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能用來幹什麼?更該問的是它不能幹什麼!
在知道了量子力學這個學科後,許多人就會來問:它能用來幹什麼?
實際上,這個問題問偏了。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是:量子力學不能用來幹什麼?因為量子力學能幹的實在是太多了,幾乎找不到跟它沒關係的地方!
如果你問:相對論能用來幹什麼?倒是能給出一些具體的回答。
例如在宇宙學中,大爆炸、黑洞等現象離不開廣義相對論。太陽對光線的偏折、水星近日點進動(圖1),都是廣義相對論的經典例證。
圖1 水星近日點進動
又如在重元素的化學中,當原子核的電荷數很大時,內層電子的速度會接近光速,產生顯著的相對論效應,由此導致“鑭系收縮”(lanthanide contraction)等現象。
又如對於北斗和GPS等衛星導航系統,既有廣義相對論的效應,又有狹義相對論的效應。天上的引力比地面的弱,由此導致天上的時間流逝得快一點,這是廣義相對論的效應。同時衛星相對於地面高速運動,由此導致衛星的時間流逝得慢一些,這是狹義相對論的效應。這兩個效應方向相反,具體哪個效應大取決於衛星的高度。衛星導航系統一定要對這兩個相對論效應進行修正,否則定位就會有很大誤差。
相對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許還能列出一些,但整體上實在是不多,因為我們平時很少遇到接近光速的運動和強引力場的條件。實際上,廣義相對論的研究者在所有物理學家中只佔一小部分,甚至學過廣義相對論的學生在物理專業中也只佔一小部分。而相比之下,學過量子力學的人就太多了,所有物理專業和化學專業的學生都要學。
量子力學的研究活躍度也大大高於相對論。在媒體報道中你會發現,量子領域日新月異,而相對論領域的大新聞卻是發現一種愛因斯坦一百年前預言的現象——引力波(圖2)。
圖2 兩個黑洞合併放出引力波
為什麼量子力學無所不在?基本的道理在於,描述微觀世界必須用量子力學,而宏觀物質的性質又是由其微觀結構決定的。因此,不僅研究原子、分子、鐳射這些微觀物件時必須用到量子力學,而且研究宏觀物質的導電性、導熱性、硬度、晶體結構、相變等性質時也必須用到量子力學。
許多最基本的問題,是量子力學出現後才能回答的。例如:
1
原子的穩定性
為什麼原子能保持穩定?也就是說,為什麼原子中的電子不會落到原子核上(圖3)?這在剛發現原子結構的時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按照經典理論,電子一定會落到原子核上,原子也就崩塌了。為什麼這沒有發生呢?
回答是:因為原子中電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有個最低值。如果電子落到原子核上,能量就變成負無窮,低於這個值了,所以它不能掉下去。
圖3 原子模型
2
化學的基本原理
為什麼原子會結合成分子?例如兩個氫原子H結合成一個氫分子H₂。回答是:因為分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如果分子的最低能量低於各個原子的最低能量之和,例如氫分子的能量低於兩個氫原子的能量,那麼這些原子形成分子時就會放出能量,形成分子就是有利的。事實上,根據量子力學原理,我們已經能夠精確計算很多分子的能量了。
3
物質的硬度
為什麼物質會有硬度?比如說一塊木頭或一塊鐵是硬的。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為什麼會存在固體?在微觀上也就是說,為什麼原子靠得太近時會互相排斥,而不會摞到一塊去?
回答是:因為有一條基本原理叫作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說的是兩個費米子(fermion)不能處於同一個狀態。費米子是一類粒子的統稱,電子就屬於費米子。這條原理決定了,當兩個原子靠得太近時,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排斥,阻止兩個電子落到相同的狀態(圖1.16)。
圖4 泡利不相容原理
4
導電性
為什麼有些物質能導電,例如銅和鋁?為什麼有些物質不導電,例如木頭和塑膠?為什麼又有些物質是半導體,例如矽和鍺?為什麼還有些物質是超導體,例如低溫(低於4.2 K)下的水銀?
