍6633人。
關於辛柏林雷達的故事還不止於此。由於在兩山戰役中屢屢發揮奇效,它的存在很快引來越軍忌憚。他們專門組織了一隊精銳人馬,趁著夜色潛伏進我軍軍營附近的山洞中,又摸準機會鑽入我軍佈防空檔。這就是後來驚動北京、曾被絕密封存在軍事檔案中的“84年越軍偷襲事件”。
遭遇偷襲,有驚無險
1984年7月4日,越軍派遣821特工團406營7連一個排的兵力秘密潛入我境。這批特工藏身於附近山洞,花費了約一天時間觀察中方軍隊動向、尋找換崗空檔。最終,他們獲悉了辛柏林雷達的大致方向。在確定作戰計劃後,除了留守在山洞的一小批人以外,這群特工分為4組,於6日凌晨接近目標區域。2點30分,越方的四個小組同時開火,在約十分鐘後,突襲行動結束。
這場偷襲使我軍遭受了重大損失。根據記載,我方亡10人,傷49人;而越方亡1人,傷10人。不僅如此,越方在這場偷襲中還成功找到了辛柏林雷達,並加以破壞。由於偷襲時越方並未使用槍械,而全程利用手榴彈、炸藥等武器,因此駐防的中方軍隊還以為是遭遇越方炮火襲擊,並未加以重視。直到清晨實地巡邏時,才知道是陣地遇到襲擊。只是當時為時已晚!
事後,軍營遭偷襲的事情傳到了北京。北京著令嚴查嚴辦。經過調查才知,越軍之所以能夠成功潛入,是因為擔任崗位警戒的哨兵在換崗時出了紕漏。值崗戰士在交接班時間未到時提前返回,而接班的戰士也沒能察覺到危險,迷迷糊糊間又睡了過去。就是因為這一“烏龍”,才致使越軍堂而皇之地進入我方最重要的雷達站、又從從容容在各個營帳前安置地雷,最終給我方來了個措手不及。真相大白後,軍方高層予以高度重視,相關人員也都遭到了嚴厲的處分。
值得慶幸的是,由於辛柏林雷達構造複雜,越軍派出的特工小隊並不熟悉它的運作原理,再加上偷襲時間緊迫,因此未能損壞辛柏林雷達的核心部位,只匆匆炸燬了電源部分。在我方進行維修後,這臺雷達便重回戰場,再次投入使用。幾十萬外匯換來的武器,其背後要耗費我國多少的人力物力?這樣貴重的武器,終究是沒有在一場猝不及防的偷襲中付諸東流,實屬不幸中的萬幸。
這件事過後,中國軍方也深刻檢討了自身錯誤。在此基礎上,他們同樣意識到了在崇山峻嶺的雲南作戰的特殊性。因此在後續的作戰中,除了繼續以辛柏林雷達為核心的正面軍團較量外,我方也開始重視戰鬥小組的作用。軍方組建了一個又一個小而精悍的戰鬥小組,深入叢林,或是排查危險、或是突襲越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也就是我國特種部隊最初的原型。
辛柏林雷達在兩山戰役中大放異彩,並且在後續的與越交鋒中同樣發揮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對於我軍來說,辛柏林雷達既是制勝關鍵,也不是制勝關鍵。
說它是,是因為雷達本身有效剋制了越方的迫擊炮攻勢,使我軍能夠快速確定敵人方位、並進行有效反擊;說它不是,是因為辛柏林雷達本身只是一臺機械,它之所以能在戰鬥中顯示作用,其背後離不開一位位先輩的努力:他們中有高瞻遠矚、決定斥資建設現代軍備的軍隊領導;有苦心孤詣、鑽研雷達使用方法的工程師;還有不畏流汗流血、慨然奔赴前線的英勇戰士……
沒有這些人,就沒有辛柏林雷達,也沒有兩山戰役;有了這些人,便有了勝利,有了邊境的長治久安,有了威懾四方的中國軍魂。
我們應當永遠尊敬他們,也應當永遠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