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國防軍事頻道軍事紀實欄目播放的一期《戰機備戰進行時》節目中,講述了“王牌飛行員的雲端對決”。其中提到在一次任務中,外軍兩架戰機擅自闖入東海防空識別區,在靠近領海時遭到海軍航空兵的攔截。狡詐的外軍戰機透過90度的機動擺脫雷達鎖定,但是在飛行員沉著冷靜的應對,並做出相應的機動後成功咬尾,最終外軍戰機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投放兩組紅外干擾彈後逃離目標空域。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海軍航空兵某部正在進行緊急出動演練,隨著警鈴的響起,值班室的飛行員抓住頭盔迅速奔向機棚,數架作為戰備值班飛機的戰鷹加好油掛好實彈,隨時待命。飛行員登機的同時地勤人員進行最後的檢查工作,從警鈴響起到戰鷹接到指令滑出,僅用了數分鐘時間。
什麼是戰備值班飛機?通常情況下,一個機場往往部署數十架戰機,大部分戰機在和平時期只承擔飛訓任務,一旦出現緊急情況無法及時升空處置,因為戰機加油掛彈需要時間。為了保證國家領空、領海、領土主權不受侵犯,必須有相應的飛機進行值班,可讓飛行員在最短的時間內駕駛戰機升空,這就是戰備值班飛機的作用。
而防空識別區一般都是遠離領海的,單方面劃出的一塊空域。由於現代化戰機的超音速飛行效能越來越優秀,領海和專屬經濟水域已經不足以讓飛行員有足夠的時間對目標進行查證,並分析其意圖。在這種情況下,防空識別區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一旦外機接近或進入防空識別區,那麼我軍戰機就可進入防空識別區對其進行查證,如果目標有危險傾向,飛行員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制。
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外機在遭遇攔截後並不會乖乖離開,這就需要飛行員與外機飛行員鬥智鬥勇,透過機動飛行“搶位”,讓外機知難而退。如此前美國媒體披露的殲11戰機攔截P8A反潛巡邏機,據美方披露的資料顯示,殲11戰機在距離反潛巡邏機僅9米處進行翻滾動作。美國方面表示“非常危險”“令人深感擔憂的挑釁”,實際上這恰恰體現了攔截目的已經達到。
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在面對攔截時往往不肯就範,仗著不同機型的氣動差異,試圖甩開攔截戰機,這些動機都是極為危險的,如著名的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1987年9月13日,挪威空軍裝備的P3B反潛巡邏機在對蘇聯沿岸執行偵察任務時,遇到了當時蘇聯空軍最新銳的蘇27戰鬥機。P3B妄圖利用渦槳巡邏機優異的低速效能甩開蘇聯的蘇27,但是在蘇27第三次從P3B機翼下方掠過時,其垂尾割開了P3B右側的1號發動機艙,差點導致反潛巡邏機墜毀。
而在敘利亞地區,俄羅斯攔截的手段更加激烈,往往在美軍巡邏機機首前30英尺左右橫切飛行。一方面達到攔截目的,迫使對手改變航向,另一方面也像對手展示飛行技術,因為一旦失誤,極有可能引發空中相撞事故。
實際上,在攔截外機方面也頗有講究,隨著國際局勢的升溫,從一般情況下不帶彈攔截,到現在一般掛載實彈攔截。如果外機飛行員不聽從警告,那麼戰機會亮出掛載的實彈進行威懾。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何不直接將外機擊落?一般情況而言,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不會直接開火,近年來唯一的“擊落”例子發生在2018年,希臘空軍幻影2000-5戰機在愛琴海上空巡邏時遭遇土耳其F16戰機,雙方進行超低空纏鬥,最終希臘飛行員技不如人,戰機失控墜毀。
可見,即便在爭議地區,雙方往往也透過“自由空戰”模式進行交鋒,並沒有動用武器裝備。在和平時期,一旦主動交火,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國際上的普遍做法是派遣戰機對目標進行驅離。而且當時外軍飛機處於防空識別區,屬於國際空域,國際法也不支援擊落對方。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年來空軍裝備越來越好,海軍航空兵方面也開始跟著“沾光”。事實上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作戰物件是水面艦艇,這也是為何海軍航空兵裝備大量殲轟7A以及轟6系列轟炸機的重要原因。而此次國防軍事頻道報道的海軍航空兵某部海鷹航空團除了裝備蘇30MK2外,還加入了殲10戰鬥機,部分海軍航空兵也裝備了殲11B戰鬥機。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空軍戰機數量提升,海軍航空兵有向著全能化航空兵發展的趨勢。
作者: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