這些關於導電性的問題,在量子力學出現之前是無法回答的。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在中小學是如何解釋導電性的。那時最好的解釋是所謂自由電子的理論:有些物質導電是因為其中的電子是自由的,而另一些物質不導電是因為其中的電子不是自由的。但請仔細想想,這真的解釋了任何事情嗎?其實並沒有,它只是迴圈論證而已,因為它不能預測。如果你追根究底地問:為什麼銅和鋁中的電子就是自由的,木頭和塑膠中的電子就是不自由的呢?這就完全說不清了。
真正的改變發生在量子力學出現以後。人們發展出了一套理論,可以明確地解釋和預測哪些物質會導電,哪些物質不導電。它叫作“能帶理論”(energy band theory)。
根據能帶理論,大量能量十分接近的能級組成一條條能帶(圖5)。如果電子部分佔據一條能帶,最上面的電子只需極少的能量就能跳到上面的能級,這種體系就是導體(conductor),例如銅和鋁。如果電子完全佔滿了一個能帶,而跟下一個能帶之間有一個顯著的能量間隙,最上面的電子需要很多能量才能跳到上面的能級,這種材料就是絕緣體(insulator),例如木頭和塑膠。
圖5 導體、絕緣體和半導體的能帶
能帶理論不但能解釋導體和絕緣體,還能指導我們製造和操縱新的材料,例如半導體(semiconductor)和超導體(superconductor)。如大家所知,半導體是整個晶片(chip)技術的基礎。在這些意義上,所有的電器都用到了量子力學。只要你在用電,你就在用量子力學了!因此,要找一個沒有用到量子力學的現代技術,幾乎不可能。
量子力學不但能用來解釋自然界已有的現象,還能用來創造自然界沒有的現象。例如,鐳射器(圖6)和發光二極體都是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設計出來的。
圖6 高功率鐳射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技術成就都離不開量子力學。你開啟一個電器,導電性是由量子力學解釋的,電源、晶片、儲存器、顯示器等器件的工作原理都來自量子力學。你走進一個房間,鋼鐵、水泥、玻璃、塑膠、纖維、橡膠等材料的性質都是基於量子力學的。你登上飛機、汽車、輪船,發動機中燃料的燃燒過程是由量子力學決定的。你研製新的化學工藝、新材料、新藥等,都離不開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 + 資訊科學 → 量子資訊
當你對量子力學有所瞭解之後,下一個問題就是:既然量子力學完全不是一個新學科,出現已經超過一個世紀,為什麼最近卻又變得如此火熱?
回答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量子力學與資訊科學交叉,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量子資訊(quantum information)。許多物理學家把量子資訊的興起稱為“第二次量子革命”,跟量子力學創立時的“第一次量子革命”相對應。
為什麼會有第二次量子革命?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對單個量子操縱能力的進步。
在量子力學發展的早期,我們觀測和控制的都是大量粒子的集體,而不能操控單個粒子。當時甚至還有很多物理學家認為這是量子力學的本質特徵。但現在我們知道,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例如傳統的光電探測器,需要接收大約十億個光子才能形成一個畫素點。而2018年以來,潘建偉院士、徐飛虎教授的團隊發展了一個高精尖的單光子相機系統(圖7),只需一個光子就可以成像。
圖7 單光子相機系統
這個10億倍的進步,使他們能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例如,他們在霧霾天,對8.2千米外一個人的模型進行姿態識別,清晰地看到這個模型把手舉起來了(圖8)。他們在45千米外對浦東民航大廈進行拍攝,也得到了清晰的影象(圖9)。因此,他們把這項技術稱為“霧裡看花”。
圖8 8.2千米外識別人的姿態
圖9 45千米外對浦東民航大廈的拍攝
因此,是量子資訊的大發展,把量子變成了輿論熱詞。新聞中報道的量子科技,絕大多數時候指的就是量子資訊。這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是學術界的主流而不是偏門,全世界有大量的科研人員投身於此。普遍認為,量子資訊跟可控核聚變、人工智慧並列,屬於顛覆性的戰略科技。
量子資訊包括哪些內容呢?可以先來看看我們平時用到什麼資訊科技。我們最常用的是手機,這是用來通訊的;以及計算機,這是用來計算的。還有鐘錶、尺子、溫度計等也可以算作資訊科技,它們是用來測量的。相應地,量子資訊也分為三個領域(圖1.22):量子通訊(quantum communication)、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與量子精密測量(quantum precision measurement 或 quantum metrology)。在每個領域內部,各自有若干種具體的技術。它們的目標都是利用量子力學的特性來超越傳統的資訊科技。
圖10 量子資訊的三個分支
在量子資訊的三個分支中,量子精密測量是相對容易理解的。例如,剛才說的“霧裡看花”就是典型的量子精密測量技術。所以下一章我們來集中敘述幾種量子精密測量技術。
而要理解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難度就呼呼地上去了。因為它們的原理用到量子力學許多深入的特性,不是“操控單個量子”這麼一句話就夠的。也正因為如此,它們能夠實現很多不可思議的功能。
一個非常有戲劇性的例子,是科幻電影中的“傳送術”(圖11)。是的,傳送術在原理上是可以實現的!它的專業名稱叫作“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
圖11 電影《星際迷航》中的傳送術
本文節選自《量子資訊簡話:給所有人的新科技革命讀本》
袁嵐峰 著
來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
編輯:荔枝 & Paarthurnax