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知道能攜帶核彈頭的導彈,能掛載核炸彈的飛機,但你有沒有聽說過能發射核彈的大炮?1955年蘇聯就曾研製了一種高功率的原子炮,口徑長達420毫米,幾乎和戰列艦上的巨炮相當,能發射570公斤重的核炮彈,可覆蓋45公里內的所有軍事目標,並且這款60多噸的大傢伙,還是安裝在坦克底盤上的自走炮。
在1957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這款原子炮首次亮相便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讓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西方國家都大為恐懼,而就是這樣一款威力巨大的原子炮,蘇聯卻只造了4門,這又是為何呢?
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在米什克瓦”實驗場成功試爆,蘇聯也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不過核彈雖然研製了出來,但如何使用它卻成為一大問題。當時蘇聯效仿美國,研製出了能搭載並投放核武器的圖4轟炸機。美國卻在之後,造出了專門用於發射核炮彈的M65"安妮原子炮,該炮也被稱作"冷戰魔炮",重量高達80多噸,能夠以水壓裝彈,一枚核炮彈威相當於3800噸TNT,是廣島原子彈的四分之一。
M65原子炮的出現,進一步刺激了蘇聯的野心,實際上大炮一向被蘇聯人視為戰爭神器。在衛國戰爭中,蘇軍在每次進攻前都會先發起一輪暴風驟雨般的炮火打擊,德軍的防禦陣地經常還未交戰,就被炸個粉碎,而如果將常規炮彈換成原子彈,那麼大炮的威力就會成倍增加,到時無論是馬其諾防線還是齊格飛防線,在核炮彈面前都只是擺設而已。
在這種設想下,蘇聯也開始了原子炮的研製。1955年,蘇聯格拉賓設計局在T-10坦克的底盤上完成了原子炮的製造,該炮的正式名稱為“2А3型聚光原子炮”,由於當時蘇聯還未研發出小型核彈,所以常規的203毫米火炮根本無法滿足原子炮需求。蘇聯只能把原本用於“蘇聯”級戰列艦上的艦炮拿了下來,充當原子炮的主炮。但這還不算完,巨大的炮彈光一顆重量就有570公斤,使用何種底盤來承載這麼重巨炮也成為一大問題,最後蘇聯在以S-8重型坦克底盤為基礎,進一步延長了車體,這才解決了底盤的問題。
直到1956年,蘇聯總共生產了4輛2А3型原子炮。該炮在列寧格勒郊外的中央炮兵靶場進行多次試射,雖然射擊效果還不錯,但機動性太差,火炮過於巨大導致仰角不夠,並且後坐力非常大,僅發射一枚炮彈,就能將60多噸的車體震退六七米,並且2А3型火炮的運輸和使用也十分不方便,自行火炮自身不能裝載炮彈,只能由專門的彈藥車來提供炮彈,5分鐘才能打一發炮彈。
最重要的是,這門炮彈的射程為25公里左右。炮彈在爆炸之後,核輻射是能夠波及到車組乘員的,雖然有封閉式座艙,車組人員也能穿戴防護服,但依然不能保證足夠的安全。所以在種種問題面前,蘇軍並沒有選擇量產這門火炮。
而在同一時期,蘇聯機械製造設計局還在進行著273工程,也就是2B1"奧卡河"自行火炮的研製。該炮和2А3型類似,但使用了口徑更大的420毫米口徑主炮,全車長20米,全重55.3噸,為了應對發射時強大的後坐力,車體底盤的負重輪增加到8個,懸掛裝置也做了加強。全車最為亮眼的地方就在於其遠超出車體的那門420毫米巨炮,具說這門炮發射一顆炮彈的威力,相當於四千枚152毫米榴彈炮在同一地點爆炸,射程也能夠達到45公里,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
只是該炮和2А3型火炮的一樣,也有著機動和運輸困難等問題,隨著導彈的出現,這種巨型火炮的定位變得十分尷尬,無論是轟炸機還是導彈都能更輕鬆的勝任核打擊的任務,所以該火炮最終也只是在閱兵式上亮相過一次,沒能量產。
儘管這兩種原子炮的研製最終都以慘淡的結局收尾,但蘇聯對原子炮的研究並沒有就此停止,1955年蘇聯在2А3型和2B1型火炮的基礎上研製出了S-103式420毫米無後坐力炮原子炮,該炮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無後坐力炮,原子彈採用火箭助推,一部分火藥氣體,可從火炮尾部向後噴射以抵消420毫米口徑巨炮,所產生的恐怖後坐力。
但事實證明,這種設計存在缺陷。該型火炮在僅試射了6枚炮彈後,就發生了炸膛事故,並將整個車體炸個粉碎。在巨大的悲劇面前,蘇聯人最終放下了對原子炮的執念,改為研製地空導彈。
縱觀蘇聯對原子炮的整個研製過程,之所以這種火炮未能正式投入使用,只能說其在一開始的設想就發生了錯誤,其原本打算將原子炮當作攻城重錘。在開戰初期,部署到前沿陣地,幾輪齊射就能擊垮對方的防禦,為坦克部隊開闢一條道路。但由於蘇聯沒能實現核彈輕量化,原子炮的設計過於巨大,雖然威力十分可觀,但部署和使用都過於繁瑣,真正上了戰場,可能五分鐘都打不出一發炮彈。
並且這種龐然大物的調動也必然逃不過敵方的偵查,蘇軍的進攻日程可能會因此暴露。而在冷戰時期蘇聯的對手,也不再是二戰中那個腹背受敵的德國,北約具備強大的空中力量,完全可以率先對炮兵陣地實施打擊。笨拙且調動緩慢的原子炮,在戰爭中很可能會成為“活靶子”。所以原子炮的出現,最終也只是曇花一現。
美國的M65式280毫米原子炮也只生產了大約20門,並在1963年退出了現役,這種核大炮從開始研發到退役連20年時間都不到。雖然在外觀上,巨大的火炮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心裡震撼,但是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其很難發揮出多大作用。
比如二戰德國著名的“古斯塔夫”巨炮,整門大炮有4層樓高,重量甚至達到了1344噸,一發10584磅重的高效能炸藥彈,威力十分巨大。只是這門炮使用起來極為麻煩,只能透過鐵路運輸。在進攻克裡木半島時,德軍辛辛苦苦地將這門炮運了過來,1000多人來運作這門大炮,但結果卻不理想。
該炮原本是為了摧毀蘇軍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得“高爾基”1號炮臺,總共也只有有限的幾枚命中了目標,即便威力巨大,但當時的克里木戰場,德軍已經是必勝的局面,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已經被包圍,被攻克是遲早的事,制空權也牢牢掌握在德軍手中,所以古斯塔夫才能有發揮的餘地。而到了戰爭後期,即使德軍一路敗退,古斯塔夫巨炮卻從未出現在戰場上,最後還是德國人自己把這門巨炮給炸燬了。
所以總的來說,巨炮雖然能夠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發揮出威力,但真實的作用並沒有其外觀那樣巨大。就像原子炮一樣,雖然能發射核彈,看似威力強大,但其威懾性遠遠比不上導彈和戰略轟炸機,所以原子炮的快速沒落也就變得十分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